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時事教學是中學階段的重要組成部分,時事既是中考的必考內容之一,也是開發和豐富思品課程的重要資源。因此,對于如何有效地甄選符合要求的時事材料,如何有效開展時事教學等問題,應該探究出相應的“規則”,并且嘗試相應的考評辦法來激發學生的參與,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關鍵詞:時事教學;必要性;重要性;材料甄選;途徑;形式;評價
一、時事教學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時事教學是中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初中思品課堂開展時事教學是教學的重要內容,也是師生的重要任務,其意義不言而喻。“時事政策教育是中小學思想品德課教學內容的重要補充,思想品德課要緊密結合時事內容進行教學。”時事政策教育是對學生進行黨和國家重大路線方針政策的教育,是透視社會熱點,把握時代特征,正確認識形勢的一種教學,它不僅能提高教學質量,增強教育效果,幫助學生提高分析判斷能力和思想認識水平,還能激發學生學習思想品德課的興趣,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及自主探究能力。
2.時事是初中思品教學資源開發必不可少的內容
初中思品課程內容本身就應該體現時代特征,反映時代熱點,關注青少年的思想、身心發展。目前的思品課教學重視功能,缺乏生活性、時代性,內容的說教痕跡明顯,缺乏活力,而當代學生接受的信息量非常大,各種新思維、新觀念層出不窮。運用一些鮮活、真實的時事案例教學,對于引發青少年學生的關注和思考,增強課堂教育教學的豐富性、有效性和實效性都是必不可少的。“教材不是唯一的課程資源”,初中思品課堂教學不能再“兩耳不聞窗外事”了,“如何把課本的內容結合時事進行教學”是一個現實急迫的課題,也是把“思品課上活,上得生動有趣,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客觀要求。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和學生在平時必須精心選擇那些真實、鮮活、典型的時事案例作為教學資源。
3.中考升學考試的需要
在目前全國各地的初中思品學科中考中一般都以不同的形式出現時事內容,要么是選擇題形式,要么以背景材料的形式出現。比如,南京市2015年中考試卷,選擇題1、2、3為純時事題,12、13、14題的題干以時事材料為背景,主觀題第17題的背景資料全部采用的是近一年的時事材料。如何幫助學生掌握和了解相關的時事,這就要求“工夫在詩外”,要注重平常教學中把時事教育教學作為重要內容和環節,因此,關注和開展時事教育教學也是中考的需要。
二、時事材料的甄選
因為現代傳媒是多渠道的,報紙、刊物、廣播、電視,尤其是電腦和智能手機以及新出現的各種設備對于新聞事件的傳播可以說是非常迅速的,而且是立體式、多方位的,尤其在自媒體時代,人人都是新聞的發現者、傳播者和評論者。因而,在今天的社會,每天的新聞信息量是天文數字,當然,“每天的時事新聞99.9%對你我是沒有意義”。那么,如何在每天浩如煙海的時事新聞中甄選出符合需要的素材呢?那就要有“尺度”和“標準”。最核心的“尺度”和“標準”就是堅持內容的時效性、有價值,形式的多樣性和數量的有限性。
1.時效性
時效性就是時事內容一定要是近期發生的事件,一般情況下,應選擇大約一個月時間范圍內的事件。不應該超過這個期限太多,否則就是“舊聞”,即使被用作時事材料也吸引不了太多學生的關注,因為你講的內容他們已經知道了,并且關注了對該事件的評論,基本上屬于“過去式”了。當然,最好是本周甚至昨天或今天才發生的事件,最能引起學生的關注,因為它很“新鮮”,容易引發更多、更及時、更新穎的思考。
2.有價值
有價值,就初中階段而言應該選擇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的、符合社會主流價值的、以人為本的、體現真善美的并且有一定思辨價值的、最好與學生所學學科內容有關聯度的時事新聞事件。因為在實際的課堂中,有些同學選擇的時事新聞涉及一些奇聞逸事或有悖基本倫理道德甚至違法的內容,這就要求我們選擇時要有“尺度”和“標準”。“真的”不一定是“善的和美的”,“美的”不一定是“真的、善的”;社會主流價值也就是目前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人為本、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特點”要求時事新聞內容的選擇能彰顯人性的美好一面或是鞭笞丑陋的一面;“與學科知識有關聯、有思辨價值”實際上是指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思考力、實踐力。
