陳朝華
(福建省平潭綜合實驗區第二實驗小學)
新課程標準明確要求,關于識字教學教師應遵循漢字本身的規律,遵循兒童學習語文的認知規律,提高識字效率,發展兒童的智力。低年級識字教學的目標其中一點就是要讓學生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愿望。教師識字教學時可以從漢字演化、字理辨析、實際應用等入手,把漢字具體形體的特征與字理相結合,使抽象文字變得生動起來,做到形義結合、趣理相通、認用并重,讓學生輕輕松松享受識字的學習過程,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對漢字產生正確的認識,對漢字演化規律有所理解,減少死記硬背,提高識記的效果。
一、把握漢字演化規律,促進學生有效認知
相傳倉頡始造漢字,在漫長的人類生活進程中,漢字也在不斷地演化。漢字構形經歷了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草書、行書七種書寫形式,漢字的書寫形式發生了很大的改變,由于時間久遠,一些字的構形已經無法追本溯源?,F代漢字的字源結構可以分為象形、指事、會意和形聲四個部分,根據人的認識規律看,其演化順序首先應該是象形,其次是指事、會意,最后才是形聲。
從人的認知規律看,對事物的辨析總是由近而遠,由日常事物逐漸擴大事物的認知范圍。因此,我們可以推斷象形字符是最先創造出來的文字,如:人、日、飛、山、羊、鳥、馬、火等,這些都是常見的物的象形。低年段孩子對漢字的認知還處于直觀感知,對于初入門的學生,我們可以直觀地告訴他們所教授漢字的最初形態。而“事態”或者“物態”往往都是很抽象的,用語言說出來相對容易,而想用相似的圖形表達則很難,如上、下、未、末、一、子、午都是指事字,誰能看出它們是什么圖形?這樣的造字必然經歷由實到虛、由形象領域進入抽象領域這樣一個發展過程。會意這種造字方法就是在象形和指事的基礎上進行創造的,它比象形、指事包含更多抽象的意義。比如:森、村、射、滅就是在象形、指事方法基礎上的再創造。在識字教學中,可以通過多媒體演示這些漢字的字形演變,使學生可以直觀了解這些漢字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發生了怎樣的書寫構形改變,又讓學生對抽象的漢字有了進一步的認識、理解和記憶。
隨著孩子識字量的增加,教師可以加入形聲字、形似字的教學,畢竟漢字中80%以上屬于形聲字,告訴學生形聲字由兩個字符結合,其中的一個字符表示事物的類別,即義符;另一個則表示新字符的讀音,即聲符;形聲字的義符不能表示字的具體意義,一般只能表示事物的范疇。由于用為義符的文(或字)只表示事物的屬類,因而它在形聲字中只是高度概括的類名,并不能表示這個形聲字的具體含義。如“郎、狼、朗,漲、帳、脹?!?/p>
在識字教學中我們可以通過以上闡述的漢字演變規律,結合多種手段和方法,幫助學生理解字義,掌握字形,加深記憶,促進學生的有效認知,增強識字教學的文化色彩。
二、適度運用字理辨析,培養學生識字興趣
當前的識字教學普遍忽視字理,通常以生硬分析漢字結構、機械抄寫來代替對漢字結構的剖析和規律的探尋,結果使形象生動的漢字成了一種僵死的工具性符號,導致學生無法對其產生發自內心的情感與興趣。
漢字不是簡單的符號,而是與語言對應的人的創造,它的內涵深刻根植于人的生活世界,是鮮活的文化歷史象征。語文課中的識字教學不但能夠讓學生掌握基礎漢字的音、形、義,而且還能促進學生智力的發展,最終使學生的認知思維得到有效鍛煉。因此,進行適當的字理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如“出”字,在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把“出”字當成一幅關于“山”的畫來看,上面的“山”字就是一座更高的山峰,所以“出”字就是“高出”“呈現出”或“突出”的形象表達。對于類似的字,可以通過直觀的形與義的結合,加深學生對字的印象和記憶,但如果僅僅講解字義,學生可能無法得到充分的理解。
