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濤
(寧波博物館,浙江 寧波 315100)
骨木鑲嵌的涅槃與重生
馬 濤
(寧波博物館,浙江 寧波 315100)
骨木鑲嵌是一種非常古老的文化藝術形式,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龍山文化。2008年6月,寧波骨木鑲嵌被列入“第二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使骨木鑲嵌藝術再次引起社會的關注。文章首先在介紹骨木鑲嵌歷史發展的基礎上,重點闡述了骨木鑲嵌的制作工藝,并給出了骨木鑲嵌的傳承保護的建議。
骨木鑲嵌;歷史發展;工藝;保護修復;傳承
骨木鑲嵌是一種非常古老、文化內涵豐富的藝術表現形式,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龍山文化,那時候就已經有利用獸骨來鑲嵌裝飾器物的技藝了。殷商時期,鑲嵌工藝已經成為“六工”之一,考古也發現了許多那一時期在木底上嵌骨、嵌蚌(螺鈿)、嵌象牙的文物。而現在所說的寧波骨木鑲嵌工藝,是狹義上的概念,它是以牛骨、象牙、黃楊木等材料為鑲件,在木器之上拼嵌圖案或文字的藝術形式,形成于明末清初,那時與木雕關系特別緊密,難分出個性特色。到了乾隆年間,寧波工匠將銅絲鋸用于木器加工中來,骨木鑲嵌技藝才有了長足發展。至道光年間,寧波骨木鑲嵌行業達到高峰,出現了大中型專業作坊,專業從事的匠師達到100余人。當時,寧波及其周邊城鄉對骨木鑲嵌家具和工藝品的使用十分普遍,凡婚嫁喜事,皆以骨木鑲嵌體現身份排場,幾乎家家戶戶都有幾件骨木鑲嵌家具來裝點生活,而富貴人家更以骨木鑲嵌精品爭奇斗艷,并以此炫耀。可以說,乾隆至道光年間,寧波骨木鑲嵌藝術取得的成就最高,以其別具一格的地域特色和巧奪天工的裝飾技藝名噪海內外。
骨木鑲嵌在寧波落地生根,絕非偶然。而與寧波特殊的歷史地位、人文環境和物質條件關系緊密。寧波歷史悠久,在距今7 000多年前的河姆渡遺址中,就考古發現了數量可觀、制作精良的工藝品,囊括了骨、木、陶、象牙等諸多門類。唐宋至明清,寧波(明州)一直是中國著名的國際貿易港口,經濟繁榮,文化興盛。各種材料,尤其是外來的優質硬木一直不曾缺少。并在此基礎上,誕生了4大傳統家具流派之一的“寧式家具”(又稱“甬式家具”),骨木鑲嵌工藝廣泛應用于寧式家具上就成了順理成章之事。在外觀上,寧波骨木鑲嵌與廣東和蘇州應用于家具裝飾的工藝,存在一定雷同,但技藝方面卻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廣式鑲嵌開槽很淺,甚至不開槽而直接把象牙、螺鈿等黏貼于器物表面,最后是用“灰漿”刮平的,與歷史上的“金銀平托”工藝或者“堆漆”工藝很接近,實際上并未真正達到“嵌”的工藝;而蘇式鑲嵌確實是硬嵌(開槽的鑲嵌),但鑲嵌的鑲件往往很大,是大范圍整片鑲嵌圖案,且嵌縫較粗,工藝技法相對比較簡單,與寧波骨木鑲嵌的“天衣無縫”差別還是很明顯的,而在構圖方式上寧波傳統工藝更強調多枝、多孔、多節,圖案豐富、線條曲折,這既追求了一種華美的視覺效果和深刻的文化內涵,又使得鑲件與器物本體結合更加緊密,不容易脫落,地域特色是十分鮮明的。
按照鑲嵌方法的差異可以分為平嵌、高嵌、混合嵌3種。平嵌(圖1)是骨木鑲嵌中最為常見的一種,大多數為民間百姓所用,選材十分廣泛,家具多以櫸木為主體,裝飾題材豐富多彩,生活氣息濃郁,雅俗共賞;高嵌工藝(圖2)十分復雜,其雕刻刀法圓渾,打磨拋光力求細膩,往往使用象牙或者黃楊為鑲件,用于酸枝、花梨、紫檀等名貴木材之上;混合嵌(圖3)就是使用牛骨、黃楊、象牙等多種材質做為鑲件,混合鑲嵌于一家器物之上,出現的時代較晚。一件作品中,人物主體及顯露肌體部分采用象牙,服飾背景和襯托部位多用黃楊木或牛骨拼嵌,畫面更顯生動活潑,藝術效果極高,最大限度地實現了家具實用與美觀的緊密集合。可以說凡是使用高嵌和混合嵌的器物,就一定是精品,僅為官僚富商階層所用。
歷史上骨木鑲嵌與朱金漆木雕是存在很大交集的,但這種交集不體現在具體某一件器物之上,而是從事這兩個行當的工匠師傅往往存在著交集。寧波朱金漆木雕和骨木鑲嵌一樣,都是根植于浙東地區精湛而古老的民間手藝,代表著寧波匠師以精細工巧、內涵豐實為特色的藝術追求。寧波有一句老話叫做“雕雕嵌嵌,一個師傅下山”,說的就是從事骨木鑲嵌的老師傅往往是木雕師傅出身,而他們從事的主業正是朱金木雕,若說在器物上的交集,朱金木雕其實與泥金彩繪工藝結合得更緊密些。后來器物上選擇使用骨木鑲嵌工藝的,很多是出于“惜物”的考量,因為許多精品家具,所使用的酸枝木、紫檀這些貴重木料在古代是十分稀缺的,雕刻會浪費很多,故而選用鑲嵌這種工藝,既追求了圖案的裝飾性,又節約了不少木料。

