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海英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7)14-0119-01
朗讀是語文教學中的一項重要基本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有助于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從而達到閱讀教學的美感,情感,語感的和諧統一;通過朗讀來觸動心靈,引起共鳴。“朗讀能發展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情趣。”它本身就是一項“有聲語言”的藝術表現。我們要發揮它獨有的藝術作用。使之達到聲情并茂,韻味幽回的效果;進入動人心魄,耐人尋味的境界。就此說說朗讀的作用吧。
一、朗讀有助于審美教育
在教材中有許多描寫自然景物的文章,如《九寨溝》《黃果樹瀑布》《趵突泉》《草原》等,都用優美的文字描繪出秀麗的自然風光。教學時,教師通過聲情并茂的朗讀,用聲音再現畫面,讓學生進入意境,認識文中所描繪的事物的形狀、顏色,感受自然的美。如《草原》“羊群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又下來,走在哪里都像給無邊的綠毯繡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到處翠色欲流,輕輕流入云際。”誘發學生去觀察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又如《九寨溝》,“一座座雪峰插入云霄,峰頂銀光閃閃。大大小小的湖泊,像顆顆寶石鑲嵌在彩帶般的溝谷中”“湖水清澈見底,湖底石塊色彩斑斕”“雪峰插云,古木參天,平湖飛瀑,異獸珍禽。”教師用繪形繪色的朗讀,讓學生感到這的確是“充滿詩情畫意”啊!文中作者把對自然景物的贊美之情傾注在字里行間。教師把自己對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讀中,感染學生,使學生入境入情,不但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更喚起美的共鳴,使學生領略到自然美,激發他們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感情。
二、朗讀有助于發展學生的思維
古人讀書,強調“口誦心惟”。“誦”決不僅僅是“口”的發音活動,同時包含了豐富的思維活動和情感活動。教師指導學生朗讀的過程,是讓學生認識語言、品味語言的過程。如在教學《船長》一文時,通過指導朗讀,讓學生想象、體會哈爾威船長在“諾曼底號”客輪遭到“瑪麗”號大輪船猛烈撞擊即將沉沒時,鎮定自若指揮60名乘客和船員脫險的情形。再指導學生通過朗讀,體會哈爾威船長焦急而緊張的心情。而此時此刻哈爾威船長為了乘客和船員的安全,為了履行一個船長應盡的職責,讓學生強烈地感受到哈爾威船長的意志是何等的堅強,他忠于職守和舍己救人的獻身精神讓人欽佩,讓學生從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又如《艾滋病小斗士》,也是一篇情感濃郁的課文。在教學時,可指導學生在朗讀上下工夫。如恩科西遭遇的不幸,受到歧視,得知自己的病情后,不是悲觀消沉,而是坦然地面對生活。面對可怕的艾滋病,他一邊頑強地與病魔作斗爭,一邊關心和他一樣患病的兒童。學生對哈爾威船長崇高精神的贊美,對小恩科西的同情,是學生的認識過程,也是思維的過程。學生不斷提高認識,同時也發展了思維。學生思考時,自然地會聯系自己的生活經歷,去判斷事物。此時,教師有機地滲透思想教育,提高學生分辨真善美、假丑惡的能力,更能收到“教書育人”的整體效益。
三、朗讀促語感,情境助朗讀
語感能力的培養涉及對詞義的理解,詞語的選擇,句子的變化,語言色彩,語言風格等諸多方面。而朗讀是語感培養的基本方法。如在教學《在大海中永生》一課時,我首先利用視頻,即回顧“香港回歸”“改革開放”和鄧小平逝世的相關系列片,目的是讓學生通過情景去觸動內心的情感,深深體會鄧小平的豐功偉績,激發學生對偉人的崇敬、熱愛之情。此時此刻再來朗讀課文,這時能收到最佳的朗讀效果,達到培養語感的目的。因為學生此時能把握課文總體情調,掌握好基本感情色彩,以真摯、深沉、壓抑的基調,以輕而緩的語氣,將學生帶入那無限哀思的情境中。
四、朗讀助寫作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形象說明讀書能積累寫作素材。精讀細賞過的文章爛熟于心,便轉化為語言背景。
在教《北大荒的秋天》時,先呈現北大荒的秋景圖,有一碧如洗的天空,也有清澈見底的小河,豐收的原野等,然后讓學生用一個詞或一句話說說自己的感受。這樣使學生對北大荒的秋天有一種特別深刻的感受。再讓學生去細細品味文中描寫天空、小河、原野的句子。這樣就能體會秋天帶給人們的心靈震動。帶著這樣的感受有感情去朗讀課文,學生就能對課文語言有較好的理解和感悟,接著出示相應資料,如“秋天的公園”“秋天的田野”“秋天的山林”“秋天的果園”“秋天的校園”等,讓學生運用課文中學過的語言細細描摹,這樣就不會感到困難了。這時,朗讀是培養說話能力和寫作能力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