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權一
(延邊博物館,吉林 延吉 133000)
?
博物館民俗文物拍攝技巧探究
崔權一
(延邊博物館,吉林 延吉 133000)
博物館向受眾傳播較高層次的藝術、人文修養和專業知識,其中博物館中的民俗文物功能,則是將不同時期的民族風俗、習慣等現象,向受眾進行傳播和感染甚至是教育。博物館的民俗文物需要以多種輔助手段進行展示,而攝影可通過其獨特的藝術表現手法,實現博物館宣傳教育功能。
博物館;民俗文物;攝影;拍攝技巧
民俗文物是博物館宣傳展示民俗文化等各種業務活動的基礎,民俗文物攝影是將民俗文物視覺化的重要手段,在博物館中的民俗文物的攝影形式,是以室內民俗文化的展示和具體文物為主,其攝影對象包括民俗服飾、生活生產器皿、生活狀態展示,等等。
2.1 用于保護與研究
民俗文物的類型多樣。以木、絲、麻、 棉、纖維類為代表的脆弱文物,需要特殊的保護。有些傳世文物,更是展示民俗歷史、民族文化的重要珍寶。對于民俗文物,則需要下大力氣加以整理、照相和登記,以確保民俗文物的完整性和安全性。民俗文物攝影既是對民俗文物分類保管的重要環節,也是進行展示、專項觀察和研究的重要手段。民俗文物的攝影照片能夠清晰地展示不同文物的形象,較之文字敘述和繪圖等,照片更能直觀地表達出文物的顏色、形象和質地。就目前來講,文物照片成為相關業務人員進行研究工作中最為常見的一種資料和依據。因此,博物館民俗文物攝影也成為方便研究人員進行查閱和學術研究的重要手段。同時,各個博物館之間進行業務往來,信息共享等工作時,民俗文物照片也成為比較重要的基礎資料。
2.2 用于文化的傳承和發揚
博物館進行民俗文物的收藏,其重要目的之一在于保存民俗文化,以及傳承和發揚民俗文化。在本館,就保存了書畫作品《正氣歌》和繪畫作品《四季竹圖》,這是朝鮮王朝末期朝鮮族大將軍池昌翰的作品,也是朝鮮民族文化的典型代表,飽含了朝鮮族人剛強的意志和朝鮮民族的不屈氣魄,具有較高的文化價值和科研價值,是展示朝鮮族風貌的重要文物。文物攝影師在專業性方面有明顯的優勢,真實反映文物蘊藏的民俗文化信息。還可以通過朝鮮族民俗文物的拍攝圖片展覽,取得朝鮮族民俗文物文化的傳播效應。
3.1 合理的文物攝影器材選擇和構圖設置
博物館文物在攝影類型中可屬于靜物攝影,這種類型的攝影的基礎在于照相器材和感光材料等的質量和選材,其器材的優劣直接影響到博物館民俗文物攝影的質量。因此在博物館對民俗文物進行拍攝時,需要配置適宜工作的攝影器材。特別是對鏡頭的選擇,在不同的拍攝手法下,應當選取適當的鏡頭,一般情況下,可以使用與人眼焦距差不多的定焦鏡頭。一般為了體現民俗文物的細節,應使用較小的光圈,才能有效地提升文物的景深范圍。
為了多樣化的保存民俗文物的形象,在攝影時還需對民俗文物及還原的民俗場景進行合理的構圖。攝影師在選擇構圖角度時,要充分體會既有民俗文物的特色,以選擇最佳拍攝角度,要原汁原味地體現文物的獨特之處,不要讓文物因拍攝角度而變形。一般來講,拍攝個體文物時,可以考慮平拍手法,以避免文物變形,保持圖片的真實性。拍攝民俗場景,例如民俗院落等時可以考慮使用俯拍的手法,以突出空間感和層次性,展示出民俗文化的全貌,以及具體細節。
3.2 適當的拍攝角度
對于民俗文物來講,選擇最佳的拍攝角度是表現文物科學性和藝術性的前提之一。在博物館進行民俗文物的拍攝時,應當注意,一般對個體的民俗文物進行拍攝時,要根據文物具體的顏色、紋飾、質地等特征來謹慎地選取最能體現文物代表性的角度,盡可能全面完整地表現出文物的獨特價值。在延邊博物館中的民俗文物攝影中,如拍攝銅器皿、陶瓷器皿等朝鮮族特色的文物,應考慮到立體文物拍攝,需將物品立放在臺面上。對于部分朝鮮族民俗裝飾品等無法立放的文物,則可以擺放在玻璃臺面上,避免有陰影出現,以此保持民俗文物的清晰可見。除此之外,應當注意朝鮮族典型的傳統民居的拍攝,盡可能地展現場景的全貌。此外,在拍攝朝鮮族人物形象的雕塑時,要采用微側的角度,成組的人物雕塑則應當注意既要留有空間,又要保持個體與個體之間的互相聯系。但是值得一提的是,雕塑角度的選擇,沒有一定的模式,主要取決于攝影師的藝術素質和匠心慧眼。

圖1 朝鮮族灰白釉魚網文扁瓷瓶Fig.1 Korean nationality royal gray and white glaze fishing net flat porcelain vase
