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俊春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7)14-0080-01
有句話說得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很多一線的數學教師都普遍認為在諸多科目中,數學學科比較呆板,單調乏味,數學教材內容也不如語文那樣生動形象,在教學過程中,如果不花一定的心思很難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更談不上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了。那么怎么樣才能讓學生樂意走進數學課堂,樂意在數學課堂上展現自我呢?從我多年的教學經驗來看,我們數學教師應從以下方面去入手:
一、以情感人,以“愛”喚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教師應公平公正對待每一個孩子,以關心、尊重、理解、信任、鼓勵為基礎,坦誠地做學生的知心朋友,當學生出錯或那方面做得不夠好時,他們最需要的是理解和幫助,而不是粗暴的批評和懲罰,他們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成功,都期望著老師的鼓勵和贊譽。比如,我班的普濤是數學小組長,在理解“7個8的和”與“7與8和”總是混淆不清,作業里反復出錯,我便讓其他學生在黑板上板演類似的列式題,并讓其說出這樣列式的理由,然后在出示“9個6是多少”讓普濤同學再板演,他迅速地用加法、乘法算式列了出來,得到同學們熱烈的掌聲。對此同學,如果當時我只是簡單批評了之,并沒想到他的年齡小,理解差這一實際因素,也許從此會讓他失去學習數學的信心。
二、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去體會數學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比如小學一年級下冊人民幣的認識,對于我們農村的孩子來說有的很少用錢買過東西,掌握本節知識較難,我采用“逛超市”一活動來加深學生的理解,桌上臨時找來了學生的幾個新書包、文具盒、鉛筆、橡皮擦、小刀、作業本、不同面值的人民幣……讓學生自由選擇當售貨員或消費者,老師要求賣買雙方要禮貌待人,并列出付款算式,活動一開始,整個教室里一片沸騰,笑聲疊起,在活動中,有既會買又會賣的小能手,也有因計算有誤或不會找補的失敗者,教師針對這一現象,抓住契機進行總結并鼓勵到:“同學們,老師相信你們從今天起,人人都會成為能賣能買的小當家。”從那以后,孩子們常常互相利用模擬幣進行買賣的游戲活動,從而把學生從課堂引入到現實生活中,讓學生感受到了學以至用,其樂無窮的樂趣。
三、適時引入童話故事,使課堂氣氛“活”起來
教學中,教師語言應生動、形象、兒童化外,還應富有趣味性,讓學生感受到就像在聽老師講故事一樣,讓學生在玩耍中學。如我在教學小學三年級上冊有關“0”的乘法一課時里,引入王母娘娘叫七個仙女到蟠桃園摘仙桃準備祝壽,當仙女們來到蟠桃園時,見樹上一個蟠桃也沒有了,被孫悟空偷吃光了……我隨機提問:“七個仙女一共摘了多少個仙桃呢?”學生踴躍地分別用加法、乘法列出算式:0+0+0+0+0+0+0=0(個),0€?=0(個),那么10個0相加得多少?100個0相加得多少呢?同學們能異口同聲地回答“都得0”,進而總結出“0和任何數相乘都得0”的結論。
四、動口、動手、各抒己見
如小學二年級上冊,綜合復習課里讓學生和我一起將長方形變成正方形再變成四個相等的三角形,然后我隨機問并讓學生同桌之間互相說一說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特征,緊接著各組派一個代表將自己折好的四個三角形裁開,看誰能用最快的時間將它拼組成與其他同學不同的長方形,大家紛紛舉手躍躍欲試上來演示,不一會兒黑板上拼出了不同模樣的長方形。
五、舉一反三,融會貫通
讓學生通過親身體驗,直接參與,充分給學生動手操作、動腦的機會,激發其學習興趣。如教“5的乘法的口訣”時,讓學生通過擺小棒:一個5是5,即一五得五,來體會口訣的意義,從而延伸到每句口訣的理解,達到舉一反三,然后讓學生再與老師互相對口令進行強化記憶,為了加深印象,我又請了二位同學上講臺和我一起合作,展示五只手掌幫助大家對口訣的理解與記憶。這樣短短的幾分鐘,讓學生對五的乘法口訣達到了融會貫通的效果,最后以小組輪流開火車形式加強記憶。整個課堂在快樂的游戲中結束。
最后,課堂結束時,應讓學生總結一下本節課的收獲是什么,讓學生發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見,這樣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培養了學生口頭表達能力,還培養了學生追求真知的熱情,既消除了學習緊張氣氛,又促使學生對新知識的掌握。靈活多樣的教法是學生樂于學習的動力,是連接師生合作的橋梁,更是學生樂意展現自我的催化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