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冰清 朱晶宇 阮巍山 高燕萍 葉建明 張秋生 曾志榮
手術對結直腸癌患者腸道菌群的影響及微生態制劑治療腸道菌群失調的效果
夏冰清 朱晶宇 阮巍山 高燕萍 葉建明 張秋生 曾志榮
目的觀察手術對結直腸癌患者腸道菌群的影響及微生態制劑治療腸道菌群失調的效果。方法74例結直腸癌擇期手術患者, 按照治療方式差異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各37例。對照組患者術后進行常規基礎治療, 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三聯活菌制劑治療, 觀察兩組患者術前術后腸道菌群情況和腸道屏障功能情況。結果①觀察組術前雙歧桿菌、乳酸桿菌、大腸桿菌、糞腸球菌和雙歧桿菌/大腸桿菌比值(B/E)分別為(9.3±0.6)、(9.1±0.7)、(8.2±0.4)、(8.1±0.6)copies/g和(1.4±0.2),術后10 d分別為(8.4±0.5)、(7.9±0.6)、(9.4±0.7)、(9.3±0.8)copies/g和(0.8±0.2), 術后60 d分別為(9.1±0.6)、(8.9±0.7)、(8.7±0.5)、(8.3±0.5)copies/g和(1.3±0.2);對照組術前雙歧桿菌、乳酸桿菌、大腸桿菌、糞腸球菌和B/E值分別為(9.3±0.6)、(9.0±0.8)、(8.1±0.5)、(8.1±0.7)copies/g和(1.4±0.3), 術后10 d分別為(8.0±0.4)、(4.3±0.6)、(9.9±0.8)、(9.6±0.8)copies/g和(0.6±0.1), 術后60 d分別為(8.4±0.6)、(6.9±0.5)、(9.2±0.7)、(9.1±0.5)copies/g和(0.9±0.2)。兩組術前雙歧桿菌、乳酸桿菌、大腸桿菌、糞腸球菌和B/E值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10 d與術前上述指標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術后10、60 d與術前上述指標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術后同時間上述指標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②兩組術前D-乳酸和尿乳果糖/甘露醇值(L/M)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上述指標術前與術后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術后相同時間上述指標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結直腸癌患者術后腸道內雙歧桿菌和乳酸桿菌等益生菌數量明顯降低, 而大腸桿菌以及糞腸球菌數量明顯上升, 腸道菌群呈現失調狀態, 患者腸道屏障功能出現異常;給予患者使用微生態制劑治療, 可有效改善腸道菌群失調狀況, 維護腸道屏障功能情況。
結直腸癌;腸道菌群;微生態制劑
近幾年來, 我國人們生活生活習慣變化巨大, 加之受到環境因素的影響, 導致結直腸癌的發生率表現為遞增狀況[1]。觀察結直腸癌患者術前術后腸道菌群的改變情況, 統計微生態制劑治療腸道菌群失調的臨床效果, 可掌握腸道菌群與患者預后存在的聯系, 為臨床治療做鋪墊[2-4]。本研究對此進行分析, 報告如下。
1. 1一般資料 將本院2015~2016年收治的74例結直腸癌擇期手術患者按照治療方式差異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7例。其中男44例, 女30例, 平均年齡(67.3±4.1)歲。納入條件:患者術前1個月內無抗生素、微生態活菌制劑和導瀉藥使用史;未出現腸道炎癥、梗阻和穿孔癥狀, 無全身性疾病。
1. 2方法 ①由北京博邁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試劑盒有D-乳酸和內毒素測定試劑盒;由北京陸橋技術有限公司提供的有細菌基因組DNA提取試劑盒、聚合酶鏈反應(PCR)擴增試劑盒、DNA提取液以及瓊脂糖;紫外可見光分光光度計型號為德國Eppendorf;熒光定量PCR儀型號為美國ABI Prism7000。②在兩組患者術前3 d和術后10、60 d,收集正常排便新鮮糞便中間部位0.5 g的樣本, 將其保存在-4℃的條件下。③將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生產的雙歧桿菌、乳酸桿菌、大腸桿菌和糞腸球菌設為標準菌株, 提取其DNA, 通過紫外可見光分光光度計給予定量, 通過系統軟件觀察其循環閾值(Ct)、生成標準曲線以及統計標準品PCR片段拷貝數。④將糞便樣本解凍, 提取0.2 g, 通過磷酸鹽緩沖液進行處理, 以1000 r/min的規格完成10 min的離心運動, 并提取200 μl的上清液, 提取其DNA。給予樣本細菌DNA提取液完成標準PCR反應, 出現樣本細菌Ct值, 最終得出樣本拷貝數;統計B/E, 對腸道菌群進行分析。⑤收集兩組患者術前3 d和術后1、10 d清晨的空腹外周靜脈血液,血漿D-乳酸通過酶學分光光度法檢驗;保存中段尿, L/M通過高效液相色譜法檢驗, 分析腸道屏障情況。⑥對照組患者術后進行常規基礎治療, 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前提下采用三聯活菌制劑治療, 患者在肛門排氣后食用流食, 同時給予雙歧桿菌乳桿菌三聯活菌制劑(國藥準字S19980004), 由內蒙古雙奇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提供;雙歧桿菌的活菌數需>1.0×107CFU/g, 保加利亞乳桿菌和嗜熱鏈球菌的活菌數需>1.0×106CFU/g;按照4片/次、2次/d的規格服用, 連續服用10 d。

