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神運動”創造不出偉大的企業。是曇花一現,還是向死而生。也許我們能從那些著名的“大敗局”中,窺見樂視的未來。
反思多元化
“賈躍亭和史玉柱之間,隔著一個‘腦黃金。”因為賈躍亭和段子手們,已經“游戲人間”的史玉柱這些天又回到了人們的視野。
賈躍亭的商業故事和史玉柱有著種種雷同,讓人們對于樂視有了一份東山再起的希冀。
財經觀察家吳曉波曾稱,“史玉柱身上流淌著一股天生充滿草莽氣息的豪賭天性,這正是創業型企業家所必備的一種稟賦。”
籌碼越來越多,輸贏也越來越大。
因為“惡俗”營銷被詬病多年的史玉柱,曾經也是一個談著夢想的青年,軟件工程師出身,內心第一崇拜的是IBM,而IBM有一個外號叫藍色的巨人,所以史玉柱給公司取名“巨人”。

但是,按照史玉柱自己的話說,在規模“上億了之后”,他開始膨脹了。“就覺得我做啥都能做成,所以就去蓋巨人大廈,做服裝,做保健品,做藥品,做化妝品等等,一下就差不多橫跨了四個行業。絕大部分都是血本無歸的。”
如果說進軍汽車業是壓垮樂視的稻草,榨干巨人的,則是巨人大廈。只有1億現金的史玉柱要蓋出一個全國第一高樓。危機最終在1997年爆發,巨人大廈蓋到地面三層全面停工,購買了樓花的債主天天堵門要求退款,巨人有3億多的應收款爛在外面。
近年來,史玉柱講起這段歷史,認為首因在自己身上,狂妄,不尊重經濟規律,對事物困難估計得過低。“我們的管理漏洞百出,我們的模式里就不可能能賺錢。收入回來之后,又大部分都被內部貪腐掉了,這個公司它不破產才怪呢。”
史玉柱對多元化的反思,現在看來猶如對樂視危機的回應。“多元化的要求是非常高的,每多一元,其實對企業是增加一份風險。”“我覺得創業的時候就講生態是不對的,你還是個空盆呢,你搞一堆空盆一個空盆和十個空盆,連在一起有啥區別”。
穩健的價值
相比史玉柱,已經入局樂視的孫宏斌對于樂視有著更加現實的意義。
孫宏斌比賈躍亭大10歲。2004年,兩人都遭遇了人生的大轉折。
這一年,樂視網成立,5年間營收飆升54倍,成為A股首家網絡視頻公司。
這一年,順馳的營業額也已經從2001年的1億元增加到127億元。孫宏斌到處拿地,最瘋狂時,曾經創下一年拿地6000畝的歷史紀錄。在他心中,順馳的中長期戰略是要做全國第一,對于王石“要注意風險”的提醒不以為然。
然而,危機很快顯現。2004年,國家開始對房地產進行調控,這讓同年計劃赴港上市的順馳慘遭夭折。
直至2007年,由于資金鏈過于緊繃,孫宏斌最終將順馳的控股權低價轉讓給路勁。關于順馳“災難性”的驟變,全聯房地產商會創會會長聶梅生曾表示:“別人都用一個瓶子一個蓋或者兩個瓶子一個蓋地周轉,但孫宏斌是十個瓶子兩個蓋地玩,這能不出問題嗎?”
巧合的是,10年后,樂視面臨同樣的困境。賈躍亭在孫宏斌走過的路上重走了一遍。
在公開的報道中,如今的孫宏斌在任何場合都會反復強調“現金流”的概念,“如果銷售目標只完成70%,現金流是不是還安全?”孫宏斌說,這是他自己以及要求部下考慮最多的問題,只有在做這個最壞打算的基礎上,融創中國才會考慮拿地繼續擴張。“穩健”成為孫宏斌新的價值觀,他變得不再像過去那樣執著于“速度”和“規模”。
今天的孫宏斌仍然“All in”。據媒體報道,從今年1月注資樂視網、樂視致新和樂視影業開始,孫宏斌至今共斥資1095.88億進行收購,平均每一秒,就花出去7206元,一共花了176天。但是,孫宏斌說,這些資產都是自有資金。
失信的代價
用“成者王侯敗者寇”的標準為樂視蓋棺定論也許還太早。在中國商業史上,起死回生的故事并不少見。
史玉柱徹底告別了“攤大餅”的膨脹期后,一段時間里只專注一件事情。2001年,他在上海《解放日報》買下廣告版面,發表感謝信,宣布:史玉柱真的重新站起來了。

在最困難的時候,他曾找遍朋友,試圖挽救巨人,但原本認為是朋友的人,并沒有給予很多的幫助。對此,史玉柱認為是“正常的”。“一個企業一旦遇到困難,不應該是靠別人幫忙,能不能爬起來靠自己。”重整河山后,史玉柱還清了珠海巨人時代的債款。
在吳曉波眼中,企業家不能承受的是失信的代價。“在著名的實體企業中,發生類似危機,最近的一起應該是2012年的無錫尚德案,這家企業最終以施正榮棄盤、無錫地方國企接手告終,施博士以‘失信人的形象,再也無法返回中國主流商業界。”
靠陽光發財的施正榮,從“新能源教父”、“中國首富”的榮譽中走下神壇;但與此同時,施正榮搭建了隱蔽的私人商業王國。“如果沒有施正榮自己這些私人企業,尚德現在的境況可能也不會這么慘淡。”曾有相關人士表示,在尚德電力上市之后的6年時間里,施正榮將數十億美元的財產納入他的私人公司手中。
對于賈躍亭,最糟糕的評價可能就是“互聯網版的唐萬新”。資本市場曾經最顯赫的大佬,其創始的德隆系由地處西北邊陲的小公司發展成為一個一度控制資產超過1200億的金融和產業帝國。最終唐萬新因涉嫌變相吸收公眾存款和操縱證券交易價格非法獲利走進鐵窗。
“畫餅大王”或是 “盡責到底”,賈躍亭將作出怎樣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