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慧華
摘 要:創作背景對學習語文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任何一篇文章都有其創作的背景,古詩詞的創作背景更是不容忽視的重要學習內容。有經驗的語文教師在講授詩詞類學習內容時,會對作者的創作背景做深入研究,這不僅對教師的教學有所幫助,同時也增強了教師的文化內涵。了解之后再教授詩詞內容,教師的內心會底氣十足。否則,教師只是把詩詞簡單地譯為現代文,那么初中生學習古詩詞時通常以為背誦詩詞全文、了解詩詞釋義即可,往往學習起來不是那么容易,對詩詞理解不透徹,有的甚至不正確。其實語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詩詞都是編委們精心選取的,在眾多詩詞中精選的內容一定不只是想讓師生背誦那么簡單。
關鍵詞:詩詞;創作;背景;學習;重要性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在古詩詞教學中,通過多年的教育教學經驗總結,個人認為古詩詞的創作背景是整篇詩詞教學的重點,是我們首先應深入了解的內容,其對教學的重要性主要有以下三點:
一、有助于學生了解作者及其寫作意圖
每首詩詞的創作都有作者的創作意圖,作者為什么要寫這首詩詞一定有他的原因和理由,或是觸景生情、或是感嘆時事、或是友人離別、或是抨擊社會黑暗面等。同時學習詩詞也要了解作者,每一位作者所擅長的都不盡相同,寫作風格也迥然不同,各有特色、各有所長。眾多古詩詞作者為后世留下許多珍貴的文學作品。如陶淵明以田園詩風為主:陶淵明字元亮,號五柳先生,私謚靖節,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文學家、辭賦家、散文家。其田園詩描寫了自然恬靜的田園風光和自然純樸的田園生活,反映了詩人的恬淡閑適的生活情趣和悠然自得的超脫境界;反映了他不與黑暗現實同流合污、堅守個人志節的高尚情操。陶淵明的詩歌題材和內容貼近平淡的日常生活,詩歌的形象也往往取自習見常聞的事物,而且是直寫其事,不假雕琢,不尚詞彩,其詩歌深厚的意蘊只以淡淡的白描和真情實感,托出藝術形象和意境,然平淡之中見神奇,樸素之中見綺麗,有著熾熱的思想感情和濃郁的生活氣息,親切淳真,韻味雋永,富于真情實感。比如說《歸園田居》之三: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結尾兩句再一次說明,陶淵明之寫田園生活,實際都是在詠歌自己的理想,顯示出理想實現的愉快。了解了陶淵明之后再來學習他的詩作,總會讓人有一種游離在詩情畫意之中的愜意之感,對全詩的理解也會深刻許多。學生在背誦與譯文的時候也不用死記硬背了。
二、有助于學生了解詩詞的創作背景
我覺得學習唐詩宋詞前,一定要讓學生知道什么是唐詩宋詞,這是基礎。如學習宋詞時,首先要掌握宋詞是中國古代文學閬苑里的一朵奇葩,它以奇崛的姿態、脫俗的神韻與唐詩爭奇,代表了一代文學之盛,鑄就了中國古代文學史的輝煌。宋詞歷來與唐詩并稱雙絕,最早的稱謂是隋時有音樂曲調之藝術特色的“曲子詞”。北周和隋代,士人娛樂和宴會時經常命人演奏一種新型音樂,即所謂的燕樂,又叫宴樂。大約在中唐時期,詩人張志和、韋應物、白居易、劉禹錫等人開始寫詞,逐漸把這一文體引入了文壇。到晚唐五代時期,以晚唐詞人溫庭筠為代表的“花間派”詞人和以李煜、馮延巳為代表的南唐詞人,都為詞體的成熟作出了重要貢獻。再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應該了解李白為什么送孟浩然?在哪里送的?這首詩美在哪里?李白比孟浩然小了十二歲,李白喜歡交大朋友,十分欽慕他的才華、人品、儀態,但他們之間卻無年齡的距離,因為他們都是風流才子,互相欣賞、互相愛惜,所以當李白聽說孟浩然即將離開家鄉去當時繁盛的揚州古城廣陵之際,他是多么的羨慕心馳神往,同時也想表達對亦師亦友的孟的祝福。以李白的性情,絕不會去他家中或是什么小酒館之類的地方,所以選擇了盛名在外的黃鶴樓,一是順路,二是天下名樓把酒臨風、瀟灑非凡。美在煙花三月,柳如煙,花如錦,千古例句,再沒有比這更好的城市宣傳語。所有景色的背后都是詩人的氣盛情思,唯見長江天際流,表現出作者的心馳神往、情絲萬縷。區區二十八個字卻蘊含了偌大的文學容量。在此我也是簡單的一說,如果展開來說,學生一定會對此詩及當時的場景所感動、所吸引。
三、有助于學生對整首詩的學習記誦
在學生時代,我們都經歷過學習知識時的死記硬背,有時一句話要花費很長時間,暫時記住了,時間久了就又忘記。古詩詞的背誦也是一樣,而且學習的詩詞多了,還會把有的詩句記混,張冠李戴,苦不堪言。但當我們對作者與創作背景都有深入了解之后,知道了作者為何創作此詩,整首詩詞要表達什么,每一句詩所要表達的是什么,它的意蘊何在,再去記誦的話,我敢肯定雖談不上永久記憶,也不會隨便地把別的詩句加入此詩當中。因為作者每一句的內容與整篇相輔相成,其他詩句則完全不能融合。學生通過這樣的教學來學習古詩詞,理解力會增強,記憶會更牢固,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綜上所述,古詩詞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把作者及創作背景先進行講授,讓學生深入了解而不是簡單地背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