2. 1兩組患者術前術后的腸道菌群情況比較 觀察組術前雙歧桿菌、乳酸桿菌、大腸桿菌、糞腸球菌和B/E值分別為(9.3±0.6)、(9.1±0.7)、(8.2±0.4)、(8.1±0.6)copies/g和(1.4±0.2), 術后10 d分別為(8.4±0.5)、(7.9±0.6)、(9.4±0.7)、(9.3±0.8)copies/g和(0.8±0.2), 術后60 d分別為(9.1±0.6)、(8.9± 0.7)、(8.7±0.5)、(8.3±0.5)copies/g和(1.3±0.2);對照組術前雙歧桿菌、乳酸桿菌、大腸桿菌、糞腸球菌和B/E值分別為(9.3±0.6)、(9.0±0.8)、(8.1±0.5)、(8.1±0.7)copies/g和(1.4±0.3), 術后10 d分別為(8.0±0.4)、(4.3±0.6)、(9.9±0.8)、(9.6±0.8)copies/g和(0.6±0.1), 術后60 d分別為(8.4±0.6)、(6.9±0.5)、(9.2±0.7)、(9.1±0.5)copies/g和(0.9±0.2)。兩組術前雙歧桿菌、乳酸桿菌、大腸桿菌、糞腸球菌和B/E值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10 d與術前上述指標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術后10、60 d與術前上述指標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術后同時間上述指標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 2兩組患者術前術后的腸道屏障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術前D-乳酸和尿L/M值分別為(0.61±0.09)μg/ml、(0.33±0.04),術后1 d分別為(11.42±0.39)μg/ml、(0.78±0.05), 術后10 d分別為(1.44±0.23)μg/ml、(0.53±0.03);對照組術前D-乳酸和尿L/M值分別為(0.59±0.11)μg/ml、(0.34±0.02), 術后1 d分別為(10.62±0.36)μg/ml、(0.69±0.09), 術后10 d分別為(7.13±0.15)μg/ml、(0.81±0.05)。兩組D-乳酸和尿L/M值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上述指標術前與術后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術后相同時間上述指標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組成腸道保護屏障不可缺少的部分是腸道菌群, 一般來講腸道菌群主要以厭氧菌為基礎, 益生菌主要以雙歧桿菌和乳酸桿菌為基礎, 而益生菌和腸上皮細胞在特異性受體結合的情況下生存在腸道中, 從而生成一道生物屏障, 該屏障具有一定層次性, 受到占位保護, 一些生物學效應(如生物化學效應和競爭生長等)可有效阻礙有害菌生長發育, 最終使腸道遠離病原菌, 避免病原菌的粘附和入侵[5-7]。通過手術方式清除腫瘤和切除腸道是治療結直腸癌一種有效手段, 但給患者腸道帶來巨大傷害, 吻合腸道出現缺氧和缺血幾率較高, 同時手術應激狀態給腸道屏障造成巨大的影響[8-10]。本院研究中:兩組術前雙歧桿菌、乳酸桿菌、大腸桿菌、糞腸球菌和B/E值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10 d與術前上述指標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術后10、60 d與術前上述指標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術后同時間上述指標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D-乳酸和尿L/M值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上述指標術前與術后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術后相同時間上述指標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結直腸癌患者術后腸道內雙歧桿菌和乳酸桿菌等益生菌數量明顯降低, 而大腸桿菌以及糞腸球菌數量明顯上升, 腸道菌群呈現失調狀態, 患者腸道屏障功能出現異常;給予患者使用微生態制劑治療, 可有效改善腸道菌群失調狀況, 維護腸道屏障功能情況。
[1] 朱達堅, 陳小伍, 伍錦浩, 等.結直腸癌圍手術期替代應用腸道微生態制劑對腸道菌群及機體免疫功能的影響.南方醫科大學學報, 2012, 32(8):1190-1193.
[2] 朱達堅, 陳小伍, 伍錦浩, 等.結直腸癌圍手術期替代應用腸道微生態制劑對術后炎癥反應及感染性并發癥的影響.廣東醫學, 2012, 33(14):2121-2123.
[3] 劉玉. 36例結直腸癌圍手術期替代應用腸道微生態制劑對腸道菌群及機體免疫功能的影響.中國保健營養(下旬刊), 2013, 23(12):7292-7293.
[4] 楊林, 楊金云.結直腸癌圍術期腸道微生態制劑應用對術后炎癥反應及感染性并發癥影響的臨床研究.胃腸病學和肝病學雜志, 2014, 23(11):1302-1304.
[5] 張艷麗, 劉新風, 于秀娟, 等. 炎癥性腸病患者腸道菌群變化及其與炎性因子的相關性. 山東醫藥, 2015(10):79-80.
[6] 郭慧玲, 邵玉宇, 孟和畢力格, 等. 腸道菌群與疾病關系的研究進展. 微生物學通報, 2015, 42(2):400-410.
[7] 周映華, 胡新旭, 卞巧, 等. 無抗發酵飼料對生長育肥豬生長性能、腸道菌群和養分表觀消化率的影響. 動物營養學報, 2015, 27(3):870-877.
[8] 曹萍, 于成功. 雙歧桿菌三聯活菌散對感染性腹瀉患者腸道菌群和炎癥因子的影響. 中國生化藥物雜志, 2015, 35(6):62-64.
[9] 龐超, 王玉珍. 腸道菌群與微生態制劑. 河北醫藥, 2015(1): 108-110.
[10] 孫盛明, 朱健, 戈賢平, 等. 零換水條件下養殖水體中碳氮比對生物絮團形成及團頭魴腸道菌群結構的影響. 動物營養學報, 2015, 27(3):948-955.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7.13.043
2017-04-21]
510000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人民醫院消化內科(夏冰清 曾志榮);中山大學附屬中山市人民醫院消化內科(夏冰清朱晶宇 阮巍山 高燕萍 葉建明 張秋生)
曾志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