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昌艷,孫 玲,湯麗麗
硫酸鎂與土豆片外敷對呼吸內科藥物外滲的效果比較
冼昌艷1,孫 玲1,湯麗麗2
(1.江蘇省盱眙縣人民醫院呼吸內科,江蘇 淮安 211700;2.江蘇省盱眙縣人民醫院ICU,江蘇 淮安 211700)
目的 對比硫酸鎂濕敷與土豆片外敷對呼吸內科藥物外滲的治療效果。方法 將本院呼吸內科作為本次研究地點,選取接受治療并出現藥物外滲的70例患者,遵循患者自愿原則,將其等均分為兩組,為其中35例患者采取臨床常規方法,并使用50%的硫酸鎂濕敷,納入對照組;對另外35例患者則給予土豆片外敷,納入研究組。比較兩種方法治療藥物外滲的臨床效果;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癥狀消失時間及外滲部位恢復時間。比較兩組患者對治療方法的滿意度。結果 研究組患者開始消腫時間、完全消腫時間以及外滲部位痊愈時間均短于對照組,且敷料藥物更換次數也明顯少于對照組;研究組患者97.14%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0.00%;對出院患者隨訪滿意度發現,研究組患者對治療方法的滿意度達100.0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2.86%,上述對比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針對臨床呼吸內科在靜脈輸液過程中出現藥物外滲的情況,采用土豆片外敷的治療方法效果顯著,有效改善其臨床癥狀,縮短創面部位痊愈時間,值得在臨床推廣應用。
硫酸鎂;土豆片;外敷;呼吸內科;藥物外滲;比較;效果
靜脈輸液是臨床常見的給藥途徑,對改善患者病情具有見效快、適用范圍廣等優勢,是治療疾病的重要手段,然而在輸液過程中出現藥液外滲是臨床較為棘手的護理問題[1]。由于呼吸內科所收患者大多為不同性質的感染,選擇抗生素與血管活性藥物次數較多,加上患者以中老年人居多,血管彈性差,長時間輸注高濃度、高刺激性藥物極易發生外滲[2]。一旦出現藥物外滲既增加患者痛苦,影響治療搶救工作的開展,同時也易引發醫療糾紛事件,使醫護人員產生心理壓力[3]。因此為及時有效改善藥物外滲這一現象,特選取本院呼吸內科中出現藥物外滲的70例患者,對比使用硫酸鎂濕敷與土豆片外敷的臨床效果,為臨床治療提供基礎資料和科學依據,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本研究病例資料均來源于2013年1月~2016年12月間入住本院呼吸內科并出現輸液外滲的70例患者,所有患者均出現局部腫脹、皮膚損害等現象,藥物外滲范圍均在3~6 cm。所選患者均為自愿參與,并對治療方案具有完全知情權,根據患者自愿原則,將其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各35例,研究組中男18例,女17例,年齡48~79歲,平均年齡(63.51±7.84)歲,住院時間3~28 d,平均住院時間(15.52±6.13)d,外滲藥物:抗生素類藥物19例,血管活性類藥物16例;對照組中男20例,女15例,年齡51~82歲,平均年齡(64.28±7.25)歲,住院時間4~32 d,平均住院時間(16.33±6.41)d,外滲藥物:抗生素類藥物17例,血管活性類藥物18例,本研究已通過院內倫理委員會批準。收集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住院時間、外滲藥物等方面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治療手段,使用50%的硫酸鎂浸濕無菌紗布后濕敷患處,每次大約1 h,每天6次,注意抬高患者四肢,以促進外滲液體的吸收;若發現患者為血管活性藥物(如多巴胺、去甲腎上腺素)外滲時,立即以利多卡因、地塞米松、玻璃酸酶局部封閉,稀釋外漏的藥液并阻止藥液擴散,同時促進外滲藥物吸收,起到止痛的作用,根據外滲程度,可重復封閉,兩次之間間隔時間6~8 h為宜,一般封閉2或3次。
研究組患者在上述常規治療手段的基礎上將硫酸鎂更換為土豆片外敷:將新鮮土豆片清洗切片備用,每片厚約0.1~0.2 cm,根據患處大小選擇合適的土豆片完全覆蓋,并用塑料薄膜包裹固定,每次外敷30~60 min,保持冷土豆片的濕潤新鮮,外敷時嚴密觀察患者藥物外滲處皮膚情況,包括皮膚顏色、溫度、彈性、疼痛的程度等變化,并做好記錄;注意保持患者衣物、床單位的清潔、干燥。
