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芃
(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發展研究院,北京 100024)
北京歷史街區文化產業的參與群體研究
張 芃
(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發展研究院,北京 100024)
“人”作為經濟活動的參與者和物質空間的使用者,其生產、生活和消費行為深刻地影響著文化產業的發展。文化產業使歷史街區在原有的生活功能基礎上增加了文化生產的功能,使原有的以居住和生活交往為紐帶的社會關系網絡發生變化。由社會網絡所構成的社會資本的變化,使歷史街區文化產業參與主體的結構發生變化,從而影響著產業的發展。
群體;歷史街區;文化產業;城市更新
街區,指的是由街、巷、居住建筑合圍形成的區塊。街區的空間肌理、建筑構造各有特點,既有私人的居住空間,也有開放的公共場所。街區就是以街道串聯,滿足交通、生活、商業和社會交往功能的空間區域。“歷史街區”(historic quarters)概念的首次出現,是在1933國際現代建筑學會通過的《雅典憲章》中。其核心要素可以總結為兩點:一是有一定規模的歷史建筑和整體環境所形成的片區;二是由歷代生活在街區中的人們所形成的價值觀念、組織結構、生活方式、風俗習慣、人際關系等文化特征[1]。北京歷史街區的文化產業發展,起源于街區的改造與保護。從20個世紀90年代開始,舊城街區日漸衰敗,表現為危舊房較多,建筑和設施等老化落后,衛生環境差,人口壓力較大,居民趨向老齡化。為了解決街區衰敗問題,一大批危舊房屋、建筑被拆除重建,道路被拓寬。國有土地有償使用等政策,催生了房地產市場的發展,傳統的街區建筑被大面積推倒,大量商業建筑涌現。2003年,道路寬度在20 m以下的北京胡同僅剩1 600條,僅是1949年的一半[2]。
20世紀90年代開始,“胡同游”興起。由于歷史街區的文化價值較高,一批以文化旅游、文化商業為主要業態的文化產業開始在歷史街區興起,使得街區的生活圈與文化圈相疊加。歷史街區的空間功能趨向復合,不管是文化產業發展的物質空間,還是以居民生活為主的城市文化空間。由文化產業形成的藝術空間,也成為社區居民聚集的活動場所,提高社區生活質量。法國社會學家皮埃爾·布迪厄(Pierre Bourdieu)認為,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存在于社會網絡之中,社區對于維護和發展產業群體環境有著重要的影響。文化產業導入歷史街區,使原有的生活功能區增加了文化生產功能。生產關系的引進,使原有的以居住和生活交往為紐帶的社會關系網絡,產生了更豐富的結構。歷史街區為文化產業提供了一種融合生產、消費和居住群體在內的發展環境。對于街區相關群體的剖析,有助于我們了解文化產業的現狀和發展策略。
文化產業盤活歷史街區的閑置和破敗空間,提升土地的利用價值和附加值,實現空間的有效再生。物質更新的客觀訴求,吸引了一批創意階層入駐和集聚。政府對城市文化經濟的重視,也推動了創意階層的集聚和發展(表1)。

表1 北京歷史街區文化產業
通過街區物質空間的再生產和文化業態的引入,一定程度上激發了歷史街區的產業活力,帶動了文化消費。
第一類是文化生產型業態。街區建筑承載文化產品的創作和生產功能。街區工廠由于空間設施較為完整,易于被改造成生產創作型園區。方家胡同46號引進劇場、演藝公司、影視制作公司、設計公司、創意工作室等文化企業。人民美術印刷廠改建的人民美術工程,在保留在原有工廠建筑形態的基礎上,吸引一批建筑設計、服裝設計、動漫游戲企業的進駐。
第二類是文化商業型業態,主要保留一定的特色建筑以凸顯文化內涵,其他建筑用來開展文化商品的零售業務。大多歷史街區都進駐了文化商鋪,銷售地方特色的商品、創意商品,包括一些店鋪提供地方特色餐飲等,例如楊梅竹斜街(圖1)、南鑼鼓巷等街道售賣北京特色的兔兒爺和泥人張工藝品(圖2)。

圖1 楊梅竹斜街街景

圖2 楊竹梅斜街老北京兔兒爺店的顧客手工作品
第四類是文化旅游型。歷史街區的特殊之處在于,其空間環境本身就是具有文化特質的旅游產品,因此以上提到的文化生產、文化商業和文化活動類型,都可以觸發文化旅游業態。這類街區個體工商戶數量較多,主要從事服裝、工藝品、創意商品的零售業務,以及提供酒吧、咖啡廳、餐飲、住宿等商業服務。街區的文化特色使之成為城市文化旅游的重要目的地之一,商業服務也隨之繁榮。
