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師部與團部舊址為例"/>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湯移平
(江西財經大學,南昌 330032)
革命舊址保護規劃研究
——以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師部與團部舊址為例
湯移平
(江西財經大學,南昌 330032)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是我國文化遺產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獨特的時代特色和密切的社會關聯性使之別具一格,其價值特征也各不相同。革命舊址作為我國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類文物的突出代表,其保護與利用不僅可使革命精神進一步弘揚,而且對促進革命老區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綜合分析了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師部與團部舊址的保護現狀及其存在問題,結合舊址歷史、科學、藝術等價值的評估,從保護區劃、保護措施、展示規劃、環境規劃等方面著手,通過劃定保護范圍及建設控制地帶,采取工程加固、修繕清理等保護措施,制定展示工程與路線,明確環境治理目標與內容等的研究,闡述了舊址保護的基本框架和模式,旨在推進革命舊址類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可持續發展。
革命舊址;師部與團部;保護規劃;工農革命軍
革命歷史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五四運動”以來,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進行了救國救民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在長期的革命斗爭過程中,為我們留下了極其寶貴的紅色文化資源。自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1961年3月4日公布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以來,至今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已公布7批,共4 295處。其中屬于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的文物現已遍及全國24個省、直轄市、自治區,共709處,占該類文物總數的16.5%。革命舊址是見證和展示某一特定歷史的重要場所與載體,是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
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師部與團部舊址位于江西省修水縣縣城內。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師部舊址原為修水縣偽商會,興建于清末民國初年。1927年秋收起義部隊進駐修水,師部領導人及師直機關八大處均在此辦公。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第一團團部舊址原為鳳巘書院,1927年秋收起義部隊進駐修水后,第一團團部駐扎于此。
1986年6月,修水縣人民政府審定并公布師部與團部舊址為該縣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12月,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其為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5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修水縣位于江西省西北部,地處修河上游。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師部與團部舊址位于修水縣城老城區內。舊址周邊大部分用地都被其他單位占用,建筑密度大,場地狹窄(圖1)。周圍建筑格局、街巷尺度、道路鋪地等與舊址沖突嚴重。總體風格沒有延續早期特征,不能很好地體現歷史文脈,也無法突出其中蘊含的革命意義[1]。

圖1 用地現狀圖
師部舊址保存基本完整,坐北朝南,建筑比較破舊,局部有剝落。舊址西接修水秋收起義紀念館,東大門與北門路過渡空間相對狹小,門前人車混雜,交通混亂,缺少停車位置。整座建筑為磚木結構,一進二重,中嵌天井,青瓦屋面,麻石門框。天井院占地面積較小,布局緊湊。師部舊址建筑面積為350 m2,占地1 200 m2。舊址上堂為工農革命軍第一面軍旗設計、制作的地方,左右各一間房,為師長、副師長辦公居住場所。下堂左右各二間,分別為師部機關的參謀、副官、軍需、軍械、醫務、獸醫、被服、經理八大處辦公室。1977年師部舊址進行了局部修整、復原陳列并對外開放。
團部舊址原為鳳巘書院,建于清末,磚木結構。分前、中、后三廳,現只存中廳。其南面為修水縣招待所,建筑風格與團部舊址沖突較大。北面為幼兒園和藝術培訓中心,東面為臨街商店,比較破舊。西面為居民樓,與舊址也不太協調。目前,團部舊址屋面漏水比較嚴重,頂柱、挑梁有少許蟲蛀。粉刷和油漆皆有脫落。兩面山墻局部有破壞,廳堂內部柱礎亦有損壞,天井間部分屋頂較為破爛,天花板瓦礫沉積,局部有裂縫,存在一定安全隱患,急待維修。
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師部與團部舊址為建筑類遺存(圖2),屬不可移動文物,其主要危害可分為人為因素和自然因素兩大類。