1.3 觀察指標 (1)觀察兩組患者接受治療后開始消腫時間與完全消腫時間、更換次數、外滲部位痊愈時間;(2)觀察兩組治療效果,療效評定標準為痊愈:4 h內疼痛減輕,腫脹消失、無熱感,出現皮膚皺紋;顯效:患者紅腫、疼痛在6~24 h內等得到緩解,對其進行隨訪無其他不良反應;有效:痛感消失,紅腫面積消退≤70%;無效:癥狀均無緩解[4]。(3)對所選患者在治療結束后調查其滿意度,采用院內自制的滿意度調查表,表中包括滿意、較滿意、不滿意等選項,觀察總滿意度[5]。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接受治療后癥狀好轉情況比較 研究組患者開始消腫時間、完全消腫時間以及外滲部位痊愈時間均短于對照組,且敷料藥物更換次數也明顯少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后消腫時間、更換次數以及患處痊愈時間對比(x±s)
2.2 治療有效率 治療后,研究組患者總有效率高達97.14%,而對照組僅有8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后總有效率比較
2.3 患者滿意度 研究組患者對治療方法的滿意度高達100%,而對照組僅有82.86%,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對治療方法的滿意度評價比較
靜脈輸液外滲是指在輸液過程中由于藥液刺激、長時間輸注或其他多種因素致使輸入的藥液滲漏在靜脈以外的軟組織[6]。一旦發生輸液外滲不僅使患者在精神與肉體上的痛苦增加,同時給患者帶來經濟上的損失,也會對后續治療造成影響,不利于良好醫患關系的建立。因此,及時早期的處理藥液外滲是防止損傷進一步惡化的關鍵所在[7]。以往采用硫酸鎂濕敷雖具有一定療效,但藥液溫度較高且難以控制,易引起燙傷,尤其是對昏迷、癱瘓或肢體感覺暫時喪失的患者,無法準確調控,加上硫酸鎂溶液性質尚不穩定,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出現結晶,造成患者的不適。而土豆片外敷應用于臨床藥物外滲的療效已被不少研究證實,其主要作用機理為土豆片中含有大量的糖和淀粉,能夠加速局部水腫的消退;另外含有膽甾烷衍生物及龍葵堿,具有興奮平滑肌和加強血液流通的作用,也可促使水腫消退;同時土豆片還可參與糖、脂肪的代謝,保護皮膚,且無任何不良反應[8]。
本研究對比兩種治療方法發現:研究組采用土豆外敷治療,其開始消腫時間、完全消腫時間以及外滲部位愈時間均短于行硫酸鎂治療的對照組,且藥物敷料更換次數也明顯少于對照組;且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97.14%)高于對照組(80.00%),研究組總滿意度(100.00%)高于對照組(82.86%),種種結論表明使用土豆片外敷治療藥液外滲不及能夠縮短局部腫脹消退時間與痊愈時間,提高治療效果,同時改善患者對住院治療方法的滿意度,降低醫療糾紛隱患。
綜上所述,相比硫酸鎂,采取土豆片外敷來治療呼吸內科藥物外滲療效顯著,使患處愈合時間明顯縮短,且方法操作簡便,價格低廉,建議被臨床推廣采納。
[1] 李芳.新鮮土豆片對化療性靜脈炎預防效果的臨床觀察[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5(14):1997-1998.
[2] 張孝竹.臨床觀察土豆片對甘露醇外滲后皮膚的消腫功效[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1,20(22):105.
[3] 林惠華,黃少婭,陳雪真,等.土豆片外敷與50%硫酸鎂濕敷治療碘對比劑靜脈外滲療效比較[J].廣東醫學,2013,34(18): 2905-2906.
[4] 梅靜.土豆片外敷在CT增強碘對比劑靜脈外滲中的效果分析[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5,13(22):130-131.
[5] 周燕,涂娟,吳衛琴.冷凍土豆片外敷治療靜脈輸液滲漏致腫脹的療效[J].實用臨床醫學,2011,11(11):116-117.
[6] 陳吉蘭,鄒海潔,屈媛媛,等.馬鈴薯片外敷治療靜脈輸液外滲的臨床觀察[J].中國衛生產業,2011,18(20):65-66.
[7] 劉志紅,王忠英.土豆外敷聯合神燈照射治療藥物外滲所致硬結的療效觀察[J].贛南醫學院學報,2011,12(6):21-24.
[8] 湯翠,盧莉.靜脈輸液外滲68例原因分析及預防護理[J].當代醫學,2016,22(15):113-114.
10.3969/j.issn.1009-4393.2017.22.038
湯麗麗,E-mail:yyddzz0308@163.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