文化產業發展要關注城市中的個體發展,及其與社會、文化和經濟的關系。科爾曼認為,“社會資本是生產性的,是否擁有,決定了人們是否可能實行既定的目標”[3]。社會資本存在于一定的社會結構中,存在于人與人之間、群體和群體之間,可以通過有目的的行動來獲得。歷史街區空間功能的重構,使社會問題日趨空間化,文化產業在塑造新的城市空間時,也將相應地創意階層、個人、社區等社會組織和關系帶入其中。歷史街區改造牽涉政府、企業、居民等多個利益主體,相應的參與機制也得到了發展。歷史街區文化產業參與主體主要有以下幾類,并呈現出角色復合性的特點。
2.1 居民群體參與產業經營
居民作為街區建筑的產權方之一,使用空間用于文化產業經營,或者轉移開發和經營權,出租房屋給文化企業和個人。原住民主要經營基礎生活服務類業態,例如餐飲、超市等。當地居民是歷史街區內獨特而不可或缺的風景,同時亦是店鋪的客源之一,一些店鋪也雇傭了當地居民成為店員。產業的引入,為社區居民提供了參與發展的機會,從而形成了馬歇爾產業氛圍所強調的外部性和公共利益,有利于創新和交往。
2.2 創意階層成為新的社會群體
本文將提供文化產品和服務的群體統稱為創意階層,包括了從事相關工作的企業、團體和個人。這個群體是街區文化創意的生力軍,吸引居民參與文化創作和產業經營。街區建筑的租戶構成了主要的創意階層,提供文化產品和服務,滿足特色消費、旅游消費的需求。創意階層通過改造街區建筑,置換街區空間的使用功能;通過提供產品和服務,為街區營造了更具活力的創意氛圍和文化空間。一些街區還成立了商業協會,例如南鑼鼓巷商會成立于2005年,是南鑼鼓巷商戶的自治性組織。街道對其進行組織、資金、管理和人員等方面的支持,現在成為東城區工商聯的下屬分會。
2.3 政府參與空間收集和基礎建設
政府作為城市規劃的決策主體,主要參與街區的文化保護、基礎設施建設修復和產業引導,通過空間置換政策,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環境。隨著中央政府行政管理權的下放,地方政府掌握資源開發權、規劃管理權,并逐漸引入市場機制,組建專門的管理團隊和運營公司,吸納專業人才。通過與街區居民簽訂協議的方式騰退建筑,安置房屋,給予貨幣補償,實現產權轉移(表2)。
目前,雖然《管理會計體系建設指導意見》推出已有四年之久,但縱觀我國公立醫院管理會計體系建設情況,只有極少數醫院實踐了管理會計體系,大部分醫院雖然使用了部分管理會計工具,但是沒有對其進行體系化建設。很多公立醫院管理層和財務人員對公立醫院管理會計的重要性認識不夠,認為其發揮不了多大價值,在崗位設置時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這些都是阻礙了公立醫院管理會計體系的發展重要因素。

表2 北京歷史街區文化產業項目
廣安控股是在原宣武區國資委主導下北京廣安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廣安控股),于2010年7月正式掛牌成立。其子公司北京市大柵欄投資有限公司主要負責實施大柵欄歷史街區的改造修繕,楊梅竹斜街從2011—2016年,1 700戶居民已騰退600余戶[4]。此外,政府還注意對核心業態的引導,楊梅竹斜街運營方明確指出,商戶入駐標準包括“要認同有機更新的理念,有獨特的吸引力和帶動性,有自己的文化內涵,要符合這條街巷的建筑特點,尊重當地的生活形態,并能夠與原住民友好相處等”[5]。南鑼鼓巷地區實施業態優化補償政策,即通過置換、調整、更新、招商等方式,鼓勵符合街區定位的商務休閑、文化旅游、藝術品交易、文化創意等行業入住,并對支持產業給予一年不超過1萬元的資金扶持[6]。
2.4 社會組織參與產業規劃
由業界專家、科研團隊、社會組織等組成的社會力量,以中立角色參與街區的保護、規劃、咨詢工作,成為街區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智庫和溝通橋梁。北京南鑼鼓巷、楊梅竹斜街,臺北大稻埕、剝皮寮等街區的文化產業規劃編制和開發,都通過社會力量,架起了政府、企業和居民的溝通平臺。大柵欄跨界中心(Dashilar platform)是政府、建筑設計師和居民的互動交流平臺,通過“大柵欄領航員項目”,向業界專家、學者和研究機構征集實際問題的改造方案。
3.1 社區強關系的減弱
