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義烏市赤岸小學 朱惠霞
從“一維”到“二維”的長方形面積教學
浙江省義烏市赤岸小學 朱惠霞
關于“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教學會有這樣的爭論:有的人認為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可以通過推導得出:長幾表示長邊可以放幾個面積單位,寬幾可以表示寬邊可以放幾個面積單位,最后通過乘法計算出面積。通過教學要讓學生明白為什么長乘寬等于長方形的面積。也有另一撥人認為長方形的面積公式怎么可能在小學被推導出來?長度不夠整數怎么辦?假設長度是怎么辦?它的推導需要應用極限的知識。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在小學里只能視作一種公理,無法推導。因此,長方形的面積計算的設計思路應該是實驗——猜想——驗證——概括,像這樣的不完全歸納。我在教學操作中,同樣把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作為公理對待,同樣啟發學生明白為什么長乘寬(整數數據)等于長方形的面積。在側重培養“空間觀念”、“空間能力”的思考下演繹出了不一樣的課。
上課開始,我引導學生進行了兩個重要的操作。
操作1:我們學具袋里有小方塊,打開看看,你覺得這里有1平方厘米嗎?怎樣才能驗證它是1平方厘米?
操作2:用這些小方塊去求出1號長方形的面積是多少。方法越簡單越方便越好。

【這兩個操作可謂是整節課的基礎。它讓學生再次感知了長度單位和面積單位的關系,面積和面積單位的關系,同時也強化了之前建立起來的面積單位的表象。】
1.交流鋪滿。
師:面積是多少?
生:15平方厘米。
師:也就是說這個長方形里可以擺滿15個1平方厘米。這15個怎樣數比較方便?
生:三五十五。

師:三五十五說明這里有3個5。你看到了沒有?我們一起來數數看:1個5,2個5,3個5。【在這個反饋交流中,學生形成幾個幾排列的表象。】2.交流半鋪。
師:剛才我發現有些同學是沒有鋪滿的,也能求出15平方厘米,是怎么回事?
生:橫著擺3個,豎著擺5個就能知道有多少了。
師:誰聽明白他的意思了?(停頓)能用一個算式表示它的想法嗎?生:3×5=15(平方厘米)。
師:乘法一般表示幾個幾,它表示幾個幾?第一個5在哪里?第二個5呢?還有一個呢?
師小結:沒有鋪滿,我們可以推斷出它鋪滿是多少,厲害!這樣我們就可以不用擺那么多1平方厘米了。
3.交流用一個小方塊去量。
師:他只用了8個,還有沒有用得更少的?
生:1個。
生:1個都沒有!
師:用1個?你是怎么想的?
生:就用1個小方塊先橫著擺過去,再豎著擺過去,就知道面積是多少了。

師:誰懂他的意思了?這樣擺怕一下子忘了橫著擺幾個了,誰有好辦法?
生:擺一個做一個記號。
4.交流不鋪。
師:一個都沒有是怎么回事?

生:用尺子量。
師:用尺子量能量出面積嗎?你們也用尺子量量看,認為能量出來的舉手?
師:誰來說說你是怎么想的?
【操作反饋的教學從“全鋪——半鋪——用一個面積單位量——不鋪”四個層次展開。雖然小方塊是一塊一塊地拿走,但其“3個5”全鋪的動態過程被不斷地重現。最后雖然不鋪了,用尺子量,孩子也會自動呈現全鋪的動態過程。這為接下來“幾個幾”的想象奠定了表象基礎,同樣為幫助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實質是面積度量奠定了意義基礎。】

1.有了3個5這個表象基礎,緊接著我出示了長5厘米,寬2厘米的長方形,讓學生量出它的面積。思考:為什么寬少了1厘米,面積會少了5個?這樣的練習促成了孩子初步的想象,促進直接度量到間接度量的過渡。
2.出示一個長方形,用尺子量出這個長方形的長是10厘米。你想到了什么?(根據學生回答依次出示后兩張幻燈片)



3.出示寬8厘米,你想到了什么?(根據學生回答,依次出示后兩張幻燈片)



【今后我們碰到解決長方形的面積問題都是提供數據的“間接計算”得出結果,很少會再碰到用面積單位的直接度量。但尺子幾乎每天都陪伴著學生們,是最便捷的直觀工具,它是完成直接度量到間接計算飛躍很好的認知材料。尺子像小方塊一樣從有到無,目的就是為了把尺子這種印象刻畫在腦海里,形成長度單位的表象,建立長度單位和面積單位的關系,從而很好地銜接了這次飛躍。】
1.二維空間的建立。
師:這里有一個長方形,它的長是9厘米,你能想到什么?(只出示數據不出示圖形)
生:橫著可以擺9個。
師:能想到它的面積嗎?為什么?
生:不能。寬不知道。
師:寬不知道,就不知道要擺幾行了?那么告訴你寬是4厘米,你能想到什么?
【我們要注重二維、三維空間觀念的建立。在六年級“常見的量”總復習的教學實踐中我們會發現,這種觀念欠缺的孩子會出現下面這樣的錯例。】
認為面積單位的進率如圖(1),體積單位間的進率如圖(2)。

圖(1)

圖(2)
2.借助“間接度量”到“間接計算”的思維提升,突破“統一長度單位計算”的難點。
師出示:長9分米,寬4分米的長方形(只有數據沒有圖)。師:這個跟剛才的長方形有什么不同?你能想到什么?長9米,寬4米呢?
師:比較這三個長方形有哪些共同點。不同點在哪里?它們的單位和什么有關?有什么關系?
師:能用2×3=6來算嗎?為什么?


師:你覺得這個長方形用哪個面積單位去量比較合適?
根據學生的回答出示這樣的幻燈片。

【以前我們只知道要求學生統一單位計算,而為什么要統一單位,學生對此還是很困惑的。“長2分米,寬3厘米的長方形面積為什么不是3×2?”這道題說明了“間接計算”比起用尺子“間接度量”它更加抽象,有尺子的長方形相對來說是直觀的。“間接度量”到“間接計算”是需要以尺子的表象為支點(或者說單位的表象)跨過來的。這個跨越分成了三個層次:(1)有尺子的10厘米到沒尺子的8厘米的出現。(2)由長和寬是什么長度單位去想象相應的面積單位。(3)思考單位不一樣,選擇怎樣的面積單位比較合適。相信借助“尺子”表象的建立,通過想象推理,學生會發現邊長用什么長度單位隨之會對應一個什么樣的面積單位。當長和寬的單位不一樣時,需要統一單位才能想象推理出它的面積是多少。】
3.練習二維和一維的轉化,強化一維和二維的聯系。
到課最后出示了這樣一個開放式練習:

根據這幅圖你想到了什么?想得越多,說明你這節課學得越好。孩子會想到面積,想到邊長,又進而想到周長。
從一維的長度想到二維的面積是這節課的難點,整堂課通過操作、建立表象、想象推理,借助尺子等材料突破了“直接度量”到“間接計算”的飛躍,同時培養了孩子的空間能力,最后從二維想到一維又是認識的升華。當思維能自如地在一維和二維之間互相轉化時,長方形面積公式的歸納也是水到渠成的事。在度量幾何的教學中,這樣的一節課的意義是非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