圖2 遺存評估圖
2.1 人為危害因素
師部與團部舊址區內的人為危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建筑占壓:師部與團部舊址位于縣城中心地帶,周圍大部分用地都被其他單位占用,場地狹小,不利于開展維修和保護工作。由于周邊亂搭亂建、垃圾隨意堆放、地面污水明排、公共衛生設施簡陋且數量不足,這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師部與團部舊址的整體風貌。
(2)居民生活:師部與團部舊址周圍現仍有不少居民,其生活垃圾的堆放對舊址環境造成了一定危害。目前采取的市政和環衛改善措施雖有一定成效,但人們日常生活對舊址的影響仍然存在。
2.2 自然危害因素
自然危害主要指因自然、環境等因素對舊址產生的各類危害。師部與團部舊址區內的自然危害因素主要包括雨水、灰塵、滲漏、白蟻、外力等內容。
(1)雨水:修水縣常年降雨量很大,雨季時間長。舊址受雨水侵害嚴重,容易出現漏水現象。
(2)灰塵:由于舊址靠近城市干道,綠化不足,空氣中塵土較多,結果導致建筑內部灰塵沉積非常嚴重。
(3)白蟻:舊址內部大都為木質構件,由于年代久遠,部分已遭受蛀蟲、白蟻等的破壞。
(4)外力:由于受重力和其他外力的影響,加上暴雨、灰塵、滲漏等的綜合作用,舊址目前已出現墻體開裂和磚瓦破損的情況。
2.3 危害現狀評估
通過對舊址面臨的人為和自然危害進行評估(表1),可將其等級分為輕微、一般、較重、嚴重四級。

表1 危害現狀評估表
文物古跡的根本價值是其自身的價值,主要包括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以及伴隨著社會發展衍生出的社會價值[2]。師部與團部舊址各具特色(圖3),它們既有典型的南方建筑院落形態,又有傳統書院的空間結構特征,是一處具有很高文物價值和社會價值的革命舊址。

圖3 舊址平面圖
3.1 歷史價值
修水縣是毛澤東領導的湘贛邊秋收起義主要策源地之一,修水還是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彭德懷、滕代遠、肖克等革命戰斗的地方。師部舊址作為秋收起義指揮機構所在地,在此指揮打響了秋收起義第一槍,并在此設計、制作且率先升起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的光輝旗幟。團部舊址是修水起義主力之一的第一團團部所在地。
師部與團部舊址真實記錄了工農革命軍在此的生活場景,它反映了老一輩無產階級家和革命先烈艱苦奮斗、不畏犧牲的崇高精神。
3.2 科學價值
舊址的平面布局、結構形式、院落形態、構件雕飾等是其科學價值的重要體現。師部舊址為磚木結構,“八” 字形大門,麻石門框與座墩,封火山墻。大門上方鑲有“修水縣商會”青石橫匾,兩邊花格窗戶,屋頂為“匙瓦”鋪蓋。團部舊址亦屬磚木結構,現僅存上堂和中堂。上堂為重檐屋頂,左右各有正房一間。中堂兩側均為天井,有著良好的采光和通風效果。師部與團部舊址為研究修水當時的建筑科學與技術提供了珍貴的原始資料,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
3.3 藝術價值
師部與團部舊址具有典型而獨特的南方建筑特征,為適應南方炎熱潮濕的氣候特點,江西傳統建筑多用天井進行采光和通風。師部舊址左右對稱,中為天井,團部舊址左右兩側均為天井,其空間構成充分體現了建筑的形式美和秩序美。舊址造型獨特,雕飾精美,是研究修水清末建筑和雕刻的實物見證。
3.4 社會價值
師部與團部舊址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對弘揚優秀革命傳統,加強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有著無可替代的作用。目前這里已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基地。向世人展示舊址深厚的歷史信息,充分發揮其社會教育功能,不僅可使人們了解先烈的偉大革命精神和創造精神,還可激發廣大人民群眾的自豪感,增強民族凝聚力和愛國熱情。師部與團部舊址不但是修水紅色歷史的見證和紅色旅游的重要基地,它還是外界了解中國紅色文化的重要窗口。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有關規定,結合舊址本身性質和環境特點,將舊址保護區劃分為兩級: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圖4)。

