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
卡塔爾“斷交”怎樣影響油價?

卡塔爾“斷交”事件最終對國際原油價格產生的影響存在三種可能性。
6月5日,巴林、沙特、埃及、阿聯酋、也門等國先后宣布與卡塔爾斷絕外交關系,之后利比亞、馬爾代夫等國家緊隨其后。與此同時,沙特、阿聯酋、巴林等國宣布禁止卡塔爾通過和使用其領土、領空和領海,并要求卡塔爾公民在規定時間內離境。
在此次事件中,卡塔爾唯一的陸路運輸通道被沙特關閉。卡塔爾海運依賴程度最高的阿聯酋、沙特、巴林三國的港口,禁止卡塔爾所有的、運營的、掛卡塔爾國旗的船只甚至來往的船只入港。迄今為止,此次卡塔爾“斷交”事件對國際原油價格尚未產生明顯影響。這應該與卡塔爾的原油產量少有關。歐佩克(OPEC)今年5月發布的《月度石油市場報告》顯示,卡塔爾2017年4月原油產量61.8萬桶/天,在歐佩克產量中的占比不到2%。筆者認為,雖然目前事件對國際原油價格的影響不大,但隨著事件的發展,最終對國際原油價格的影響有多大尚不能定論,主要存在以下三種可能的結果。
一是繼續如此前一樣相對平靜。如果卡塔爾“斷交”事件直接涉事國之間的紛爭僅僅停留在政治、外交、經濟領域,沒有讓事態進一步擴大升級,那么,此次事件對國際原油價格的影響是微乎其微的,基本可以忽略。此種情形應該是可以期待的。畢竟迄今為止,雖然沙特、阿聯酋、巴林等國對卡塔爾的海陸空等進行了封鎖,但仍不至于徹底困住卡塔爾的國際經濟與貿易往來。卡塔爾面臨的困難主要是停留在成本增加、難度加大層面,依然是可以承受和解決的。相對來看,涉事國對來往卡塔爾船只的限制的確加大了卡塔爾石油、液態天然氣(LNG)的出口難度和成本,也僅僅停留在此。因為卡塔爾對斷交國的天然氣供應并未受到此政治事件的影響。
二是擾亂“減產”協議致其破產,引發新一輪石油市場份額爭奪戰。盡管歐佩克與11個非歐佩克國家于5月25日達成了延長減產9個月的協議,但對于部分國家可能屬于無奈之舉。這可以從“減產”協議參與國在第一次6個月減產期的言論中窺探到一些線索。尤其是達成延長“減產”協議后,國際原油價格不僅沒有上漲,甚至連穩定的時間都沒有,一路下跌。截至今年6月9日,國際油價已經較去年11月30日達成“減產”協議以來的高點跌去了15%以上。“減產”能不能“保價”?這可能已經在歐佩克內部開始產生疑義。此次卡塔爾“斷交”事件的起因可能與“減產”無關,但卡塔爾不受減產限制的液態天然氣出口可能也是與其斷交的部分國家如此決絕地對卡塔爾進行海陸空封鎖的部分原因,甚至不能排除有意逼卡塔爾背上致使“減產”協議不得善終的名聲。畢竟卡塔爾在“減產”中的貢獻最小,而其與國際原油價格掛鉤的液態天然氣在規模和價格上卻是最大的受益者。
三是造成局部緊張形勢,致使石油供給中斷。此種情形的可能性不大,主要原因是卡塔爾自身的軍力不足以引發局部有影響力的戰爭或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其地理上相近的同情國伊朗、土耳其也不太可能有意愿因此而挑起一次于人于己均不利的事端,地理上相對較遠的俄羅斯雖可能有意但沒有足夠的理由。卡塔爾亦不會愿意成為別國利用的棋子。
盡管以上三種情形發生的概率有大有小,但均可能發生。一旦成真,小概率事件亦會成為百分之百的事實。
責任編輯:周志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