2014年一組關于大柵欄地區的數據資料顯示,在對20 462人(占總體的81.1%)的年齡進行分組統計,大柵欄地區常住人口平均年齡為46.5歲。本地人的平均年齡是52.5歲,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占20.1%,30~44歲人口數量約占14.3%。外來流動人口平均年齡是37.4歲,主要集中在20~49歲,占流動人口的80.8%,其中,25~29歲的人數最多,占18.7%。65歲以上的老人和14歲以下的兒童所占比例都很低,分別僅為流動人口總數的2.5%和2.2%[7]。大柵欄地區社區人口體現了原住居民的老齡化和外地人的年輕化。原住民的下一代大多搬遷,完成街區社會關系代際更新的,多是外來的年輕人。
歷史街區是日常生活空間和交往空間。街區居民進行日常的食住行活動,構成了街區主要的社會生活和社會關系網絡。街區文化產業發展,將融合生產、生活和交往等綜合功能的街區演變為邊界更為分明的區域。社會生活空間被占用,居民很難在產業區進行社會交流活動。一些街區產業,以大規模的居民騰退遷出,出讓建筑方式進行發展,社區的強關系受到影響。無論是社會交往空間的占用,還是居民的退出,都導致了社會交往網絡的破壞。街區多樣性的社會結構,缺乏居民的有效參與,以生活文化、市井文化為載體的城市特色受到影響。這種產業開發方式,只注重將街區建筑和特色文化元素作為產業的內容,卻忽視了文化風貌的重要性,導致街區文化產業的地域特色和活力受損。
3.2 社區異質性的增強
由藝術家、設計師、文化企業/商鋪經營者等組成的創意階層成為街區的新群體。這一群體從事文化產業生產和服務活動,其中一部分人成為街區的居民,形成新的鄰里關系,社區網絡的異質性加強。從業人員普遍喜歡新潮、寬松、自由的生活氛圍和節奏,與傳統的街區生活形成對比,既帶來一種新的生活方式,也給街區的社會環境帶來變化。以游客為主要群體的外來消費者,既是文化產品或服務消費的主體,帶來最新的消費需求趨勢;同時又融入了城市創意氛圍,是文化空間的一部分。
街區是城市人際交往的重要空間和介質。歷史街區文化產業的各個節點,都離不開社區群體的參與。街區社會網絡影響下的文化產業,需要構建一種圍繞社區展開的多主體參與、“自下而上”與“自上而下”相結合的參與機制,最大限度地解決利益主體之間的矛盾,保障多主體參與和意見表達,形成發展共識和高度的身份認同。
4.1 鼓勵社區參與創業
社區是街區的自組織形式。社會網絡的構建和參與,不僅是社會穩定和文化延續的必要手段,同時也是不可或缺的產業元素,這在街區表現的尤為明顯。把居民留下來,是“在地”產業需要完成的目標之一。
一方面,通過從業培訓和社區學習等方式,培育社區創意人才,激活社區勞動力,滿足產業發展的需要。街區居民的參與是一種社區創業的形式,居民群體從而有了多重身份,街區既可以滿足居住功能,同時還能夠滿足創業和生產功能。
另一方面,通過廣泛的社區宣傳和教育,普及街區文化保護和創新意識,營造良好的社區人文環境,提升認同,重建和復興街區文化。培育居民的主人翁意識和參與意識,確保居民在街區產業規劃、設施建設、文化保護方面的參與權和自治機制,表達和實現自身利益,解決產業發展和原住居民生活的矛盾。
4.2 吸納社會力量參與建設
借助社會專業的經營管理和技術優勢,參與街區改造和運營。社會組織作為第三部門,以中立的角色參與主體對話,與居民、政府、創意階層形成互動,實現人力資本、技術資本和財力資本的聚集。社會組織參與產業規劃和評估,參與文化遺產保護,如業界專家、科研團隊組成的專家團體和協會。在改造規范上,進一步推動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和認定工作。社會財力資本進入街區更新,可以緩解政府進行產業環境建設和經營管理的財政支出。基金會參與街區改造,是國外街區主體參與的一種常見方式,有利于吸納資本參與產業發展。
1999年,臺北市都市發展局與臺北市建筑師工會合作,設立“社區規劃師”一職,可以說是臺灣歷史街區參與機制的亮點。具有豐富的社區工作并且了解城市規劃的專業人才扎根社區,以深入了解社區的訴求和發展愿望,減少溝通障礙,疏通意見反饋的渠道。
4.3 完善權屬轉移制度
完善產權置換和轉移制度,將保護政策與扶持政策相結合,鼓勵非公產權方開展保護和改造。政府通過“騰退”或者“容積轉移”的方式獲得空間,并主導空間改造,為后續社會力量參與改造和產業發展,提供樣板示范。政府部門可以通過產權及開發利益的轉移,節省基礎建設的資金投入;原產權方可獲得一定的經濟補償;開發和經營者可獲得更高的開發利益。
大陸可以借鑒臺灣都市更新計劃獲取空間的方式,完善政府角色主導的街區文化產業發展:第一種是政府通過容積轉移政策,獲得房屋建筑;第二種是向房屋主管部門尋求尚處閑置狀態的公有建筑;第三種是由社會力量改造將尚未納入城市更新計劃的閑置建筑[8]。建筑產權方對街區內的歷史建筑物進行修護,更新改造部門針對其建筑以“容積轉移”的方式進行補償,即對應容積率,將原來本應屬于這片基地的樓地板面積,移轉到城市的其他建筑基地上。明確容積轉移的必備條件,在經過專家認定的建筑保存前提下原產權方才能獲得扶持獎勵。