圖4 保護范圍圖
4.1 保護范圍
本規劃主要包括師部與團部舊址兩部分,保護范圍面積為8 013 m2(圖5)。

圖5 保護規劃總平面圖
師部舊址(包括秋收起義紀念館部分)保護范圍為舊址內全部建筑,以及東至舊址4 m,南為20 m,西為40 m,北為8 m,總占地面積為2 038 m2。
團部舊址的保護范圍包括團部舊址內全部建筑,且西至縣國稅局,南至鳳凰山路,東至北門支路沿街商店,北至縣中心幼兒園,總占地面積為5 975 m2。
4.2 建設控制地帶
建設控制地帶是在舊址保護范圍外劃定的區域。1987年12月28日,江西省人民政府發布通知,明確師部舊址的建設控制地帶為舊址外50 m,團部舊址建設控制地帶未予說明。
結合修水縣總體規劃和舊址周邊實際建設情況,本次確定的建設控制地帶較之前有所變動,其控制范圍為以師部與團部舊址的幾何中心點為參照,由此向北102.02 m,向南165.34 m,向東84.55 m,向西87.16 m所形成的圍合區域。
4.3 管理要求
保護范圍管理規定如下:
(1)保護范圍內只能進行舊址保護、修復和展示工程,除必要的保護、展示及輔助設施外,不得設置任何與舊址保護無關的設施;
(2)保護范圍內占壓舊址的建(構)筑物,必須拆除或遷建;
(3)舊址的保護維修工程必須按法定程序辦理報批手續;
(4)保護范圍近期采取開放式管理,遠期管理設施建成后,可采取封閉式管理,并予以安全維護;
(5)保護范圍用地性質(文物用地)不得更改;
(6)加強保護范圍內綠化,綠化工程應以淺根植被為主;
(7)逐步搬遷保護范圍內與舊址無關的各類建(構)筑物。
建設控制地帶管理要求如下:
(1)嚴禁建設帶有污染性質的項目,不得進行可能影響舊址安全或其他破壞環境的活動;
(2)嚴格控制本區內的土地使用性質,禁止爆破等危害行為;
(3)嚴格控制本區內的各項建設,所有建設項目必須按規定程序,經文物主管部門的嚴格審定,并審批通過后方可實施;
(4)對該區內的新建建筑,要求其建筑風格、造型、材料、色彩等方面與當地傳統建筑基本協調,高度不得超過8 m;
(5)維護區內環境,改善植被和綠化。
保護的目的是真實、全面地保存并延續其歷史信息及價值,即保持原有造型,結構法式,制作工藝,構件材料等,保持歷史形成的環境風貌[3]。在保護技術不夠成熟的情況下,應首先考慮可逆性措施。
舊址目前的破壞主要來自自然和人為等因素,因此,應采取有效措施,改善舊址區內外環境,防范或減輕人為和自然的影響,以便控制態勢的進一步發展。
舊址在選擇和使用保護材料時應謹慎,對所采用的材料和技術應進行篩選,經前期試驗和評估,證明其無害后,方可投入使用。
保護措施主要包括工程加固、修繕清理、局部復原等(圖6)。

