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冰
探討經盆底超聲分析妊娠、分娩和盆底肌鍛煉對盆底功能的影響
李一冰
目的探討經盆底超聲分析妊娠、分娩以及盆底肌鍛煉對產婦盆底功能的影響。方法90例實施分娩的產婦, 結合患者分娩方式不同分為剖宮產組(30例)、第二產程剖宮產組(30例)、陰道分娩組(30例), 統計三組患者壓力性尿失禁、盆底器官脫垂癥狀的發生率。另選70例實施陰道分娩的產婦,隨機分為對比組和觀察組, 各35例。對比組給予常規分娩護理, 觀察組給予盆底肌鍛煉, 統計兩組產婦中壓力性尿失禁、盆底器官脫垂癥狀的發生率。對比兩次研究中不同分娩方式、鍛煉方式在患者膀胱頸口下移程度(BND)、子宮頸外口移動程度(CD)、直腸壺腹移動程度(RAD)等超聲檢測結果上的差異。結果陰道分娩組壓力性尿失禁發生率(30.0%)和第二產程剖宮產組產婦壓力性尿失禁發生率(26.7%)明顯高于剖宮產組(3.3%),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產婦壓力性尿失禁癥狀發生率明顯低于對比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不同分娩方式、鍛煉方式的產婦均未出現盆底器官脫垂癥狀。剖宮產組產婦BND、CD、RAD低于陰道分娩組和第二產程剖宮產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同時第二產程剖宮產組RAD低于陰道分娩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BND、CD均低于對比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剖宮產能有效降低產后尿失禁癥狀發生率, 而陰道分娩、第二產程剖宮產均會對產婦早期盆底損傷造成一定損傷, 同時盆底肌鍛煉能有效降低產后尿失禁癥狀發生率, 有效修復產婦分娩過程中的盆底損傷癥狀。
經盆底超聲;妊娠;分娩;盆底肌鍛煉;盆底功能
當前臨床針對妊娠、分娩引發的產婦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的發病機制仍然缺乏清晰的研究, 而經過盆底超聲檢查則能有效判斷產婦盆底結構、組織在妊娠、分娩進程中的變化情況, 對產婦盆底肌功能鍛煉的有效性也有良好的判斷作用[1]。本次研究經盆底超聲分析妊娠、分娩以及盆底肌鍛煉對產婦盆底功能的影響, 現報告如下。
1. 1一般資料 抽選2014年1月~2015年2月在本院實施分娩的90例產婦為研究對象, 結合患者分娩方式不同分為剖宮產組(30例)、第二產程剖宮產組(30例)、陰道分娩組(30例)。剖宮產組年齡20~36歲, 平均年齡(28.3±3.6)歲,孕周36~42周, 平均孕周(40.1±0.7)周。第二產程剖宮產組年齡20~37歲, 平均年齡(28.5±3.5)歲, 孕周36~42周, 平均孕周(40.0±0.8)周。陰道分娩組年齡20~37歲, 平均年齡(29.1±3.2)歲, 孕周36~42周, 平均孕周(40.4±0.2)周;本次研究中三組產婦均為單胎初次妊娠產婦。剖宮產組、第二產程剖宮產組及陰道分娩組產婦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此外, 抽選2014年1月~2015年2月在本院實施陰道分娩的70例產婦, 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比組, 各35例。觀察組患者年齡22~40歲, 平均年齡(27.7±5.5)歲。對比組患者年齡22~38歲, 平均年齡(27.2±4.6)歲。兩組產婦均為單胎初次妊娠產婦, 患者孕周≥28周。觀察組和對比組產婦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方法
1. 2. 1經盆底超聲檢查方法 產婦于分娩結束后6~8周進行檢查, 檢查前要求產婦排尿并盡量排空大便, 指導患者保持截石位。檢查人員將腹部探頭涂上耦合劑后使用避孕套包裹探頭, 將探頭置入患者下陰并作矢狀正中切面檢查, 于靜息、閉呼狀態下觀察產婦盆底結構反應情況。
1. 2. 2觀察組給予盆底肌鍛煉, 產婦于28孕周直至產后6~8周的時間內, 始終在護理人員的指導下進行盆底肌收縮舒張運動, 患者不斷縮緊肛門并不斷放松, 收緊時間≥3 s/次, 放松時間相同, 維持縮緊-放松的狀態下鍛煉15~30 min/次, 2~3次/d。護理人員指導產婦保持放松心情,同時盡量減少對患者腹壁肌肉、大腿肌肉的鍛煉, 要求患者堅持每天鍛煉且填寫盆底鍛煉記錄[2,3]。對比組患者則給予正常分娩護理, 無盆底肌鍛煉措施。
1. 3觀察指標 ①統計陰道分娩組、剖宮產組以及第二產程剖宮產組患者壓力性尿失禁、盆腔器官脫垂等癥狀上的發生率;②統計觀察組、對比組患者在壓力性尿失禁、盆腔器官脫垂等癥狀上的發生率。③統計不同分娩方式、鍛煉方式的產婦BND、CD、RAD等超聲檢測結果上的差異[2]。

2. 1不同分娩方式產婦壓力性尿失禁、盆腔器官脫垂等癥狀發生率比較 陰道分娩組產婦壓力性尿失禁發生率30.0%(9/30)、剖宮產組產婦壓力性尿失禁發生率為3.3%(1/30)、第二產程剖宮產組產婦壓力性尿失禁發生率26.7%(8/30);陰道分娩組以及第二產程剖宮產組產婦壓力性尿失禁發生率明顯高于剖宮產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而陰道分娩組與第二產程剖宮產組產婦壓力性尿失禁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同時三組患者均未出現盆腔器官脫垂癥狀。