3.形式多樣性
形式多樣性,就是內容的呈現可以是多樣的,包括文字、圖片、視頻、聲頻,包括這些形式的組合(多數情況是這樣)使用。如果形式單一,就不太容易吸引這個年齡段的學生持續關注,容易枯燥乏味,尤其是僅有文字信息和單一的聲頻內容。如果綜合運用這些形式,尤其通過多媒體技術的展示,容易激發學生多感官的感受,對時事教學起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
4.數量的有限性
數量的有限性,就是每堂課展示和討論的時事新聞的數量是有限的,根據多年的實踐,一般而言每次活動不超過4則,太多容易“喧賓奪主”,影響正常的教學進度,不能實現教學任務;數量太少,不太容易較為全面地了解近期的時事新聞事件。
三、時事教學的途徑和形式
時事教學的途徑大體分為課外和課內。
1.利用課外途徑進行時事教學的形式有很多,最主要的有下面兩種形式。
(1)書面形式
利用暑假、寒假制作“時事小報”進行開學初的評比和展示、時事知識競賽、時事評論征文,利用學校的櫥窗定期展示近期的時事內容,利用電子屏滾動播出重大時事等。
(2)實踐形式
時事演講選修課;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利用節假日(紀念日)進行環保、愛國、法制、衛生健康、親情等主題的時事教學。如,利用國慶節、抗戰勝利紀念日進行愛國主義主題的時事教學;利用參與地球一小時活動、世界地球日、世界水日等進行環保主題的教學;利用母親節、父親節、婦女節、感恩節進行親情主題的時事教學;利用“12.4法制宣傳日”進行法律主題的時事教育;利用春節、端午節、中秋節、清明節進行傳統文化為主題的時事教育。
2.實施教學主要還是要以課堂開展為主,就這種形式和途徑,結合多年的實踐經驗有一些如下做法
(1)分組合作進行
因為完成一次“時事點評”需要很多的準備工作,而初中階段學生的學業壓力還是很大的,而且每個人有不同的能力特長,這就需要以小組分工合作形式來進行。全班學生進行自由組合,每4~5人組成一個時事小組,然后讓小組代表抽簽,決定活動開展的順序。組內分工合作開展背景選材、討論確定內容、文字(聲視頻)編輯、PPT制作、多媒體展示等工作。
(2)“時事點評”展示的內容要求
一般而言,內容涉及國際新聞、國內新聞、本省市的新聞、身邊的新聞(學校、社區),因為我們要求學生關注的是“家事、國事、天下事”“風聲、雨聲、讀書聲”。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立足眼前,放眼天下”的國際公民意識。
(3)“時事點評”展示的形式要求
因為時間有限(每節課的前5~8分鐘),這就要求對展示活動的形式有所規定:每次活動PPT不超過5張,背景材料文字稿不超過150字,視頻音頻不超過2分鐘,每個新聞的圖片不超過2張(放一張PPT內),點評字數不超過300字,每次上臺展示的不超過2人且組內輪流進行。
四、建立全面有效的時事教學評價機制
1.堅持“過程與結果并重”
時事教學評價機制應充分考慮3年的初中階段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思品課程內容,分階段進行立體規劃,如:初一階段立足品德成長,初二階段著眼法律意識,初三年級立足國情和價值觀教學。一般而言,每個小組每學期有3~4次展示的機會,對于每一次的展示和評價,要收集好相應的資料(放在電腦的分類專用文件夾里),持續3年,再綜合性評價每個小組的成長,進而是評價每個成員的成長。
2.堅持“課堂評價和課外評價相結合”
課堂評價可以采取多種量化的方式,如,下表就是一種課堂時事教學的量化方式。
當然,與此同時,對于課外的電子書面小報、演講、實踐活動更多地采用“鼓勵式評價”,使學生不僅“說得好”,還可以“做得好”。
3.堅持“知識評價和能力評價相結合”
時事教學對學生的影響包含許多非智力因素,如情感、意志、毅力等等,這些因素很難用試卷分數來評定。在點評環節中,學生會運用學科知識來分析材料,但是,如上表中,更要關注學生綜合素養能力的發展。
4.堅持“教師評價與學生評價相結合”
堅持“教師評價與學生評價相結合”的做法,可以激發學生的自主性和競爭意識,也使評價更加客觀、公正。
時事教學貴在堅持,很多班級往往到了初三畢業時,因為升學考試壓力而不能持續下去,但是,實踐證明,如果堅持下去,學生的學業不僅不會受影響,反而更能促進學生的思辨、表述等能力,使他們進入高一階段的學習中受益匪淺。
參考文獻:
鐘啟泉,崔允漷,張華.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 為了每個學生的發展[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作者簡介:祁先春(1970—),男,江蘇南京人,就職于南京師大附中新城初中黃山路分校,大學學歷,中學高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