在低年級教學中字理分析運用要適度。由于時間久遠,社會不斷變遷,一些漢字形態的演變與它的音、形、義已經失去聯系,而有些漢字的字理過于深奧,小學生可能無法理解。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征,他們的形象思維一般都較為活躍,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設計一些趣味性較強的識記方法。在教學中,老師要根據學生“喜新厭舊”、認知方式簡單直接等特點,采用編字謎、順口溜的方法幫助學生識記生字。如“必”字,可以說成“一箭穿心”,“忍”字,可以說成“心如刀割”;“明”字則可以用日月同輝打一字謎。在識字教學中,可以巧妙利用字理分析結合游戲的手段,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寓教于樂,讓學生有主動識字、喜歡識字的意愿。
三、豐富識字教學資源,提高學生識字效率
人們常說學以致用,學習識字同樣如此,認完字不去使用字識字效果就不會牢固。因此,在識字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豐富的教學手段,促進學生的有效識認,還要引導學生經常使用生活中的各種漢字資源,使學生對字的識記得到鞏固和深度記憶。
1.傳統識字教學方法
拋開漢字意、義、形及其構成方法的區分,漢字直觀上都是一種象形符號,所以,人們習慣又把漢字統稱為象形文字。因此,通過字的構形直觀辨析的識字教學方法也不能拋棄,比如運用字的構形直觀區分法:(1)減一減,加一加。如學“木”字,恰好是“術”字肩膀去掉一個點。“林”字是“木”與“木”的相加。(2)換一換。結合形聲字的特點,通過變換字的偏旁來區分不同的字,如“楊”換木字旁為提手旁就成了“揚”;換木字旁為“月”就為“腸”等。(3)說一說。“狼、狠”,學生容易混淆。教學中可以讓學生自主分辨,學生不難發現:“狼”是“狠”字頭上多一點。引導學生進行主動辨別和區分,讓他們的記憶更加深刻。
2.多種渠道識字
在現實生活中,存在豐富的語文識字課程資源,語文教育應該與現實聯系起來,拓寬學生學習語文的空間。(1)在校園文化設施中識字。校園中墻報、班級的黑板報、班上同學名字都是識字的素材。所以,教師應該引導學生主動識認這些字,長此以往,學生就會習慣性地使用認識的字去辨認校園中的一些文字。(2)在生活環境文化中識字。在我們生活環境中漢字無處不在,如種類繁多的商品名稱,街道兩旁的廣告、招牌;電視節目中兒童故事片、動畫片里的豐富的語言文字。學生通過觀察或觀看,自然而然就能促使他們把所學到的字詞加以使用。(3)在課外閱讀中識字。在每周開設的一節課外閱讀指導課中,老師可以給學生提供一些簡易讀物,讓學生自主閱讀,這樣既可鞏固熟字,又可學到一些生字。通過閱讀可以刺激學生去認識更多的生字,從而可以提高學生的識字效率。
教師要尊重學生不同的認知特點,尊重他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主識字,溝通課堂內外,提供生活識字的多種渠道,鼓勵學生學會運用識字方法來加深識字記憶,并能在生活中得到鞏固運用。
總之,在低年級識字教學中,要把握好漢字演化規律的運用尺度,確保學生能夠初步建立漢字文化的歷史感;其次,充分利用漢字形的特點,通過對漢字理、形的適度解讀,增強漢字學習趣味,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能力,發展兒童智力。識字教學的最終目的在于讓學生樹立正確的漢字文化傳統認識,增強漢字識記效果,既達其意、通其源,又識其形、辨其聲,學以致用,全面掌握漢字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生文化素養,為他們將來進一步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徐青.試談激發小學生自主識字的條件[J].文教資料,2013(20).
[2]王懷義.小學生識字興趣的培養策略[J].新課程(上),2012(8).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