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刊記者 盧凱瑞
海外最大并購案的喜與憂
○ 文/本刊記者 盧凱瑞
中國化工收購先正達不在于市場份額,在于帶來的科技水平的提高。

● 供圖/CFP
6月8日下午,中國化工集團宣布完成對瑞士先正達公司的交割,其已擁有先正達94.7%的股份,收購金額達到430億美元。歷時15個月,中國企業海外最大收購完美達成,意味著中國化工躋身全球農化行業第一梯隊。
從全球最大的非專利農藥企業躋身全球農化行業第一梯隊,中國化工實現了質的飛躍。
中國化工集團董事長任建新表示:“將與先正達管理層和員工共同努力,保證公司在全球農業科技領域的競爭優勢。”
先正達總部位于瑞士巴塞爾,是一家具有259年歷史的百年老店,是全球第一大農藥、第三大種子的高科技公司,年銷售收入900億元,凈利潤84億元,農藥和種子分別占全球市場份額的20%和8%。
受大宗商品價格走低、拉美市場疲軟以及美元走強的影響,農化行業步入低谷期,農化企業業績壓力增加。先正達財務報告顯示,其2012年到2014年的凈利潤分別為18.72億美元、16.44億美元、16.19億美元。為保證公司在全球農業科技領域的競爭力,先正達決定急流勇退。2015年初,美國孟山都、杜邦以及德國巴斯夫等多家跨國巨頭先后參與到對先正達的“競購之爭”。最終,先正達全部拒絕了這些收購要約,中國化工借此機遇努力與先正達達成收購共識。
安迅思總監李莉認為,并購大多是為了彌補自身的一些不足,先正達所擁有的科研能力以及市場份額對于中國化工極具吸引力,而中國巨大的市場也是先正達所需要的,二者各方面都很契合。據了解,先正達素以創新著稱,在全國90個國家和地區擁有107個生產供應基地和119個研發中心,在全國擁有專利超過13000件。而中國化工雖體量巨大,但其產品多為基礎化工品類,科研水平尚未步入全球巨頭行列。高科技公司先正達能為基礎雄厚的中國化工帶來新的活力。
據悉,原農化行業“六巨頭”之一的孟山都曾對先正達發出總價450億美元的要約收購,收購價格一度達到470億美元。但先正達擔憂和孟山都合并會導致先正達的企業文化在未來消失,一直以反壟斷監管風險為由拒絕此項要約,反而選擇了負債率很高的中國化工。“中國化工擁有足夠的胸懷,承諾保留先正達的總部并保證先正達員工的利益。而中國以6.5%的耕地養活了全球22%的人口,具有很大的市場,選擇中國化工能在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保證雙贏或者多贏。” 循環經濟科技成果轉化促進中心副主任、總工程師曲睿晶解釋。
作為中國海外最大并購,除了賬面上的價值和巨大的市場,先正達領先的科技研發能力、制造能力是中國化工集團最大的收獲。
2006年中國化工走向國際化經營以來,先后收購了法、英、德、意、以色列等國9家行業領先企業,并于2011年通過收購成為全球最大的非專利農業企業。然而,中國化工距離全球農化行業的 “六巨頭”仍有差距。
據統計,原創農化企業每年投入的研發費用較高,一般達到總銷售額的9%~13%,如先正達每年科研投入超過90億元,接近其每年純利潤。而作為世界第一大農化生產國的中國,大多數農化企業研發投入僅占銷售額的1%~2%。李莉認為,在科研投入方面我們固然要向國際頂尖企業學習,但更重要的是要結合中國國情,慢慢提升科研投入比重。
中國是一個制造大國,但高精尖產品的研發能力還有所欠缺,只能依靠進口。正如曲睿晶所言,“如果沒有幾個核心的高端技術作為保障,我們的產品安全將會受到影響。收購先正達這個高科技公司,能夠提升產業抗風險能力。”
此外,如今化工行業大多都在集中生產大宗化工品,資金投入也多位于已成熟的上游產品。李莉警告,在未來上游產品可能會面臨嚴重的產能過剩危機,高附加值的下游產品是必須重視的。
無疑,收購先正達之后,中國化工集團在農化方面將由制造巨頭轉為“智”造巨頭;吸收先正達文化后,中國化工集團也將慢慢在整個化工領域達到領先水平。
作為中國企業海外最大的收購案,此次中國化工收購先正達吸引了各界的目光,430億美元的收購數額驚人。而怎樣消化吸收這次并購,是業內人士關注的焦點。
收購先正達以后,必須將國外企業現今的管理經驗學習過來,而東西方文化的巨大差異,使得企業在整合中將面臨巨大的挑戰。國家法規制度、公司治理文化的差異、淵源長久和根深蒂固的特性都給企業磨合帶來眾多困難,如何整合企業是管理者需要慎重考慮的事情。
曲睿晶坦言,中國化工集團的負債率高達80.9%,之前10余年的國際并購消耗了中國化工大量的財力物力,此次收購將進一步加劇中國化工的債務承壓。因此,此次收購對中國化工的財務能力以及管理水平都是一個很大的考驗。而來自中國化工的消息也表示,中國化工資產負債率高于行業平均水平,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公司長期償債能力,同時也影響繼續債務融資的空間。
“在消化此次海外并購成果上面,中國化工與中國中化應該通力合作。”曲睿晶建議,“中國中化集團是最早一批負責對外貿易的公司,擁有豐富的海外并購與管理經驗。而且農化產業向來是中國中化的領域,其雄厚的資金、市場份額以及豐富的海外管理經驗是中國化工所必須的。”
隨著進口規模整體上的不斷擴大,我國化工產品在和國際市場相比較時,很可能因為成本高、價格高等原因而失去競爭優勢。因此,李莉認為,“高精尖”的高附加值產品將是中國化工乃至中國整個化工產業鏈發展的努力方向,其將加大科研投入可以預見。
“不管是按照國際慣例還是先正達以往發展的慣性,中國化工收購先正達之后的科研投入只能多不能少。”曲睿晶非常重視未來中國化工的科研投入,認為想要占領科技前沿,今后無論是10%還是20%的研發投入都不算多。
責任編輯:石杏茹
znshixingr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