歷史街區提供了居民、創意階層、政府等多個群體在內的綜合環境,體現了城市的社會生活和文化價值的作用。發展歷史街區的文化產業,需要明確公眾參與和空間的關系,促進以社區所形成的地緣共同體發展,最大限度地保障各主體方的權益,實現多贏。
[1]呂怡琦.歷史街區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及驅動力:以北京南鑼鼓巷為例[J].商業時代,2014(24):134-135.
[2]張錦東.歷史街區保護視角下的北京舊城土地再開發與管理研究[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79.
[3]汪居揚.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基于社會資本的視角[J].商場現代化,2009(19):124-126.
[4]北京迎來一撥撥舊城改造,老北京死了嗎[EB/OL].(2016-10-16)[2017-02-03].http://www.qc1314.com/doc/1283279.html.
[5]高雪梅.大柵欄:舊城有機更新的樣本[J].決策探索,2016(7):72-74.
[6]北京舊城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案例評價分析[EB/OL].(2014-03-18)[2017-02-03].http://www.hrtv.cn/zt/jinliangjun/105.html.
[7]李阿琳,包路芳.北京市老舊平房街區改造與更新的調查研究:以大柵欄街道為例[R].北京社會發展報告(2014—2015).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252-264.
[8]陳晨,劉治國,白鵬.文化遺產再利用途徑下的城市轉型發展:以臺北市都市再生前進基地為例[J].規劃師,2014(1):21-24.
Research on the Social Group of Cultural Industries in the Historic Quarters
ZHANG Peng
(Culture Development Institute,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024,China)
As the participant in economic activities and the users of material space, people's production, living and consumption behavior profoundly affect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ies. The cultural industry has increased the function of cultural produc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original living function of historic quarters. The social capital, which is constituted by social networks, has changed too. These changes of social capital will affect the participant structure of cultural industries in historic quarters.
social group;historic quarters;cultural industry;urban regeneration
G124
A
張芃(1987-),女,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區域文化產業。E- mail:zhangpengim@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