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婭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7)14-0073-02
小班化教學因班級人數的減少,教學組織形式的改變,增加了師生間、生生間交往的密度,更能關注每個學生,為實現讓每一個學生樂說、會說創設了有利的環境。然而我們不難發現,在教學實踐中還存在著許多不正確的邏輯,不少教師片面追求“眾說紛紜”的熱鬧場面,偏離了口語交際教學的本質追求。看似機會多,學生卻不一定都想說,聽似說得多,學生卻不一定都會說。筆者就是基于這樣的現狀,試圖深入探索口語交際教學在小班環境下的有效實施,真正實現讓每一個孩子不僅有機會說,而且愿意說;不僅說得多,而且說得好。
邏輯一:小班環境下,學生都樂說,因為機會多了
小班化教學,學生人數與傳統的大班相比將近少了一半,為學生參與課堂的交際實踐提供了更多的機會。但教學實踐證明,有時課堂上幾個學生或部分學生的“熱鬧表演”并不能代表全體學生的積極參與,機會多了,學生也不一定樂說。讓每一個學生都能積極地參與到課堂的交際實踐中來,還需要教師精心選擇交際話題,并努力創設生活化的交際情境,激發學生參與的興趣。
1.精選話題,讓學生對口語交際有興趣。話題就是談話的中心,口語交際話題應該選擇學生比較感興趣的、有生活體驗的、有話可說的話題。
同樣是上《感謝和安慰》,就可選擇感謝幫助過自己的老師或同學這—話題,老師、同學是學生所熟悉的,在與自己朝夕相處的過程中,一定發生過許多需要感謝的事:學習用品忘記帶了,是同學主動借給自己,學習退步了,是老師的鼓勵和幫助,讓自己迎頭趕上;遇到煩惱,老師和同學的關心和安慰,自己難以忘懷……有過這樣的生活體驗,就有話可說,自然也就能積極地參與交際實踐。
2.準備先導,讓學生對口語交際有自信
在課堂中,學生不敢說、不愿說的原因大多是因為不知該說什么和怎么說,也就是心中沒底。如果學生能對交際的話題有所準備,事先預熱,就會更有自信,也會對話題更感興趣。因此要讓學生敢說、樂說,-就要準備先于交際。準備,既可以是課前的準備,也可以是交際前的準備。
3.情境驅動,讓學生對口語交際有熱情
口語交際是從生活的實際需要出發,為生活的實際需要服務的,生活是口語交際最好的情境,因此,在教學中就需要“把生活搬進課堂”,努力創設生動、逼真的生活化的交際情境,調動學生內在真實的生活體驗、情感體驗,激發學生表達的強烈欲望。有教師上《風景優美的地方》(人教版三年級上冊)這一課時,看現場有許多來自外地的教師,就充分利用這一資源,請學生向外地教師推薦家鄉的景點。這一環節的設計,學生興趣就來了,有的介紹金庭王羲之墓、馬寅初故居;有的介紹越劇藝術村、越劇博物館、越劇小鎮;有的介紹百丈飛瀑、溫泉湖度假村、唐詩之路沿江風景線等;有的學生們還揮著導游旗,歡快地奔到教師的面前,熱情地推薦家鄉的特產;有的還耐心地回答了教師的提問,參與熱情十分高漲。又如上《我該怎么辦》一課,在看圖之前,教師先用語言描繪出這樣的問題情境:“一天小明跟媽媽到東湖游覽,不小心與媽媽走散了,他很著急。你們能幫助小明想想辦法嗎?假如你是小明該怎么辦呢?”一下子就能把學生帶人情境之中,把口語交際情境回歸生活體驗之中,這樣就能打開學生話匣子,學生就會產生積極的交流欲望,思維和語言表達得到鍛煉。
還可通過多媒體創設情境。例如教第七冊《去年的樹》一課,教師可以通過課件再現小鳥第二年回來四處尋找樹的情境,結合教師講故事,化靜為動,變抽象為形象,使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學生就會無拘無束的發表意見。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在小組上演一演,并推選表演好的小組參加全班表演,這樣寓教于樂、寓教于動、寓教于趣,學生的童趣、童真、童心就會得到最大的展示。
4.多元互動。讓學生口語交際更主動
由于對口語交際課目標、要求的內涵認識偏頗,一些教師仍局限于“聽話、說話”訓練層面,在教學中僅讓學生講講故事,或者回答幾個老師提出的問題等,把多元互動交際,變成單一的你說我聽,顯然與課標要求相悖。如何改變這種局面呢?多元互動是上好口語交際課的基本要求。
(1)師生互動。教師既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更是語言交際的參與者,在口語交際課中教師應該走下講臺融入學生集體之中,創造一種師生心理相觸、民主交往的良好的課堂氣氛。師生的互動有助于學生主動參與表達交流。
