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清源
(福建省泉州市德化縣龍潯中心小學)
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是數(shù)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fā)展的過程。課堂教學是學生學與教師教的統(tǒng)一,學生是數(shù)學學習的主體,教師是數(shù)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dǎo)者與合作者。在教學過程中,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交流是非常重要的,決定學生課堂思考的深度和廣度,因此教師應(yīng)采取多種策略,促進課堂的互動交流,并在交流中促進學生行為、思維和情感的全面參與。在課堂中師生、生生之間如何有效地交流互動,提高交流的深度與廣度,不妨試試以下教學策略。
一、學會等待,讓學生充分地思考
有人評價以前的課堂是“滿堂灌”,現(xiàn)在的課堂是“滿堂問”。其實本質(zhì)都是相同的,兩者都壓縮了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為此,教師要善于提出富有思考價值的“大”問題,減少“足球式”的你來我往的細碎的問題,引導(dǎo)學生圍繞主要問題作深入的思考。同樣,對于學生的回答,教師也不能簡單地問“你明白了嗎”,教師要學會延遲判斷。
在教學“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時,創(chuàng)設(shè)活動內(nèi)容:用提供的12個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擺出一個大長方形,小正方形必須全部用完。
請同學上臺匯報,教師在黑板上做記錄。
師:你的這個長方形面積是多少?
生:14平方厘米。
學生的擺放方法是一行擺4個,擺了3行,而學生的回答卻錯誤地理解成求長方形的周長,聽到他的回答,臺下學生議論紛紛,舉著小手要幫忙糾正。此時,這位學生也感覺到自己做錯了,但教師并不急于馬上糾正,而是一言不發(fā),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進行思考。
生:老師,我擺的圖形面積是12平方厘米,我剛剛計算成了長方形的周長了。
師:你怎么一下子就知道它的答案了?
生:4*3=12。
師:為什么這樣計算?
生:我一行擺了4個,擺了3行,用乘法口訣三四十二得到的。
師:認真觀察這個表格,看看你有什么新發(fā)現(xiàn)沒?
給學生充分的觀察和談?wù)摃r間,引導(dǎo)學生說出每行個數(shù)就是長方形的長,擺的行數(shù)就是長方形的寬。
師:你認為長方形的面積公式是什么?
生:長方形面積=長×寬。
在提出問題或者學生發(fā)言后,教師要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學會合理地等待和延遲判斷,讓學生在大腦中有充分的思考時間,做出更準確的判斷,不要讓老師的催趕而讓學生失去了思考的機會,這是實現(xiàn)課堂有效互動的必要前提。
二、關(guān)注學生學習的困難和錯誤
在課堂中,教師往往不希望看到學生的困難或者錯誤,實際上學生的困難或錯誤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資源,如果教師能關(guān)注,并在課程中巧妙利用,就能使學生矯正錯誤,獲得新發(fā)現(xiàn)的快樂。
在教學“平均數(shù)”時,出示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出售門票統(tǒng)計圖,并讓同學們估算一下,這五天中平均每天出售門票多少張?學生眾說紛紜:2100張、1800張、1900張、2200張、2000張……
面對這種情況,老師引導(dǎo)學生說:“請你用自己喜歡的方法驗證一下。”
學生經(jīng)過驗證之后,爭先恐后地展示方法。
生:(2100+1800+1900+2200+2000)÷5=2000(張)。
此時,老師來到估計為“3000張”的小男孩面前:“請你看看同學們是怎么評估的,好嗎?”
小男孩認真聽取了同學的解釋之后,老師摸著小男孩的頭說:“聽了同學的發(fā)言,你有什么感受?”小男孩有點靦腆地搖搖頭:“人家估計的都在里邊,我估計到外邊去了。”
老師高興地說:“我非常佩服你!雖然你第一次估計到外邊去了,但是你卻學會了和同學交流意見,上課時思考老師提的問題,這是多好的學習方法呀!”
三、鼓勵學生進行反思、評價
學生在解決問題中錯誤率較高主要是由于他們對所學知識不能有效應(yīng)用,學生的評價和反思能力在解決問題中起著很大的作用。教師可以經(jīng)常有意識地強化下面幾個問題,幫助學生逐步形成評價和反思的習慣:“剛才我們一起進行了什么活動?為什么要做這個活動?”“在活動中你獲得了什么?你有什么困難?是如何克服的?”“在這個活動中我們學習了哪些知識?這些知識與以前學過的內(nèi)容有哪些聯(lián)系?”“我給同學提個醒,你做這些題目時你會提醒你的同學哪些地方需要注意?”
例如:在對“筆算除法”進行單元小結(jié)時:
師:通過這單元的學習,你們有哪些新收獲?
生1:通過這單元的學習,我學會了怎樣列除法豎式。
生2:我們學習了商中間有“0”、末尾有“0”的除法。
生3:我們還學會了如何進行除法估算。
師:你們的收獲真不少呢?能不能給你的同學提個醒,在列除法豎式時哪些地方需要注意?
生1:先比較被除數(shù)首位和除數(shù),確定商的首位在哪一位。
生2:除的過程中每一步的余數(shù)都必須小于除數(shù)。
生3:除到被除數(shù)的哪一位不夠商1,就對著這一位商0。
教師要精心設(shè)計交流研討,組織好探究活動的交流互動,促進課堂教學動態(tài)生成,構(gòu)建積極有效的互動課堂,提高課堂教學效能。
參考文獻:
[1]武江紅.在課堂中如何組織學生有效交流[J].學周刊,2015(15).
[2]黨彩玲,唐金鄉(xiāng),耿文萍.淺談怎樣組織學生進行合作學習[J].中國教育研究論叢,2006.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