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劍峰
摘 要:德育指的是對學生實施心理健康、法律、道德、政治與思想等方面的教育。實施德育的方式具有多樣性,在作業評講當中,結合出現的問題,可以有效地對學生實施德育,以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實現理想的德育教學效果。內容論述了初中生作業在批改中的德育缺失問題,并提出了在作業批改中滲透德育的策略。
關鍵詞:作業批改;德育;策略
一、初中生作業批改中德育缺失的問題
1.回饋周期長,評判語言簡潔,不利于增強初中生的責任意識
在當前形勢下,由于教師的工作比較繁重,學生的數量比較多,而師資的力量跟不上,大部分教師兼任好幾個班的教學工作。倘若教師全面地批改作業,就會使得回饋的時間變長,甚至會長達一周。在發下作業的時候,學生僅僅能夠看到錯號或者是對號,卻不知道為什么錯;這種反饋信息量太少,沒有充分地利用好作業的價值。與此同時,學生不能實時地解決在作業中出現的各種問題,錯誤的不能得到實時糾正,正確的不能得以強化,這就失去了批改作業的價值意義,進而不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更加嚴重的是,導致學生錯誤地認為教師的責任心差,不及時地批改和發放作業,最終影響了教師在學生心中的形象。
2.審查批閱較多,指導修改較少,不利于提高初中生的平等合作意識
“批改”作業包含“批”和“改”的過程,它需要教師與學生共同合作來完成,批改作業不僅僅是教師的事情,在“批”完作業之后一定要體現學生改錯的知識點,只有這樣才是真正的“批改”作業。在傳統意義上的作業“批改”中,我們通常見到的是教師在作業上所畫的對號與錯號,學生依舊是找不到錯在何處。甚至還有一部分教師實施“包辦式”的全批全改,并未想到讓學生在作業本上改正錯題,致使學生在以后的作業當中還會出現同樣的錯誤,未能夠體現出作業的功效。最終讓學生錯誤地認為作業的批改是教師的事情,并非教師與學生平等合作的結果。
二、初中生作業批改中滲透德育的策略
1.把作業的“批”和“改”統一起來,體現出批改作業的本質
教師要想在批改作業的過程中對初中生滲透德育,就一定要具備“批”和“改”相統一的思想意識。教師在批改作業的過程中,一定要標示出學生出錯的地方,隨后教師借助紅筆用其他的符號在作業當中體現出不同類型的錯誤,以使學生看到并能夠實時地修改錯題。比如,教師在批改語文作業的過程中,學生在應用“提高”這個詞進行造句的時候,其中有一名學生是這樣寫的:“援藏大學生在西藏的一些小學支教,在這些援藏大學生的幫助下,提高了這些學校的辦學狀況”。教師可以用紅筆在錯誤的詞上畫一個“○”,而后畫一個“□”在旁邊,以指引學生在方框里填寫正確的詞;倘若學生在寫段落或句子的過程中出現混亂與錯誤,教師就在段落與句子下面用紅筆標出,畫一個“?”在旁邊,以指導學生進行思考,并且要畫一個大大的“( )”在旁邊,讓學生在括號里面把正確的填寫上。值得引起注意的是,在學生改完錯題之后,教師必須要把作業收起來并進行認真的檢查。這樣,不但能夠使學生所學習的內容得以強化,而且能夠使學生明確作業批改并非教師自己的事情,它既需要教師的批,也需要學生的改,“批”和“改”是相互統一的。
2.嚴格要求,積極鼓勵,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師在批改學生作業的過程中,不但要全面地了解學生的認知能力,判斷作業的正誤,而且還需要評價學生的非智力因素。而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提高學生能力與知識的基礎,這也是素質教育的要求。教師需要嚴格規定學生的思維解題過程、解題格式、作業的書寫,這些有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師一定要實時地應用合適的評語體現出學生的缺點與不足,讓學生迅速地改正錯誤。比如,教師在批改語文作業的時候,應用“你非常聰明,倘若再把字寫得漂亮點兒,那就非常理想了!”“一手好字也是一種財富。”“結果是正確的,你的觀點非常獨特,再寫得具體一些會更加理想。”等等。教師的這些評語,非常具有感召力,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當然,教師所寫的評語要實事求是、親切、自然、明了、簡潔、具有啟發性、充滿期望,只有這樣,才能夠更加有效地對學生滲透德育。
總之,教師在批改作業的時候加入一些評語,不但能夠補充“錯號”與“對號”的缺陷,而且有利于從品質、情感、習慣、能力、思維等各個方面評價學生的作業。它能夠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加深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感情,有效地滲透德育。教師批改作業的這種方式,不但是素質教育的要求,而且也是教師從多個方面滲透德育的表現。
參考文獻:
[1]馬瑩瑩.論中學生作業批改的德育功效及其彰顯措施[J].教學與管理.2009(19).
[2]孫立紅.春風化雨,潤物無聲:談語文學科的德育滲透問題[J].今日科苑.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