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啟東市特殊教育學校 季丹丹
指尖無聲 花開有聲
——例談動手操作在數學教學中的實效性
江蘇省啟東市特殊教育學校 季丹丹
數學這門學科是充滿智慧與理性的,作為一名特教學校的數學教師,應走進聾生的心靈,理性地研究課堂,讓數學課堂成為聾生興趣開始的地方。本文作者淺談了動手操作在聾生學校低年級數學教學中的體會,值得大家予以關注。
數學;興趣;思考;創新;操作
數學學科抽象性的特征與聾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認知能力之間有一定的矛盾,如何更好地解決好這一矛盾,關鍵就在于以豐富的便于理解的感性材料作為引導的起點,充分利用學生天性中的“動”,讓他們從動手操作中尋求知識的奧妙,發掘知識的內在能力,在觀察、分析、判斷、聯想的過程中有所頓悟,從而加深對概念、法則、數量關系的理解。筆者淺談動手操作在聾生學校低年級數學教學中的體會,以達到優質教學資源共享的宗旨。
案例1(全日制聾校實驗教材第二冊——9加幾)
(一)動手操作,激發興趣
師:生活中,每個人都有朋友,在數學中,數字也有它的朋友。下面就請你們為一些數找一找朋友:7 、8、9。
1.把學生兩兩分為一組,每個小組下發如下一張表格,并說明這張表格的意思。

?
2.各小組完成后展出表格,討論并感知10以內的每個自然數都可以找到各自的朋友。
(二)引導觀察,深入探索
1.觀察表格,看看互為朋友的兩個數有什么特點?(兩數相加,和為10)
經討論得出新知:湊十法。
2.在此基礎上,由情境出示9+2,請學生思考:你們用什么辦法計算?
3.繼續研究進位加法的計算方法。(與上面的湊十法結合)
4.引導學生思考、交流,描述進位加法的計算方法。
結論:①用湊十法尋找與9湊成10的數,②將另一個加數“2”分成1和1,③最后用10加1求出最終得數。
在教學“20以內進位加法”的時候,如果直接告訴學生:“尋找一個數和另一個數的和為10,這樣的方法叫湊十法。”“計算進位加法,先用湊十法,再用整十數加幾的方法計算。”那么,湊十法和進位加法的方法就不是學生發現的。因此,為了讓學生通過操作與觀察自己去發現這一概念和法則,筆者事先設計讓學生由生活中的朋友理解數的朋友——湊十法的認識,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來認識湊十法的意義,發現計算進位加法的方法。在操作過程中,建立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形成良好的內在學習動機,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案例2(全日制聾校實驗教材第一冊——5的認識)
(一)動手操作,巧妙設疑(畫一畫,感知5)
①師:你們喜歡畫畫嗎?我們一起來畫一畫自己喜歡的水果。請你畫出4個自己喜歡的水果!
②師:請你再添一個水果!添完后,總共是幾個呢?(讓學生感受數字5)
我最喜愛的水果:

?
(二)交流學習,引發思考
1.議一議,區別基數與序數。
①師:請你給左起第五個水果涂上顏色。(學生紛紛思考填涂)
②師:那么“第五個”和“5個”有什么區別呢?(學生思考交流,交流后仍然面露難色)
2.剪一剪,初步感知順序。
①師:我請你們沿著虛線把水果剪開,然后散放到桌子上!現在數一數,水果有幾個?(5個)(和順序無關)
3.排一排,深入理解序數。
師:請你們將從左數起的第五個水果拿出來,你們該怎么辦呢?
生:是不是要把他們擺在一排上再數?
師:你可以試一試哦!(生嘗試數。臉上露出勝利的喜悅)老師恭喜你們發現了序數的規律了呢!我們必須要讓它們排好隊,然后依順序,才可以排出來第幾的序號呀!
4.揭示基數與序數的意義。
5.強化練習,加深認識。
在“5的認識”的教學中,筆者選擇了聾生喜聞樂見的水果這個簡單的實物作為揭示“基數與序數”的“引子”,一步步深入,在學生“興趣點”上激疑、質疑,通過動手畫圖,激發學生興趣,并進行深入思考。當學生在進一步的學習中再度遇到對新知的疑惑時,再通過動手操作——剪一剪、排一排,帶學生走出困境,讓他們切身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案例3(全日制聾校實驗教材第三冊——認識圖形二)
(一)動手操作,自主探究
師:同學們已經認識了不少圖形,下面請你們用小棒搭不同的圖形。
1.學生根據指令操作。
2.請學生搭一個6個面大小都一樣的長方體。
3.學生通過試驗發現,6個面大小完全一樣,那每個面必須是正方形。(引出新知正方體)
4.學生動手搭正方體。(要求:用不滿12根的小棒)如圖:

(在搭的過程中,學生主動發現無法搭出完整的正方體)
5.應該用幾根小棒搭正方體呢?(12根)
6.搭出完整的正方體,并觀察特征。(12條棱,8個頂點,6個面)
7.在掌握的基礎上,學生用小棒搭出不同大小的長方體和正方體,還把它們變成各種不同的形狀,與生活中的事物取得聯系。
學習應該是學生的自主行為,自主探究是學生的權利,教師沒有權利橫加干涉。一個求知者對成功的渴望,是燃燒著的創新的火焰,而通過動手操作,可以激發無休止的創新欲望。在認識正方體的教學中,先要求學生搭一個“6個面大小完全一樣的長方體”,激起學生的好奇心,這是一個怎樣的長方體呢?通過操作才發現,這應該是一個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再讓學生用不滿12根的小棒來搭正方體,在搭的過程中,學生主動發現了這不符合正方體的特征,那么正方體的特征:“12條棱,8個頂點”這樣的難點一下子就化解了。這就是真正動手操作的作用:學生把動作操作的過程與思維活動有機融合到了一起,讓學生對長方體和正方體有了深入的理解和看法,且在此過程中,學生的創新意識也被激發了出來,從而做到了從“少知”到“多知”。
作為一名聾啞學校的數學教師,應該樂于為特殊群體提供廣闊的學習天地,讓每一個孩子的心靈在指尖舞動,笑容從指尖流露,智慧在指尖跳動,促使數學課堂充滿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