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玉堯 胡丁猛
摘 要:該文概述了利津縣林業的發展現狀,分析了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發展對策。主要包括:樹立現代建設理念,營造全社會造林的良好氛圍;加大資金扶持力度,著力推進生態建設;大力發展林產業,發揮在農民增收中的帶動作用等。
關鍵詞:林業發展;問題;對策;利津縣
中圖分類號 F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7)14-0113-04
林業作為生態保護的核心、經濟發展的支柱、農民致富的重要途徑,具有生態、經濟、社會三大效益。隨著生態環境保護意識的加強和科學發展觀的深入貫徹落實,林業對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作用越來越受到重視。利津縣堅持“生態立縣”發展戰略,突出抓好“三網”綠化工程、生態林場建設、林業有害生物防治等工作,森林資源持續增加,生態環境不斷改善,但在發展過程中也存在觀念落后、投資不足、改革不到位等問題。為促進全縣林業健康、穩定、快速發展,提高縣域經濟活力、增加農民收入,筆者在對利津縣林業發展現狀進行調查基礎上,分析了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對策,以期為利津或類似地區林業發展提供參考。
1 利津縣概況
利津縣屬東營市,位于山東省東北部,渤海西南岸,黃河進口段左側。地跨東經118°07′~118°54′,北緯37°22′~38°12′。東依黃河,東北瀕臨渤海,東與墾利區、東營區為鄰,東南與博興縣隔河相望,西與濱州市、濱城區、沾化縣接壤,北與河口區相交。縣境呈西南至東北向狹長帶狀,南北長102.5km,東西寬8.5~25km,總面積1665.6km2。
利津縣土地資源廣闊,可利用土地12.67多萬hm2,耕地面積5.33多萬hm2,天然草場和人工草場2.67多萬hm2,近6.67萬hm2土地有待于開發利用。黃河水是利津縣主要水源,水質良好,氫離子濃度(PH值)在8~8.3之間,總硬度在3°~6°,礦化度小于1g/L,歷年平均入境流量423.1億m3。全縣海岸線長達59Km,潮間帶2.53萬hm2,灘涂寬闊,由于地處黃河入海口,海水中有機質多,魚、蝦、蟹、貝類資源豐富,素有“百魚之鄉”、“黃金海岸”和“東方對蝦故鄉”之美稱,境內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活著丹頂鶴、白天鵝等珍禽,生長著葦、蒲、茅、檉柳、黃須菜等野生植物和枸杞、茵陳、益母草、車前子、白蒺藜、羊角透骨草等中藥材200多種。
2 利津縣林業發展現狀
近年來,利津縣堅持林業“雙增”目標,圍繞民生抓林業,圍繞生態抓產業,強化生態基礎建設,搶抓機遇構建產業新布局,加快推進林業產業轉型升級,發揮林業優勢,促進農民增收致富,森林資源持續增加,林木覆蓋率持續提升,生態環境不斷改善(具體情況見表1)。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2 不斷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林業發展活力進一步增強 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是繼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度后在農村又一次革命,包括明晰產權、放活經營權、落實處置權和保障收益權,發展林下經濟、合作組織等工作。利津縣集體林改工作于2010年全面啟動,涉及7個農業鄉鎮,完成林改面積1.01萬hm2,主體改革任務已全面完成。通過改革,把集體林地使用權和林木所有權落實到農戶,建立起了責、權、利明晰的林業經營制度,激發了林業發展活力。與此同時,林業融資渠道進一步拓寬。依據集體林改成果,依托金融、保險等部門,探索開展了林權抵押貸款和林業保險業務,積極為林農提供貸款和保險服務,截止到2014年,全縣爭取林權抵押貸款500余萬元,有利地支持了林業行業的發展。
2.3 大力發展林業產業,林業經濟效益不斷凸顯 發展林業產業對于開發林業多種功能、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振興地方經濟、促進農民就業增收等具有重要現實意義。近年來,利津縣林業產業發展迅速,一是林業龍頭企業和合作組織帶動能力進一步增強。目前利津縣已有省級林業龍頭企業3家,市級林業龍頭企業4家,林業專業合作社8家。通過聯結林業龍頭企業、林產品交易市場和分散的農戶,近幾年來,共建設林業基地553.33hm2,爭取林業貼息貸款2900萬元。二是特色林果產業加快發展。截至2014年底,全縣經濟林面積0.5萬hm2,年果品總產量達3.6萬t,實現產值近1.8億元,涌現出了毛坨葡萄、郭西冬棗、東潘蘋果、新勝梨等林果產業基地。三是林木種苗花卉產業快速擴張。隨著林權的落實和林木種苗行情高漲,利津縣林木種苗產業快速發展,涌現出了東王、前邵等種苗專業村和一批造林育苗大戶。