圖6 維修工程措施圖
5.1 工程加固
團部舊址東面與北面墻體皆有破損,內部柱礎亦有損壞,這些都不利于舊址的保護和展示,因此必須實施加固工程,確保舊址安全。
針對舊址外墻局部存在損壞和脫落的情況,工程加固措施主要從消除或輕剪切應力、合理改善墻體承重能力等方面入手,可考慮噴錨加固,或砌塊、擋墻等工程加固措施。
在實施保護措施前,均應當針對具體情況,在現場分析、試驗的基礎上,對工程保護方案進行可行性論證和評估。保護方案必須經修水縣文物、建設等行政主管部門審批通過方可實施。
5.2 修繕清理
修繕主要包括修理、修復以及科學復原等內容,是古建筑保護最為重要的一種手段。修繕古建筑的目的是以科學技術的方法防止損毀,延長其壽命,而且須最大限度地保存其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4]。
根據舊址的實際情況,首先應對舊址天花,樓板,墻壁進行清理。由于缺少管理,舊址樓板已被灰塵、蛛網等覆蓋,局部有霉菌生長,因此需認真清理,使之恢復原貌。其次,對柱子等的保護必須現場驗證,進行科學篩選,用最適宜的化學材料進行保護和處理。
舊址目前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對柱子和其他木構件進行防朽和防潮處理,重點清除建筑腐朽部分,且對其進行修復。對周邊土壤也應進行一定處理,預防白蟻危害。
要實現古建筑的合理保護,僅保證其不受損壞的簡單保存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在保護原貌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其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實現它的現代價值。對于師部與團部舊址來說,就是要充分展示和發揮其歷史、藝術、科學以及社會價值。因此展示工作應對舊址保存現狀、歷史文化價值和展示條件進行綜合評估,并以此為依據,堅持保護和展示利用相結合原則。展示工作還應結合舊址自身特點,合理規劃,充分體現舊址及其所在地的歷史文化內涵。
師部和團部舊址展示主要包括師部、團部舊址建筑本體、室內陳列等。保護范圍內秋收起義紀念館的展示內容主要包括國家一級文物7件、二級文物12件及大量目前尚未定級的革命文物和文獻資源。舊址環境主要包括新建的主紀念碑、紀念雕像和紀念碑林。
6.1 展示原則
以保護舊址風貌格局為前提,配套設施的建設應與舊址整體環境相協調。注重展示過程中舊址與其他文物的保護。展示項目的申報、設計、施工、審批、驗收必須按文物保護法的有關規定執行。展示的主要目的是展示師部與團部舊址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展示舊址在中國革命歷史上的重要地位。
6.2 展示工程
(1)基本要求。所有展陳工程,包括用于展示與服務的建(構)筑物、鋪裝、綠化等都必須以保證舊址安全、不影響舊址原貌為前提。建(構)筑物在外形上應盡可能簡潔,弱化形象。材料的選擇要有可識別性,同時與舊址環境協調。
(2)植被景觀設計。保護范圍內植被景觀應根據舊址風格進行設計,以本地植被種類為主,營造優美宜人的景觀環境。服務區綠化應盡量采用適宜本地氣候的品種。
(3)秋收起義修水紀念館的展陳體系。紀念館應充分運用文字、圖像、實物模型、虛擬現實等技術手段,全面、生動、科學地展現與師部和團部舊址相關的歷史信息,普及基本的文物保護知識和舊址保護要求,使其具備知識性和生動性。
(4)展陳配套設施。規劃建設管理服務用房、展示標志、休憩場所、公共廁所、停車場等展陳配套設施,且須保證舊址本體安全。應盡可能利用現有設施,充分發揮其作用。規劃建設方案需經相關部門依法論證和審批,不可對文物本體造成危害。
6.3 展示路線
本規劃設計了3個主入口,分別為北門路師部舊址主入口、鳳凰山路秋收起義紀念館主入口、鳳凰山路團部舊址主入口。同時,在團部舊址北部設計了一個次入口,提高旅游線路的通暢性(圖7)。
(1)步行游線。舊址保護區采用兩級步行游線,其中:一級步行游線為師部主入口至秋收起義紀念館,且貫通團部南北的主游線,即經過師部舊址、秋收起義修水紀念館和團部舊址這3個重要景點,這是游客必經的線路。二級步行游線分布于團部舊址區內,涵蓋舊址區的所有景點和設施。線路主要經過主停車處、紀念碑林、紀念雕像和主紀念碑。
(2)展示路線。師部舊址展示區主入口位于北門路,團部舊址展示區主要入口位于鳳凰山路,具體展示路線如下:
北門路主入口—師部舊址—秋收起義紀念館—團部舊址主入口—主紀念碑—團部舊址—團部次入口。
值班室—停車位—紀念碑林—旅游公廁—紀念雕像—主紀念碑—團部舊址主入口。

圖7 展示規劃圖
7.1 原則及目標
保護師部與團部舊址空間的整體性,歷史的延續性,以及環境的真實性。對歷史文化遺存,在分級評定的基礎上確定合理的保護措施。在保護方法上分輕重緩急,保護要有重點,以保護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和諧統一為目標,為舊址提供良好的展示氛圍[5]。
7.2 環境整治
治理舊址保護范圍及其周邊環境,完善綠化配置,保證舊址本體與背景環境之間良好的視覺通廊。根據舊址保護與發展要求,結合舊址展示需要,進行步行游覽道路系統及消防、后勤等輔助性車行道路系統的建設。新建道路在設計與動工之前,須進行論證。保護范圍內的水、電等管線設施建設應保證舊址安全,所有管線在設計與動工之前同樣須進行論證。
保護區內不符合風貌要求、易產生污染的企業和設施應逐步清除(圖8)。禁止亂搭亂建,盡可能保護舊址區的歷史景觀風貌。結合修水舊城改造與城市發展要求,與相關政府部門合作,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圖9),以滿足舊址展示的需要。加大消防設施的投入,盡量消除火災隱患。

