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娟
群文閱讀是圍繞著群文展開整體性閱讀的過程,也是一個探索的過程,本堂課圍繞“長處和短處”這一議題展開,《獅子和鹿》中的鹿認識到好看的東西差點讓他丟了性命,而不好看的腿卻救了他的命。《羊和駱駝》告訴大家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烏龜和鷹》引發了學生的思考:到底應不應該盲目學習別人的長處。三篇文章讓學生對長處和短處有了更多的思考和認識。
5x教學模式是借鑒發達地區學校先進的教學經驗,結合我校實際,探索出的“5x”高效課堂教學模式。旨在讓教師科學有效地施教,全體學生都得到相應的學習進步。“5”代表“五個教學環節”,包括課前導學—課內互學—課中促學—課堂練學—課后拓學。通過五個學習環節,構成“知識鏈接、自主學習單、質疑辨析、微視頻資源、評估檢測”為模塊選擇性的加以組合,根據課堂教學的不同目標、不同情況構建不同課型,讓信息技術支撐下的課堂更富有彈性和張力。“x”表示課堂上的無限延伸。
【教學內容】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七單元28課《獅子和鹿》《羊和駱駝》《烏龜和鷹》。
【教學目標】
1.理解指導鹿對自己的腳和腿的前后不同的態度,理解故事所蘊涵的道理。
2.通過對課文質疑、解疑,明白故事中所講述的道理,培養獨立閱讀的能力和思考能力。
【教學重點】理解三篇文章所蘊含的道理。
【教學難點】對文本中的主要議題“長處和短處”有多方位的認識。
【教學準備】三篇文章、課件。
【教學過程】
一、課前導學
1.說說昨天我們學的《陶罐和鐵罐》告訴我們什么道理?
2.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一個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和這則謎語有關,請大家猜謎語,謎面:頭戴珊瑚樹,身穿印花衣,四腳雖然小,過山卻如飛。謎底是:鹿。師板書課題《獅子和鹿》,生齊讀。
3.這篇文章選自《伊索寓言》,教師介紹《伊索寓言》。
《伊索寓言》是一部世界上最古老的寓言集,故事生動,想象豐富,其中《農夫和蛇》《狐貍和葡萄》《狼和小羊》《龜兔賽跑》《牧童和狼》《蚊子和獅子》等已成為全世界家喻戶曉的故事。
【設計意圖】在這一環節有對舊知識的復習,也有對新課的準備,猜謎語充分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了學生的專注力。
二、課內互學
1.請大家快速讀課文,想想文中講了一件什么事?
2.學生匯報,教師出示填空,梳理文章內容。
課文寫了鹿非常欣賞自己(美麗)的角,而抱怨四條(難看)的腿。當獅子撲來時,鹿(有力)的長腿幫助他(死里逃生),而美麗的角卻險些讓他(送命)的故事。
3.認讀生字詞。
(1)出示帶拼音的詞語,請小老師領讀。
(2)出示不帶拼音的詞語,開火車讀。
珊瑚 泛起 撅起 勻稱
抱怨 逼近 猶豫 撒開
配得上 兇猛 使勁一扯 掙脫
(3)出示難讀的三個多音字:掙、稱、撒,帶詞語讀兩遍。
撒 sā 撒開 撒手
sǎ 撒種 播撒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是為后面的理解文本做準備,為學生閱讀掃清攔路虎,不過多強調,但又必不可少。
三、課中促學
1.請自讀課文1~4自然段,看看鹿在湖邊喝水時怎樣看待自己的角和腿,畫出關鍵詞句,嘗試完成表格。
2.學生匯報后出示第3自然段,指導有感情朗讀。
啊!我的身段多么勻稱,我的角多么精美別致,好像兩束美麗的珊瑚!
3.想想課文想告訴我們什么道理?
4.本課和《陶罐和鐵罐》有什么共同點?(都是通過一個小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教會我們正確看待自己和他人)
【設計意圖】借用表格,把鹿遇到獅子前后的想法直觀呈現出來,便于學生提取文章的主要內容,從而理解其中蘊含的道理。
四、課堂練學
1.老師還給大家帶來了一個寓言故事《駱駝和羊》,請大家自己讀,找到關鍵詞句,嘗試完成表格。
2.學生匯報,總結道理:各有所長。
3.自讀寓言故事《烏龜和鷹》,想想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么?(取長補短需切合實際)
【設計意圖】這兩篇新文本的補充,是為了給學生呈現多元的視角,讓學生對“長處和短處”有更全面的認識。
五、課后拓學
1.總結寓言的共同點。
2.推薦閱讀《伊索寓言》和《中國寓言故事》。
【設計意圖】對寓言的總結,讓學生對所學知識歸類整理,便于以后再補充或提取相關知識。
【板書設計】
獅子和鹿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駱駝和羊 各有所長
烏龜和鷹 取長補短切合實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