2. 2不同鍛煉方式產婦壓力性尿失禁、盆腔器官脫垂等癥狀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產婦壓力性尿失禁癥狀發生率5.7%(2/35), 對比組產婦壓力性尿失禁癥狀發生率22.9% (8/35);觀察組產婦壓力性尿失禁癥狀發生率明顯低于對比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產婦產后均未出現盆腔器官脫垂癥狀。
2. 3盆底超聲檢查對不同鍛煉、分娩方式產婦的檢查結果比較 陰道分娩組BND為(1.10±0.06)、CD為(1.05±0.08)、RAD為(0.81±0.08);第二產程剖宮產組BND為(0.99±0.12)、CD為(0.99±0.07)、RAD為(0.42±0.05);剖宮產組BND為(0.41± 0.02)、CD為(0.45±0.05)、RAD為(0.35±0.05)。剖宮產組產婦BND、CD、RAD低于陰道分娩組和第二產程剖宮產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第二產程剖宮產組RAD低于陰道分娩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比組BND為(1.10± 0.08)、CD為(1.05±0.08)、RAD為(0.81±0.07);觀察組BND為(0.62±0.04)、CD為(0.65±0.05)、RAD為(0.66±0.05);觀察組BND、CD、RAD均低于對比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盆底功能障礙指女性盆底肌肉、韌帶、筋膜、神經等多項與盆底器官位置平衡維持有關的結構由于受到妊娠、分娩、創傷、老化等多種原因引發的功能不全、障礙癥狀, 引發患者壓力性尿失禁、盆底器官脫垂以及性功能障礙等多項癥狀,對患者正常生活造成嚴重不利影響[4-7]。本次研究中給予陰道分娩、剖宮產分娩、第二產程剖宮產分娩三組患者經陰道超聲檢查, 結果顯示陰道分娩組、第二產程剖宮產組產婦BND、CD、RAD與剖宮產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同時其壓力性尿失禁發生率明顯高于剖宮產組(P<0.05), 說明陰道分娩以及第二產程剖宮產分娩對患者膀胱頸口、子宮頸外口等盆底支持結構均有一定損害。而剖宮產由于其手術機制, 對產婦盆底支持結構的損害反而較小, 也是剖宮產壓力性尿失禁發生率較低的原因之一[8]。有關研究結果顯示,妊娠本身對產婦盆底支持結構就會造成一定損害[9]。而同時本次研究結果中接受盆底肌功能鍛煉的觀察組BND、CD、RAD均小于對比組(P<0.05), 而觀察組患者尿失禁發生率明顯低于對比組(P<0.05), 說明產婦在妊娠晚期直至分娩結束后的早期時間內進行盆底肌肌肉鍛煉, 對改善陰道分娩產婦的盆底支持結構損害、功能障礙現象較為有效, 對產婦術后盆底肌功能恢復有著積極的作用[10]。
綜上所述, 剖宮產能有效降低產后尿失禁癥狀發生率,而陰道分娩、第二產程剖宮產均會對產婦早期盆底損傷造成一定損傷, 同時盆底肌鍛煉能有效降低產后尿失禁癥狀發生率, 有效修復產婦分娩過程中的盆底損傷癥狀。
[1] 馬樂, 劉娟, 李環, 等. 產后盆底康復流程第一部分——產后盆底康復意義及基本原則. 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 2015, 31(4):314-321.
[2] 楊洪偉.盆底超聲在女性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中應用體會.中國現代藥物應用, 2014, 8(7):79-80.
[3] 周蕾.經盆底超聲關于妊娠、分娩和盆底肌鍛煉對盆底功能的影響.山東大學, 2014.
[4] 李一冰. 盆底超聲分析妊娠與分娩對盆底解剖結構的影響. 鄭州大學, 2013.
[5] 李寧. 應用會陰超聲檢查評估妊娠及分娩對女性盆底結構的影響. 華北理工大學, 2015.
[6] 姚潤斯, 周潔, 林莉, 等. 盆底超聲分析不同分娩方式對女性壓力性尿失禁的影響. 黑龍江醫藥, 2016, 29(4):758-760.
[7] 吳龍英. 妊娠和不同分娩方式對產后壓力性尿失禁的影響以及早期盆底康復鍛煉的療效觀察. 安徽醫科大學, 2015.
[8] 王玲, 苑春莉, 高銳. 產后早期壓力性尿失禁發生的影響因素分析. 中國婦幼保健, 2013, 28(10):1581-1583.
[9] 李淑萍, 李婕娜, 王英紅. 盆底超聲檢查和盆底肌力評估分析不同分娩方式對女性盆底功能的影響. 中國婦幼保健, 2014, 29(21):3520-3522.
[10] 李林, 房桂英, 葛靜, 等. 分娩方式、體重指數和新生兒出生體重對女性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的影響. 實用醫院臨床雜志, 2016, 13(3):67-70.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7.13.038
2016-09-21]
450000 河南鄭州市婦幼保健院超聲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