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利楠
五月節令果實之桃可羨瑤池碧桃樹 碧桃紅頰一千年
周利楠
桃子是大家喜聞樂見的美味果實,其種類繁多,分布廣泛。每年從農歷三月起桃子便陸續成熟于枝頭,直到八月,這六個月的時間里各式各樣的桃子掛滿樹梢,顏色鮮亮嬌嫩,不由得讓觀者看得口內生津、欲罷不能……
桃表面色澤呈淡綠、白至橙黃色的漸變,向陽面一片紅暈,無怪形容女子容貌艷麗有「艷如桃李」之句。桃實表面密被短柔毛,果肉多汁而香,味甜,有的品種則略帶酸味。桃核很大,呈橢圓形或近圓形,仁味苦。小小一顆桃實,集酸、甜、苦三味于一身,有著豐富的內涵。
中國是桃樹的故鄉,近代考古學者在諸多新石器時代的遺址中發掘出了數量可觀的桃核。《詩經·魏風》中就有「園有桃,其實之淆」的句子,這表明至少在春秋戰國時期,黃河以北就已經植桃為園了。之后,隨著絲綢之路及海上貿易的不斷發展,桃樹開始在世界范圍內廣泛種植。現如今,桃樹原產于中國的結論,已為世界學者所公認。

清 胭脂紅琺瑯圓盤染象牙桃實果盤高三〇厘米故宮博物院藏
桃在中國傳統文化觀念中,擁有多重的象征含義。首先,桃象征生育、生命、多子多孫。《本草綱目》云:「桃性早花,易植而子繁,故字從木、兆,十億曰兆,言其多也。或云從兆諧聲也。」早春三月即開花的桃樹,容易種植,果實繁多,人們便將其與多子多福聯系起來。其次,桃被人們賦予了鎮鬼避邪的象征意義。這一象征意義源自《山海經》中記載的神荼、郁壘的傳說:傳說滄海之內的度朔山有一株大桃樹,樹下有一鬼門,神荼、郁壘兩位后世所尊崇的門神便把守此門,鎮壓害人的邪祟。由此及彼,人們便開始相信桃木能避邪,將桃子亦作為吉祥的象征。最后,桃具有長壽的象征意義,這恐怕是大家最喜聞樂見的象征意義了。《本草綱目》記載,食桃可「生津止渴,清神下氣,消酒」,《食物本草》亦記載桃「乃五木之精,仙木也,少則華盛實甘且大。蟠桃之說有自來矣」。《禮

清 趙之謙 花卉大條屏之「桃」條縱一八九·六厘米 橫五六·五厘米故宮博物院藏首題:「九重春色」
記》則記載桃為祭祀神仙的五果(李、梅、杏、棗、桃)之一。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桃是神仙常食用的果實,食之可與天地同壽,長生不老,成仙得道,故此有「仙桃」、「壽桃」之稱《西游記》里王母做壽設蟠桃盛會招待群仙,年畫上的老壽星便是手托壽桃的形象。現如今,家中老人壽誕之日,孝子賢孫都會在生日宴席的正中奉上做成桃子形狀的點心大壽桃,祝福老人健康長壽、福壽綿長。
作為如此富有吉祥寓意的水果,桃子的形象經常出現在中國傳統藝術作品當中。縱觀中國繪畫的歷史,桃這一物象很多畫家都有所涉獵,如八大山人、趙之謙、鄒一桂、任頤、吳昌碩等等,他們畫中的桃實個個渾圓飽滿,設色濃艷,盡顯富貴、長壽之意。此外,清宮之中也不乏桃子造型或繪有桃子圖案的物件,材質更是多種多樣,有鏨刻福壽紋的桃式盒、剔出福祿壽三桃紋的漆盤、彩繪連枝九桃圖案寓意萬壽無疆的粉彩天球瓶、用象牙與碧璽雕刻出的仿生桃實盆景、繡有桃紋的綢緞等等,一眼望去,粉嫩多嬌,富貴帝王之家渴求趨吉避兇、長生不老、多福多壽的心態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