(2)生生互動。這是口語交際課的重頭戲,有關資料表明把“集中學習、小組合作學習、個體自主學習”有機結合起來,是逐步實現語文教學科學化的有效途徑,在口語交際中教師要構建多元的教學模式,實施多層次、立體型的組織形式。例如,人教版第四冊《在家里》一課,教師在指導看圖說圖導入課題后,可聯系實際讓學生想一想自己平時在家里都做些什么?想好后說給小組同學聽,在組內交流的基礎上,小組選出說得好的同學向全班匯報,并通過小記者采訪等,對學生發言進行評選:你認為誰哪件事做得好?說說理由,先在小組說,然后選代表在全班交流,其余同學認真傾聽,鼓勵他們聽后發表看法,可以補充或提出不同的意見,使全體學生在互動中自由地參與交流。實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個性主動的信息多向交互傳遞,逐步實現語文教學的科學化。
(3)師生與媒體之間互動。多媒體能夠虛擬兒童喜聞樂見的實景,使學生能在和現實情況基本一致或相似的情境中發生。音像化符合小學生的心理特點,能最大限度地向學生提供和展示與當前學習主題基本內容相關的情境。引發學生思維,活躍課堂氛圍,尤其音像化的課件不但能增添課堂情趣,而且拓展了口語交際的多維信息,使學生樂于參與、主動交流表達。
(4)師生與環境的互動。如教《壓歲錢怎么用》一文學生可以將課堂上討論的話題帶回家與父母交流,并聽取他們意見,然后再回到課堂上發表自己的看法。這樣就拓展了我們口語交際的空間,有利于學生主動地參與交流表達。
邏輯二:小班環境下,學生都會說,因為說得多了
小班教學,只要學生多說、多練,學生自然會說,口語交際的能力也就會提高。然而,教學實踐證明,沒有要求、不經指導的“隨性演說”,并不能使學生的語言得到發展,口語交際的能力得到提高。
要讓學生從樂說到會說,還需要教師在教學中有要求,有指導,并采用積極的評價,促進學生口語交際能力得到發展。
1.從“隨便說”到“有要求說”,讓口語交際有目標
口語交際的語言雖然不像書面語言那樣嚴謹,但也不能隨意,還是要注意語言規范,禮儀得體。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這就需要我們在教學中明確標準,嚴格要求。
比如我在上《我會拼圖》(人教版一年級上冊),課始,就提出學生在介紹拼圖時要把拼圖舉高,讓每個人看清楚,還要聲音響亮,讓每個人聽清楚的要求。之后的教學環節中,也始終以這一標準來評價、引導學生。學生的介紹越來越規范,越來越得體。只有讓學生明白了標準,教師嚴格要求,學生的交際能力才能得到切實的提高。
2.從“自由說”到“有指導說”,讓口語交際有方法
在小班化教學中,教師不僅是組織者、交際者,要參與交際,和學生平等互動,更是引導者,要給學生必需的點撥和指導。我們常會有這樣的困惑,由于口語交際是互動生成的過程,學生的交際大多是即時生成的,內容也比較分散,教師不知該從何入手進行指導。筆者經過教學實踐,發現聚焦話題,可以讓教師的指導有一個抓手,進行有效指導。
聚焦話題,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一個話題的討論中,便于教師進行有效的指導。比如“能說說你喜歡看課外書的表現嗎?”“說說你為什么這么喜歡看書呢?”等其實就是引導學生可以從這兩方面來具體介紹自己的課外閱讀。學生掌握了這個例子,這個“一”,就能“反三”地去介紹好其他的課余生活。
3.從“泛泛評價”到“積極評價”,讓口語交際有導向
積極的評價,能促進學生從不會說到會說。小班化教學就可充分利用班級人數少,教學形式靈活多變,學生參與教學的機會和互相交流的機會相應增多等特點,采用靈活多樣的評價手段和方法,讓評價不僅是一種教學反饋,更具有激勵和導向功能。
一方面教師通過評價來激發學生參與的熱情,通過評價讓學生明白該如何交際。“你不僅表達了自己的謝意,還說明了你為什么要感謝他,這樣的感謝就顯得更有真情實感。”“你介紹的時候聲音非常響亮,而且有一個詞說得特別好,同學們你們聽出來了嗎?”這樣的評價不僅是表揚、激勵,更是一種引導。
另一方面,還要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評價、自我評價和交互評價,從而促進他們更認真地傾聽同伴發言,欣賞優點,提出建議和批評,在評價中逐漸規范語言,發展語言。如上《感謝和安慰》一課,原先學生并不知道怎樣的安慰才能更有效果,通過引導學生互評,使其明白安慰別人時可以說些幽默的話,活躍氣氛;可以向被安慰的人提出可行的建議,幫助解決問題,使得學生的表達在原先的基礎上有所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