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珮
摘 要:擁有健康向上的心理狀態對于一個人的一生有著重要的意義,初中階段是學生身心發展迅速的時期,也是不健康思想與不良行為產生的高峰期。作為初中心理健康教師,有必要重視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結合學生的發展要求注入德育因素,為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及綜合素質的提升提供有利的幫助。
關鍵詞: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德育;教師
心理健康對于人的成長和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近幾年來,隨著素質教育的推進,國家越來越重視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在初中開設心理健康課的目的就是使學生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能夠得到專業心理學教師的指導,使學生及時得到心理排解,從而促進思想狀態與行為方式的和諧統一發展。初中生處在青春期,在這個特殊的身心變化發展階段,作為初中心理健康教師,我們有責任關注學生的身心變化發展情況,及時干預指導。只有在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下,學生才會擁有健康的心理狀態,從而促進思想品質的發展與良好個性的形成,也會為學校德育教學工作的開展提供有利的條件,使學生具備基本的道德品質與行為能力,實現綜合素質的發展和個人魅力的全面提升。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一個心理健康呈良好發展趨勢的人能夠正確地了解自我,體驗到自我存在的價值,不僅可以正確看待自己所獲得的成功,擁有自信的個體風貌,同時也能正視自己存在的不完美,更能在平穩的心態中欣賞自我、悅納自我,不斷調整自己的心理狀態,使自己的情緒處在正常平穩的狀態中。初中生的身心發展尚處于不平衡的階段,作為初中心理健康教師,我們要密切關注學生的身心發展情況,了解每一位學生潛藏的心理問題并干預指導,使學生及時調整錯誤的思想狀態。許多初中生將學習成績和個人榮譽看得很重,加上家長的高期望,教師的高要求,使他們的思想處于緊繃狀態,在面臨各方面所施加的壓力時,難免因為年齡特點,缺乏壓力排解的能力,調整不好,很可能使學生陷入痛苦,在不健康的心理狀態下,逼迫自己達到家長與教師的要求,對于同學間正常的成績趕超現象,也會使他們萌發嫉妒、不滿的不良情緒。新課程改革的推進使素質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在教授學生知識,使學生成為具備學習能力、擁有學科態度的合格中學生的同時,更加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旨在使學生擁有積極樂觀的心態、與他人保持良好人際關系的積極性以及可以適度表達與控制自己情緒的基本能力。只有心理健康,人的個性才會達到完整與和諧,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才能擁有強大的內心,正確看待得失成敗,使自己朝著理想狀態不斷前進與發展。
二、德育工作與心理健康教育的關系
學校的德育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目標都是一樣的,旨在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態度,在思想健康發展的方向中正確認識自己,及時糾正錯誤的思想行為傾向,朝著積極健康的方向發展,為學生的學習生活提供正確的指導,從而促進學校教育工作的有效開展。當然,學校的德育工作與心理健康教育也是相互區分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學校德育工作的前提,只有對學生進行必要的思想健康教育,使學生擁有健康的心理狀態,學生才會正確看待德育教學,使德育教學工作的開展取得有效的成果。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思想品德是符合社會發展與進步所要具備的一項基本能力,初中階段是學生道德品質發展與良好行為形成的關鍵時期,我們要將德育因素有力滲透到日常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為學生的道德品質發展和個人素質的提升提供必要的條件。同時,我們也要做好學生的心理健康輔導,使學生正確認識德育工作對自身素質發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心理健康教育與學校的德育工作是緊密聯系和相互促進的,只有結合初中生的身心發展特點與實際情況,學校的德育教學才會與心理健康教育取得雙向的發展與進步。
一個人的心理特征必須與自己的興趣、能力、性格與氣質和諧統一,其個性才會達到完整的發展,才會在日常生活和工作學習中擁有良好的適應能力并對自己產生認同感。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工作是分不開的,我們要正確認識學校德育工作與思想健康教育的關系,在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時融入德育教學,使學生正確認識自己的思想水平,進行良好的行為判斷。只有明確初中生道德行為準則,在教師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下,學生才能擺正心態,正確看待青春期的身心變化,調試自己的情緒與行為方式,使他們順利度過青春期。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僅對于初中階段的學生受用,良好的思想品行與積極健康的心態對于學生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以及社會發展都會終身受用。
參考文獻:
[1]王琰.對心理教育與德育關系的再認識[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7(06).
[2]陳盼軍.心理健康教育向學科教學滲透[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05(09).
[3]俞國良,邢淑芬.德育課程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思路 [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