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斌
作為一名德育工作者,如何讓學生在潤物細無聲中修正自己的不足,讓自己變得更優秀,是班主任努力的方向,下面是我在教學中遇到的一個具體案例。
事情發生在一個學期末,期末考后,科學老師無意說起的一句話讓我上了心:“你們班葉某某的媽媽讓我安慰安慰他,說他考得不好心情壞!”奇怪,家長為什么不跟我這個班主任聯系?是有什么我不知道的原因嗎?回頭我立刻給家長去了個電話,知道緣由后,我的心情瞬間變得很沉重。
原來,這次期末考成績出來后,葉同學退步十分明顯,當然心情也就變得很不好,在學校里他不敢有所表露,回家后就哭、鬧,沖父母發火、扔東西,把自己的壞心情發泄在父母身上。當他媽媽說要跟我聯系時,就鬧得更厲害了,還威脅他媽媽如果敢向班主任告狀他就要如何如何,他媽媽沒辦法,想到這次他的科學是考得最不理想的,于是希望科學老師的安慰能適當平復他的心情。
在我的印象中,這個孩子一直都是一個內向懂事聽話的孩子,動不動就臉紅,沒想到在父母面前會有如此一面!初一時我們曾召開主題班會——百善孝為先,在班會上,每個孩子都認為自己是孝順的,理由是:知道父母的生日、曾給父母洗腳、幫媽媽洗碗等?,F在看來,情況并非如此,也許孩子對孝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的行動,我覺得需要加強這方面的教育,讓學生從心底里體會究竟何為孝。
在寒假前的全班講話,我故意問全班同學:“你們孝順嗎?”學生們都笑了起來:“當然!”
我說:“這次期末考,有的同學進步了,有的同學退步了,我聽說有同學考砸了在家里又哭又鬧,埋怨父母,甚至于扔東扔西,你們覺得這樣做,孝順嗎?”
學生們一邊回答:“當然不!”一邊左右顧盼,想找出那個學生。我用眼角的余光留意葉同學,發現他的臉不由自主地紅了,然后還盡力假裝出一副鎮定的模樣,我想不能逼得他太緊,點到為止就可以了。“這樣的同學可不止一個,我們班有,別的班也有,既然大家都認為這樣不孝順,那么請大家思考一下,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情況?這些同學在學校里會這樣做嗎?”
學生們安靜了一下,有的學生說:“學校里當然不會,會被老師罵的!再說,考得不好本來就是自己的錯呀!”
我又追問:“那為什么在家里他會這么做?”
過了良久,有一個學生說道:“因為我們再不聽話,爸爸媽媽也不會不愛我們!”
“是?。∧銈兯勒痰?,無非是父母對你們的愛罷了,可是你們的遷怒,又會讓父母心里多么傷心!”我慢慢地說道,“今天老師要布置一項額外的寒假作業,經過思考,寫出你對孝順的理解,字數不用多,100字左右,然后在假期里按照你的理解身體力行,寒假結束時請你父母為你在寒假里孝的表現作一個評價?!?/p>
之后,我又約談了葉同學的家長,跟他們做了比較深入的長談,發現葉同學的家長對孩子太過溺愛,處處遷就,從而造成了葉同學在家脾氣大的毛病。家長也已經發現了這個問題,但不知道如何改善,于是我告訴他們,對孩子寬容不等于無原則遷就,孩子有錯要及時指正,建議他們回去后跟孩子好好談一談,同時平時在生活中要讓孩子看到父母的辛苦,體會父母的不易。
轉眼寒假結束了,學生對“孝順”的理解與家長對他們在“孝”方面實踐的評價放到了我的案頭,我找出了葉同學的那張紙,他寫道:孝不是表面性的替父母捶肩、捶腿、洗腳,也不是敷衍的、不達眼底的問候,孝是印在心里的,不是存在口中的。孝的首位是尊重、理解父母,無論何時,父母都不能成為遷怒、生氣抑或惡情緒所牽連的對象,可以與父母交流心事,但不能因自己不痛快而做使父母更不痛快的事。沈老師,我知道你上次說的是我,謝謝你給我保留面子,請您相信,我一定會成為真正孝順父母的人!
他媽媽的評價是:這年寒假,孩子似乎懂事了很多。當我回家時,孩子會把棉拖鞋遞給我,為我倒上一杯暖暖的熱茶,早上起床時,會把自己的被子疊好,把房間打掃干凈。最讓人欣慰的是,無緣無故沖我們發脾氣的現象不太有了,不高興的時候學會了克制,不知不覺中孩子已慢慢長大。
看完這兩段文字,我不自覺地微微笑了。
在這次教育中,我首先是通過集體的道德判斷,讓葉同學明白自己做錯了,并且作出了初步的道德思考,但這個思考,不一定是葉同學的,同時這個思考比較膚淺、停留在表層,所以我之后通過讓學生書寫對“孝順”的理解,半強制性地使葉同學進行道德思考,進一步加深對自己錯誤的認識,初步明白正確的孝順應該怎么做,并在寒假里加以落實、踐行,而家長的評價恰好說明他的道德踐行這一步完成得不錯。而讓全班同學參與這一過程也并不是無的放矢,暴露出來的是葉同學的問題,但隱藏的問題是集體性的,在與家長交流的過程中,我或多或少都能感受到這一批被父母長輩寵溺的孩子對家長付出的不以為然,正好也給他們一個孝的初體驗,可謂一舉兩得!
參考文獻:
[1]寧云中.我是誰:成長小說中成長主體的身份思考[J].名作欣賞,2011(21).
[2]粟艾華.關于教師成長的研究綜述[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