2.4 科技興林實現新突破,鹽堿地造林營林技術日趨成熟 經過多年的探索及實踐,利津縣在鹽堿地造林方面逐步形成了一套較為成熟的體系:在造林樹種選擇方面,造林綠化樹種從初期的楊、柳、榆、槐等幾個樹種發展到現今的包括絨毛白蠟(圓蠟2號、魯蠟5號)、鹽柳1號、渤海柳系列等抗鹽新品種在內的近百個樹種;為解決土壤含鹽量高造林難以成活和保存的難題,形成了工程治水改堿模式(具體有臺田改堿、深溝條田改堿、暗管排堿及盲溝排堿等)。通過這些措施改良的大部分造林地含鹽量降到適合樹木生長的濃度,新造林長勢良好。
3 存在的主要問題
盡管利津縣林業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仍存在制約進一步發展的不利因素,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3.1 觀念落后 目前利津縣造林綠化工作主要靠行政推動而非群眾自覺行動。之所以如此,主要在于以下兩點:一是部分領導干部沒有充分認識到林業的生態效益,使得林業發展所需資金投入得不到充分保障,直接影響了林業的發展。二是由于林業投入大、見效慢、回收期長,農民增收不明顯,短時間內從中受益不大,對植樹造林缺乏必要的積極性。
3.2 投資不足 利津縣處于山東省“黃藍”兩大戰略疊加區,“黃藍”兩區建設對林業發展和生態保護賦予更高要求,利津縣立地條件差,營林造林成本高、難度大,需要大批的資金投入。但從現有條件看:地方財政方面,農村稅費改革后,部分鄉鎮集體經濟薄弱,對林業發展投入能力不足,不愿意在林業發展上增加投入;國家涉農資金方面,雖然近幾年有大批涉農資金投入農村,但地方對涉農資金的分配主要是強力投入農業和農田水利建設,而在林業建設上資金投入較少。這些情況導致大量林地缺少強有力的資金投入,影響了林業“三大”效益的充分發揮。
3.3 市場化程度低 一方面,利津縣林業產業化發展思路不夠開闊,產業化程度比較低,特色產業不突出,龍頭企業規模小,深加工企業更少,帶動能力不強,產后處理和貯藏加工滯后等問題仍然十分突出。林業帶動農民增收的潛力沒有充分發揮出來,林業經濟的總體實力和競爭力比較弱;另一方面,專業合作組織比較松散,利益聯結機制不夠緊密,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低,適應市場競爭的能力還比較弱。
3.4 體制改革不徹底 雖然利津縣集體林權制度主體改革已經全面完成,但是相關的配套改革進展較慢,影響了林改成效的充分發揮。林改后,農民擁有了林權證,林木林地相當于自己的私有財產,但現行的森林采伐管理制度和林地開發經營制度設立的許可條件限制太多,審批程序嚴格且復雜,不利于林農自我管理和自主經營。而市場態勢瞬息萬變,經營機遇稍縱即逝,由于一定的審批程序和權限指標限制的存在,使林業經營受限太多,導致農民從自己的林木林地上獲得的收益下降。
4 加快利津縣林業發展的對策
4.1 樹立建設現代林業理念,營造全社會造林的良好氛圍 一要充分認識到加快林業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要重視林業發展對解決“三農”問題的促進作用,把林業發展與農民增收、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緊密結合起來,廣泛開展林業生態建設。特別是在林業產業建設上,要著眼國家產業建設政策及利津縣實情,栽種耐鹽堿、耐干旱、收益期長,經濟效益高的優質樹種。二要大力普及林業政策法規和林業科技知識,宣傳“潛力在林業、優勢在林業”的典型,推廣興林富民的先進經驗,做到家喻戶曉、深入人心,形成全民動手、全社會辦林業、全民搞綠化的良好氛圍。
4.2 加大資金扶持力度,著力推進生態建設 一要加大財政資金扶持力度。既要設立扶持林業產業發展的專項資金,又要積極爭取各級財政安排專項貼息資金。二要加強金融信貸支持。要積極開辦林權抵押貸款和林農及中小企業小額信用貸款等業務,優化審貸程序,簡化審批手續,推廣金融“一站式”服務,解決林農和林業企業的資金瓶頸問題,增強農民植樹造林的積極性和創業干事的機會。對列入省級和市級的林業龍頭企業,其開戶行要根據企業的資金實力、經營管理能力、實際經營效益及發展前景,優先授予一定的信用貸款額度。要加大農戶小額信用貸款和農戶聯保貸款的投放力度,擴大農戶貸款面。三要強化項目扶持。積極向上爭取各項林業項目資金,盡可能地把各類項目實施與林業產業發展結合起來,加大對林業產品基地建設項目的扶持力度。