圖8 環境規劃措施圖

圖9 基礎設施規劃圖
7.3 環境保護
在舊址保護范圍與建設控制地帶不得建設污染環境的工業生產設施,若建設其他設施,其污染排放不得超過規定標準。保護范圍與建設控制地帶內的一切新建、擴建或改建工程項目必須提交《環境影響評估報告》。
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內不得設置垃圾填埋場和垃圾轉運站,垃圾采用定點收集、集中清運的方式進行處理。根據環境衛生及展示的需要,沿舊址展示路線定點設置環保型垃圾收集器。一律采用地下給排水系統,禁止污水隨意排放,加強公廁等環境衛生設施的建設。
7.4 景觀保護
環境是舊址歷史文化和景觀風貌的載體,整體環境風貌的保護對舊址歷史文化的延續具有重要意義。盡量保持舊址區內的視廊通透,使舊址區與背景環境之間相互呼應。周邊環境應堅持本土化,突出地域特色。
根據保護區生態、景觀、環境的特點,調整植物種類、密度和高度等。規劃建設必須以不破壞舊址現狀和環境風貌為前提,對于影響環境風貌的建(構)筑必須實施拆除或整改,清除保護區內的無關標牌。新建服務設施應嚴格控制其建筑高度和風格,在外形設計上應盡量簡潔。
基層文物管理機構是文物最直接的管理者,文物保護中最基本的工作,如日常保養、記錄監測、災害控制等,都必須由基層保管機構實行。要創造條件,使師部與團部舊址管理機構成為實施保護全過程的主持者和監督者。保護工作的相關程序和步驟,都要依法備案或報批。
8.1 管理原則與機構建設
堅持“文保優先,科學發展,依法行政,有效管理”的原則。履行相關法律、法規賦予的職責與義務。充分利用現有力量,開展課題研究,使之合理開發與利用。
完善現有管理機構,保障工作經費,實施專人負責。進行職員培訓,提高管理水平。對游客滿意度、各時段游客量,以及游客安全等進行分析和監測。
8.2 管理內容
全面負責保護規劃各項內容的組織實施和監督管理,做好舊址的日常維護和管理工作,及時解決舊址保護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對可能造成的損害采取預防性措施。制定《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師部與團部舊址保護管理辦法》《游客參觀守則》等規章制度。建立定期巡查制度,及時發現并排除不安全因素。積累數據,為科學保護提供依據。
紅色舊址是見證和展示某一特定歷史的重要場所和載體,是近現代重要史跡及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亦是不可移動文物。加強革命舊址的保護,對于加強革命傳統教育,增強全國人民特別是青少年的愛國情感,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帶動革命老區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厚滋養。保護文物功在當代、利在千秋?!边@是習近平總書記2016年4月12日對文物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貫徹文化遺產保護的工作方針,既要注重有效保護、夯實基礎,又要注意合理利用、發揮效益,在保護利用中實現傳承與發展,為推進文化遺產強國和文化強國建設貢獻力量。
[1]吳錚爭,帥海浪.延安革命舊址保護的現狀、問題及對策:以王家坪革命舊址為例[J].城市問題,2013(11):38-39.
[2]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中國國家委員會.關于《中國文物古跡保護準則》若干重要問題的闡述[Z].2000.
[3]馬炳堅.《威尼斯憲章》與中國的文物古建筑保護修繕[J].古建園林技術,2007(3):34-38.
[4]羅哲文.古建筑維修原則和新材料新技術的應用:兼談文物建筑保護維修的中國特色問題[J].建筑學報,2007(3):31-32.
[5]沈旸,蔡凱臻,張劍葳.“事件性”與“革命舊址”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規劃[J].建筑學報,2006(12):48-51.
A Study on the Revolutionary Site Protection Planning——Based on the Revolutionary Army of Workers and Peasants in the First Division Headquarters and the First Regimental Headquarters as an Example
TANG Yiping
(Ji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Nanchang 330032, China)
Important historical sites and representative buildings in modern times are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Chinese cultural heritage. Unique era characteristics and close social relevance make them having a unique style. Its value characteristics are also different. The site of the revolution as an important representative of modern and important historical and representative cultural relics, th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it can further promoted the revolutionary spirit.It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o promote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and society for old revolutionary areas. Comprehensive analyzed the protection status quo and problems of the former division headquarters and regimental headquarters of the First Army First Division of the Workers and Peasants Revolutionary Army. Combined with the evaluation of the site value that include of history, science and art etc. study on the zone of protection, measures of protection, planning of display, planning of environment and other aspects. By delimiting the scope of protection and the zone that construction were controlled. To take engineer reinforcing,repairing, cleaning and other measures of protection, formulated displaying protections and routes. And study on the Object and Content of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It expounded the basic framework and model of the site protection. The Aim is to promote th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of revolutionary site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volutionary site;division headquarters and regimental headquarters;protection planning;the revolutionary army of workers and peasants
TU984
A
湯移平(1980-),男,講師,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宗教藝術、文化遺產保護。E- mail:44815607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