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易瑜,婁底職業技術學院
基金項目:本文為2016年婁底職業技術學院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基于微信的高職《C語言程序設計》移動學習微平臺的構建與應用、2015年湖南省職成教課題(編號:XHB2015018)的研究成果。
基于微信的高職《C語言程序設計》移動學習微平臺的研究與實踐
作者/易瑜,婁底職業技術學院
基金項目:本文為2016年婁底職業技術學院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基于微信的高職《C語言程序設計》移動學習微平臺的構建與應用、2015年湖南省職成教課題(編號:XHB2015018)的研究成果。
微信從誕生到風靡的過程激發了很多的創新力量,本文以“C語言程序設計”移動學習微課程為例,闡述移動學習、微信支持下的《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教學及實踐效果。
微信;移動學習;C語言程序設計;微課程
4G時代的生活帶給了我們無限的精彩,人們獲取信息不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移動學習成為了一種新的學習模式,學習者可以根據需要進行個性化學習。為了滿足時代要求,微課潮也不斷升溫,微課標準越來越精確,制作技術也越來越精煉,傳播方式也越來越豐富。本文以“C語言程序設計”移動學習微課程為例,闡述移動學習、微信支持下的《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教學及實踐效果。
移動學習(M—Learning,mobilelearning的簡稱),它是指在終身學習的思想指導下,利用移動通信設備,如手機、PDA、MP4以及手持電子書閱讀器等設備進行遠程學習。它的研究從2000年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UCBerkeley)人機交互研究室啟動“MobileEduca—tion”項目開始,目前越來越多的學校和企業加入到移動學習的研究和實踐中。“活動學習”是當前國內外移動學習應用的代表性的理論實踐之一,以問題為中心組成學習團隊,在外部專家與團隊成員之間的相互幫助下,通過主動學習、不斷質疑、分享經驗,解決問題。而課程教學移動微平臺的建設為“活動學習”的開展提供了技術基礎,可以讓學習者充分發揮“活動學習”的優勢,活動的設計為課程教學移動微平臺的建設提供了活力,可優化活動學習的效果,正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2.1 教學模式
針對傳統教學模式的缺陷,基于微信平臺對《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進行改革,通過微信平臺將教學內容以多樣化的媒體形式呈現,讓學生可以在課前、課后的任何時間和地點進行學習,增加了學生的課余學習時間,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學生不僅可以利用碎片時間選擇適合的學習內容進行學習,并能與教師和其他學生進行交流,增加了師生間的主動互動,提高了學生協作學習和自主學習的能力。學生在課前通過視頻、動畫、文字、圖片、語音等媒體形式對基礎內容進行預習,課堂中教師對重點難點內容進行答疑解惑,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培養學生的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于不同水平的學生,課后可以繼續對學習內容進行鞏固拓展。基于微信高職《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的教學模式如圖1所示。
圖1 基于微信高職《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教學模式
2.2 教學平臺建設
微信平臺是微信提供的一個功能模塊,《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開始前,在微信公眾平臺申請公眾號,開發微信課程教學平臺。該微信平臺的目標是從移動端對課堂教學進行補充和完善,支持學生碎片化的學習,加強師生互動,為學生學習C語言提供課前基礎學習、課后個性拓展復習等無縫學習支持。
主要包括以下三個功能:
2.2.1 內容推送
教學平臺的首要功能就是教學資源的發布。《C語言程序設計》微信課程教學平臺定期以群發的方式為學生推送相關學習內容,同時通過用戶管理功能將對口專業的學生和非對口專業的學生進行分組,將學習資源按需推送給不同的學生,做到因材施教。推送的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兩種:一是課前的預習微資料,包括課堂實例和項目案例、基本語法知識點、重難點預告和預習小測驗;二是課后的復習微資料,包括疑難解答、課堂語法知識點的總結、復習小測驗、作業及典型算法。
2.2.2 內容查詢
當推送的內容過多時,會引起學生的查詢困難。自定義菜單和自動回復功能提供了一種簡潔的、基于數字和關鍵字的交互查詢方式,體現了“對話即搜索”的特點。內容查詢功能的設計重點在于對內容關鍵字的選擇與回復內容的設計上。微信平臺采用自定義菜單功能將學習資源進行分類整合后發布,該平臺一級菜單分別命名為“微知識”、“微練習”和“微程序”,每個都有二級菜單。學生可以通過菜單查詢到自己所需內容。內容查詢功能主要為課后的鞏固復習提供學習資源。
2.2.3 協作交流
微信平臺提供了1對1交互和課程微信群交互兩種交互互動方式。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可以通過微信和微信群交互,教師也可以通過微信公眾平臺的后臺管理和學生進行交互。教師和學生的交流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而且有利于教師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給予指導和幫助,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