4.3 大力發展林業產業,充分發揮其在農民增收中的直接帶動作用 2012年國務院辦公廳出臺了《關于加快林下經濟發展的意見》和《關于加強林木種苗工作的意見》,省、市也出臺了相應的意見。意見指出要以市場為導向,科學合理利用森林資源,大力推進專業合作組織和市場流通體系建設,努力建成一批規模大、效益好、帶動力強的林業經濟示范基地,重點扶持一批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增強農民持續增收能力。我們要抓住扶持發展林下經濟和林木種苗生產的機遇,大力發展林業產業。一要抓好林業龍頭企業和林業合作組織建設。要重點扶持林果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社的發展,尤其要采取引進、聯合、重組的方式,延長產業鏈條,提升產品檔次,提高產業效益,增強產業競爭力。對發展勢頭好、潛力大、前景廣闊的民營企業,要在資金、技術、土地等方面予以重點扶持,落實相關優惠政策,培育一批具有特色的品牌產品和龍頭企業。二要加強經濟林產業基地建設。繼續抓好毛坨葡萄、新勝梨等“十大示范園”技術指導,提升基地管理水平,發揮示范帶動作用。同時,要鼓勵企業、造林大戶開發林業基地,抓好新品種引進和繁育,進一步抓好林果建設基地擴張。三要依托王莊沙區林場,發展多種模式林下經濟生產示范基地。鼓勵和扶持林地經營者合理利用林下空間,發展林菜、林藥、林禽、林苗等林下種、養產業,提升林業綜合效益。
4.4 完善配套改革政策,進一步深化集體林權改革 一要強化采伐管理,清理整頓無證經營加工單位。嚴肅查處亂砍濫伐林木、亂批濫占林地等各類破壞森林資源案件,進一步規范木材流通和經營加工秩序。二要推進林木林地規范流轉。充分發揮利津縣林業部門的職能,強化林木林地流轉交易、森林資源資產評估、林權抵押貸款等林權流轉服務工作,逐步規范利津縣森林資源流轉體系,實現林業要素的合理流動,實現森林資源的優化配置。三是切實轉變林業部門職能,努力為企業做好產前、產中、產后服務。要進一步規范林地征占用審核受理條件和審核程序,嚴格審核、申報、審批工作,嚴格控制林地征占用規模,確保不突破限額標準。及時、準確公開林業政務信息,拓寬公眾監督渠道,為林業產業發展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4.5 加強林業資源管理,努力確保生態安全 一是持續開展林業綜合執法活動。按照《林業綜合執法實施意見》,繼續以森林公安隊伍為主體,積極開展“林業綜合執法年”活動,嚴格林地征占用審批程序和林木采伐限額制度,規范木材采伐管理,加強木材加工源頭治理,進一步加大對亂砍濫伐、毀林開墾、非法征占林地,非法經營、加工、運輸木材和違法獵捕、經營、馴養繁殖野生動物等破壞森林資源違法行為的查處力度。二是加強美國白蛾等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全面加強森林檢驗檢疫和監測預報,大力實施飛防、生物和無公害防治措施,最大限度壓縮發生范圍、降低危害程度,確保不出現大的災情,圓滿完成省市防控任務。三是加強森林防火工作。認真貫徹《關于進一步加強森林防火能力建設確保森林資源安全的意見》要求,落實森林防火能力建設的各項政策措施。加強防火基礎設施建設,落實森林防火責任制,健全森林防火組織指揮和撲救體系,提高對森林火災的綜合防御能力,確保不發生大的森林火災。四是加強濕地和瀕危野生動物保護工作。加大濕地監測保護力度,積極開展“護鳥周”“野生動物保護宣傳月”和野生動物馴養繁殖加工集中清理整頓活動,維護生物多樣性。五是繼續開展森林撫育經營試點工作。圍繞公益林、商品林等不同林分類型,選擇國有、集體、企業等不同經營主體,積極開展森林撫育經營試點。
4.6 落實各項保障措施,不斷強化林業支撐能力 一是積極做好“三爭”工作。進一步加強與上級業務主管部門的溝通和交流,重點圍繞王莊林場建設、生態綠化工程、世行貸款、沿海防護林建設、重點公益林生態效益補償等項目,努力在爭政策、爭項目、爭資金上實現新突破。二是積極開展林業科研和科技推廣,加強與省林科院、青島農業大學等高等院校及科研單位的合作,切實提高全縣林業科研水平。按照《利津縣林業技術人員培訓方案》的要求,進一步加大對基層林業專業技術人員和林農培訓力度,同時加大宣傳力度,不斷提升林業地位和社會影響力。三是抓好干部隊伍建設。強化干部隊伍學習意識,健全干部隊伍建設各項制度,抓好班子,帶好隊伍。加強機關規范化管理,進一步改進機關工作作風,提高工作水平。四是推廣應用好智能林業管理系統,進一步發揮好智能林業系統在發展林業、指導林業、服務林業中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邱爾發,王成,賈寶全,等.國外城市林業發展現狀及我國的發展趨勢[J].世界林業研究,2007,03:40-44.
[2]董岳.中國林業產業化發展問題研究[D].泰安:山東農業大學,2009.
[3]陳曉杰.黑河市林業發展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3.
[4]蔣敏元.以生態建設為主體的新林業發展戰略構想[J].林業科學,2005,02:74-81.
[5]黃選瑞,張玉珍,周懷鈞,等.對中國林業可持續發展問題的基本認識[J].林業科學,2000,04:85-91.
[6]施昆山,關百鈞,魏寶麟.21世紀世界林業發展戰略和經營模式[J].世界林業研究,1997,03:2-9.
[7]蘇明,楊良初,石英華,等.我國林業發展的財政支持政策研究[J].林業經濟,2014,08:83-97.
(責編:徐煥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