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星
摘 要:傳統“填鴨式”教學方式有悖于教育的本質,與其強制學生學習,不如讓學生自主學習。針對現階段中學音樂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大膽地提出了一種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回歸教育本質的教學模式——中學音樂“放牧式”教學模式。
關鍵詞:新課程;中學音樂教學;調查;放牧式;應用;特點
一、中學音樂教育現狀
在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音樂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然而,音樂課卻始終處于一種十分尷尬的境地,類似于“100%的學生喜歡音樂,而80%的學生不喜歡音樂課”這樣的論調不能不令我們每一位音樂教育工作者感到震驚與汗顏。
傳統的以“教授”為主的教學模式,使學生與生俱來的好奇、探索、創新的本性消失殆盡,反而淪為學習的奴隸,使得音樂教育這項本來應該輕松、美好的活動變得枯燥、乏味,這從音樂教育的本質來看,其實是莫大的諷刺!
那么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才能改變這種現狀,讓學生不僅喜歡音樂,也喜歡上音樂課呢?
二、中學音樂“放牧式”教學模式的提出
美國是目前全世界經濟、教育、科技等諸多領域最發達的國家之一,通過對美國音樂教育現狀的研究分析,可以對當今世界中學音樂教育現狀作一大致了解。
美國中小學音樂教育模式甚多,有奧爾夫教學法、柯達伊教學法、達爾克羅茲教學法等。從表面上看,會覺得五花八門、雜亂無章,然而,我們從這表面的混亂中卻不難看出它內在的秩序,在這多種多樣的教學模式中確實存在著這樣一個主題——創造。
三、“放牧式”教學模式的應用
王金戰老師提到“工作快三十年了,其實只干了一件事,就是幫助學生成功”。筆者認為,教師的職責就是不斷幫助學生獲得成功,獲取幸福感。“放牧式”教學模式就是在貌似降低教師在教育過程中作用的同時,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凸顯出來,并加以恰當的引導與鼓勵,讓學生從學習中找到自信、找到成就感,幫助學生獲得成功,獲取幸福感,進一步激發創造性,形成一種良性的循環,為學習提供一種可持續發展的動力。
1.還課堂與學生,做學生的觀眾
在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聲音的表現》一課中,筆者組織全體學生共同參與、自編、自導了一場扣人心弦的足球比賽,充分發揮了學生的參與熱情與想象力。這個過程已經不僅僅是一堂音樂課,在這里學生不僅了解了各種樂器的聲音,也懂得了在何種場合采用何種特點的聲音,并且初步接觸到了音樂劇的編排、場景的布置等。
2.勤于動手,重在創新
在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零點樂隊》一課中,筆者讓學生自制打擊樂器,目的是利用中學生豐富的想象力,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使每一個學生的音樂潛能得到開發并從中受益。而課堂的主體是全班每一位學生,學生陶醉在自我創作、合作演奏、積極評價等教學過程中,很好地完成了從理論到實踐的學習任務。
四、“放牧式”教學模式的特點
1.強調教學理念的轉變
教育的本質是什么?偉大的啟蒙主義學者盧梭說過:“教育就是生長。”從另一個角度上可以這樣理解,學習是人的本能,是不需要教的。如果將教師比作牧者,將學生比作羊群,現代教育的真正價值并不在于告訴羊群怎樣吃草,該吃什么草,而僅僅在于將羊群趕至一片廣袤的草原。因此,從本質上講,“放牧式”教學模式符合布魯納的“發現學習”理論,即是說,對每個人來講,學習都是一個探索的過程,課堂教學只是探索道路上的一個驛站,而教師只是道路上一個導向標,所以說,學生所獲得的知識、技能、能力并不是教師直接提供的,而是通過自己的實踐和活動,探索發現得來的。
2.強調審美,弱化結果
音樂可以豐富學生的頭腦,擴大想象的空間。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
因此,中學音樂教學的結果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過程。正如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所說:“音樂能用最強烈的力量深入心靈的最深處,如果教育的方式適合,它們就會用美來浸潤心靈,使它因此美化;如果沒有這種適合的教育,心靈也就因此丑化。”
3.強調表現能力與創造精神
新課程提出要“培養學生自信的演唱、演奏能力及綜合性藝術表演能力,發展學生的表演潛能,使學生能用音樂的形式表達個人的情感并與他人溝通、融洽感情,在音樂實踐活動中使學生享受到美的愉悅,受到情感的陶冶”。“放牧式”教學模式正是通過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吸引學生全身心投入到課堂學習中來,通過自身的參與、編排、動手等一系列活動,最大限度地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中學音樂“放牧式”教學模式貌似離經叛道,似乎成為“隨意”“不規范”的代表,但事實上,“放牧式”教學模式是一種對教師要求很高的教學模式,不僅要“因材施教”,而且要“因時施教”“因情施教”,在貌似雜亂無章的教學過程中,最大可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與主觀能動性,極大地提高學習效率,也為學生后續的學習打下了堅實的主觀基礎,真正還原了教育的本質,使學習成為一種樂趣,而不至于淪落為一種負擔。
參考文獻:
金亞文.初中音樂新課程教學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