2.3 實踐教學
以《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的一次授課為例,授課內容是循環結構程序設計中的三種語句,授課時間為1次課2個學時。具體教學過程如下∶
2.3.1 教學內容和目標
一是掌握while語句、do—while語句和for語句格式、語句功能和執行特點;二是學會使用三種語句編寫簡單的循環結構程序,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培養和提高學生邏輯思維能力,提高動手編程能力;三是讓學生經歷用計算機解決問題的過程,體驗成功的快樂;在教師的引導下,使學生積極參與,發揮主動性,激發求知欲,體驗自主學習、協作學習的樂趣。
2.3.2 課程平臺資源
首先是三個教學微視頻,分別講解while語句、do—while語句和for語句的格式、執行過程和語句功能;其次是以多種形式發布課前思考題、預習小測驗、語法知識點的總結及課后復習題。課前思考題為課堂教學中重點講解的兩個課堂實例和兩個項目案例,預習小測驗為三種語句的基本理論知識,語法知識點的總結是將課件中的語句知識進行匯總,以便學生復習,課后復習題涉及到本節課所有內容,考察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
2.3.3 教學過程
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具體教學過程如下∶一是微信課前基礎學習;教師通過教學平臺以圖片、文字、視頻等多種形式發布教學微視頻、課前預習小測驗以及重難點知識等先導性學習資料。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和學習任務后,進行自定步調地基礎性微學習,通過觀看教學微視頻掌握基礎知識,對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思考,自主構建新知識和先驗知識之間聯系,完成預習小測驗。課前基礎學習節省了課堂教學時間,縮短了學生之間的學習差距,使學生對課堂教學中的內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并能帶著問題進入課堂學習中。所以微信課前基礎學習是課堂教學的基礎和保障。二是課堂協作探究,答疑解惑。課堂教學是微信課前基礎學習的提升階段。
(1)教師提問、講解重難點。教師隨機抽取三位學生分別對while語句、do—while語句和for語句的格式和執行過程進行回顧。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對課前微視頻內容進行總結性的講解,解決共性問題。通過實例“2—100的累加偶數和”進行重難點知識講解,重點內容包括循環的三要素以及三種語句的區別;難點包括循環變量的選取,for語句形式上的靈活使用以及不同問題中三種語句的選擇。
(2)協作探究,解決問題。針對課前課前思考題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協助學生實現對循環結構程序設計中三種語句知識的意義建構。本節課主要講解兩個案例:
案例1:求某班學生C語言成績的平均值。通過該實例講解“計數式循環”和“標記式循環”的區別。
案例2:輸出所有的水仙花數。
通過該實例講解“窮舉算法”,將學生已有的關于判斷某個數是否是水仙花數的先驗知識和循環結構的新知識相聯系,使學生實現對知識的重構。
(3)應用能力培養。課堂教學中呈現“做中教”、“做中學”,將理論知識與實際動手能力有機結合,培養了學生解決問題的應用能力。本節課中主要設計兩個項目案例:
項目案例1:“學生成績管理系統”軟件界面設計—控制用戶輸入密碼的次數。
分析:選擇結構中學生已經實現了項目案例中的用戶登錄系統身份驗證:如果密碼正確,顯示“歡迎使用學生成績管理系統!”,否則顯示“密碼錯誤,請重新輸入!”。當錯誤輸入小于等于三次,可以繼續輸入密碼。錯誤輸入三次后,顯示“密碼錯誤,退出系統!”
項目案例2:“學生成績管理系統”軟件“選擇菜單”的循環實現。
分析:一般用戶在使用某程序時,在功能菜單中選擇某功能并執行后,還應能繼續在“選擇菜單”中進行選擇,直到用戶選擇退出程序。
通過對16級1個班的學生進行了傳統方式教學,對另外1個班的學生進行了基于微信平臺的教學改革后,進行了教學效果對比,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教學效果對比表
利用微信對《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進行教學改革,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有效地利用微信平臺將線上移動學習和線下傳統課堂相結合,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課程教學時間,對促進學生合理利用碎片化時間進行隨時隨地學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但微信平臺畢竟不是專業的教學平臺,目前還存在如存儲教學資源的容量有限教師對學生通過微信學習過程的監控不完善等問題,這些還有待更深入地研究。
* [1]郝蕊潔.微信支持下的《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教學研究[J]現代計算機(專業版).2016—12—25.
* [2]李妮.基于SPOC的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教學研究[J]運城學院學報.2016—07—08.
* [3]魏洪偉,邸佳奇,孫惠杰.移動學習理論研究與實踐[J]計算機工程與科學.2009—09—15.
易瑜(1980-),女,湖南婁底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管理,網站設計與安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