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昆山經濟技術開發區高級中學 周 婷
基于“四能”的高三微專題課堂教學設計
——以“導數中的分類討論問題”為例
江蘇省昆山經濟技術開發區高級中學 周 婷
在數學教學中穿插微專題,既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主動性,改善教師的數學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也能幫助學生體驗數學研究過程,發展解決問題的策略,進而實現核心素養的提升。本課例是在一次市級交流活動中,工作室的一位特級教師開設的一堂微專題公開課。該教師以提升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主旨,展示了“精選例題、注重變式、合理設問”的課堂教學設計,呈現了一節高效的微專題課堂。
1.引例

設計意圖:以學生熟悉的二次函數為模型引入參數,把定的問題變活,激發學生思考興趣,讓學生共同參與到課堂中,對分類標準進行辨析并形成初步認識,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
2.探究
問題1:本題的(2)(3)(4)(5)對參數進行分類的標準是如何確定的?
師生活動:引導學生經歷自主總結、同學幫助修正、教師協助完善的過程,進而“發現”分類討論的標準。
參數的取值在(2)中,對導函數圖象的開口方向產生了影響;在(3)中,對根的大小產生了影響;在(4)中,對方程是否有根產生了影響;在(5)中,對含參數的根的位置關系產生了影響。
設計意圖:通過確定分類標準強化分類討論意識,深化對分類標準的認識和理解。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
3.例題
問題2:你能確定該題分類討論的標準嗎?
設計意圖:加深對已“發現”方法的理解,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問題3:同學們能對題目做適當變動,使之與引例呼應嗎?

師生活動:探討發現引例(5)中的附加條件能確保導函數有兩根,該變式中沒有此條件,還需要討論根的情況。
設計意圖:通過辨析加深對分類標準和方法的理解,增強問題意識。
4.拓展
問題4:同學們想想,能減少分類的情況嗎?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的化歸意識,通過調整思路探究最優解法,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5.變式
師生活動:自主探究后,小組交流參變量分離和直接求導,教師適時點撥,比較兩種解法的優劣,發現對于參變量分離需分三種情況進行討論。若直接求導,對于參數在二次項,需對進行討論,時還需考慮方程的根是否在定義域內。
設計意圖:加深對分類討論的分類標準和基本方法的理解,培養分析問題能力。
問題5:同學們能說說這兩種方法的優缺點和適用情況嗎?能否優化解法?

設計意圖:通過多角度討論比較,增強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解法優化意識。
學生活動:學生獨立思考,再展示交流。可以由條件,用特殊值將 的范圍縮小,從而減少分類的情況。
設計意圖:通過等價轉化,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使學生的思維往高層次發展,培養學生的化歸意識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問題6:同學們還想嘗試對問題進行怎樣的變式?
學生活動:學生自主探究,嘗試變換參數 的位置,比較和變式2的解法的異同。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增強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
6.反思
問題7:同學們想一想:本節課你有什么感受呢?你還能對題目進行拓展探究嗎?
師生活動:學生自主回顧反思、總結、交流,同學幫助修正、補充,教師幫助完善,并對學生提出的探究想法給予肯定和鼓勵。
設計意圖:通過回顧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增強反思和概括意識,在反思中感悟、延展,鼓勵拓展探究,開拓學生的創新意識。
總之,設置微專題的最終目的是提升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課堂中使學生親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數學探究過程,促進學生“四能”的提升,通過微專題有效地整合知識和方法,提高課堂效率,促進學生數學素養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