3.3 適宜的用光
拍攝博物館的民俗文物非常依賴室內的燈光,因此在攝影時應當選擇四或五支以上的專業閃光燈,同時配備相同數量的柔光箱。在拍攝時,為了凸顯文物的立體感,一般運用側光拍攝,同時運用背景光對背景加以照明,進而將文物和背景進行區別,造成立體感和層次性。針對不同文物的特點,例如文物器型的不同部位,應該選用強弱不同的光源,來體現文物自身的主次。除此之外,應該注意光比一般不能有大的差距,不能為了突出層次多采用大光比,這樣會讓民俗文物的照片失真,細節部分遭受損失。
至于光斑的處理,通常采用光傘、偏光鏡(偏振鏡),或者是用無堿的軟皂進行涂抹,又或者是運用光斑的一些防止劑進行噴射等方法來進行規避,以免在文物的邊緣和光滑部分產生光斑,影響視覺效果。而投影的處理,可采取多臺閃燈同時拍攝的方式來避免交錯投影。在博物館進行民俗文物的拍攝時,攝影師一定要重視用光,只有將主光和輔助光用好,才能將民俗文物拍攝好。
3.4 和諧的背景處理
民俗文物的各種背景處理,不僅僅體現了攝影師的色彩搭配能力,更能體現其獨特的藝術鑒賞能力和藝術眼光,因此需要攝影師在分清主次、襯托主題、協調統一的基礎上,大膽靈活地加以運用。在拍攝民俗文物時,要特別重視對拍攝文物的背景進行處理,必須要明確:拍攝的目的是為了襯托主體,避免主次不分的現象。首先,拍攝時要注意色調的和諧,例如色彩艷麗的服飾類民俗文物,在背景選擇時要避免為了區別文物和背景采取大紅配大綠的搭配,一般來講暖色與冷色并不搭配,在色彩搭配上,可以從色調的深淺上來解決靠色問題,多利用黑、白、灰等中間色去搭配,效果更佳。其次,為了有利于突出和渲染文物的特點,拍攝時應注意背景材料的選擇,可以選用專門的背景紙或者是無皺的絲絨來作為背景。最后,在拍攝瓷器等民俗文物時,應該注意不宜采用色彩艷麗的背景,以免因文物本身的反光造成光線的多次反射,從而色彩混亂失真。
只有一個攝影師以豐富的底蘊去做好鉆研,才能以攝影師獨特的視角和手段,真正地將民俗文物和民俗文化通過影像表達出來,才能在研究保護民俗文化的科學價值以及傳承發展民俗文化的藝術價值等方面發揮重要的作用。
[1] 劉繼武.博物館文物攝影分析研究[J].藝術科技,2016,(01):247.
[2] 洪州.淺談文物攝影的方法與技巧[J].大眾文藝,2013,(24):189-190.
[3] 羅國榮.博物館館藏文物攝影初探[J].文物世界,2012,(06):63-64,78.
[4] 宋曉林.中國文物攝影概念述評[J].數位時尚(新視覺藝術),2011,(05):35-36.
Probe into shooting skills of folk artisfacts in museum
CUI Quan-yi
(Yanbian Museum, Yanji 133000, China)
The museum transmits a high level of art, humanistic accomplishment and professional knowledge to the audience. The function of folklore in the museum is to spread and infect or even educate the audience with different national customs and habits. Museum of folk artifacts need to display a variety of auxiliary means, and achieve the museum publicity and education functions through its unique artistic expression techniques.
Museum; Folk artifacts; Photography; Shooting skills
2017-04-25
崔權一(1979-),男(朝鮮族),助理館員,本科。
G264
B
1674-8646(2017)11-009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