圖1 寧波博物館藏清平嵌骨狩獵歸來花梨木圈交椅(一對)

圖2 寧波博物館藏清高嵌黃楊木人物故事紅木床花板

圖3 寧波博物館藏清道光混合嵌象牙黃楊人物故事紅木圖板
寧波骨木鑲嵌的工序[1]十分復雜,不算前期原材料制備,就有拷貝、貼花、釘骨、鋸花、排花、膠花、拔針、鑿槽、平底、修邊、膠合、刨平、線雕、髹漆、刮漆等十幾道主要工序流程。每一道工序都至關重要,直接影響到最后成品的藝術效果和實用功能。其中,高嵌作品最為關鍵又最費時費力的工序是在鑲件上起浮雕,圖案要講究藝術表現,就是靠藝術家本人對每一處神態、體態進行反復雕琢,這個過程是很費工的,也是最考驗藝術家本人的文化素養和藝術水平[2]。而平嵌主要難點是“以刀代筆”在木坯上起槽,然后把鑲件嵌平,再整體打磨平整,這期間都是不能有一點錯誤的,否則整件作品就報廢掉了,因此在創作過程中必須心無旁騖,一刀一琢力求精準。
而鑲件的種類有很多,精品多選用象牙,其次是黃楊木,而最常見的還是牛骨,當然還有見過嵌銅片的,但非常少,不是寧波傳統骨木鑲嵌工藝中的主流。其中使用象牙、黃楊木、牛骨作為鑲件,與木器本身存在很大的反差,顯得色彩豐富,給人以很強的視覺沖擊力。在歷史上是先有木嵌,后有骨嵌。可以說,木嵌的產生與發展,直接影響到骨嵌的形成。在寧波鑲嵌技藝直接用于家具制造之上,使用黃楊木為鑲件的器物明朝已有所見,往往都很精美,因為黃楊木畢竟是一種昂貴的材料,現在創作的新作品也是如此,只有做一件精美的大件作品時,才會使用黃楊木。選材過程中,制備骨片是最為關鍵和復雜的,取用的新鮮牛腿骨,需要先浸泡幾天,再反復高溫熬煮以去除油脂,之后放到清水缸里浸泡15~20天,浸泡的清水需要天天更換,以免發臭出蟲,如此才能制備出合格的骨片。至于木料我們主要使用紫檀、酸枝、花梨等名貴木料,也有以櫸木為骨架配以花梨擋板的,這種主要是從節約成本出發。
正是因為這種工藝十分復雜,制作時往往都不惜工本。鴉片戰爭以后,中國國門被迫洞開,受到了越來越多外來因素的影響,而寧波作為“五口”之一,更是首當其沖,包括西洋家具在內的舶來品大量涌入,充斥著市場,極大地轉變了人們的審美情趣,使得傳統的骨木鑲嵌家具日漸沒落,大型工坊紛紛倒閉,一些富有才華的骨木鑲嵌工匠也只能做上門加工的活計,雖身懷絕技,卻依然終年勞作也難得溫飽。新中國成立后,寧波工藝美術廠以楊阿玉、臧成芳、金小甫為代表的老藝人們著手恢復寧波骨木鑲嵌工藝,并帶出了一批技術骨干,制作的產品逐漸重新為人們所喜愛,后有幾經沉浮。但到2001年,寧波工藝美術廠宣告歇業,從事骨木鑲嵌的匠師或退休,或轉行,全市僅有零星數十人還從事與骨木鑲嵌相關的修補業務,整個行業瀕臨消亡。
直到2004年陳明偉先生創建寧波第一家民間博物館——紫林坊藝術館,開始致力于骨木鑲嵌的傳承保護和項目申遺,骨木鑲嵌才重新引起社會關注的目光,逐漸為世人所知。
現如今有很多新材料、新方法不斷涌現,但是否引進用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爭議還很大,很多做非遺的老先生堅持所謂的“原汁原味”,一絲一毫不去改變。但我們認為隨著時代的進步,面對越來越多的新材料、新方法也需要持開放的態度,在反復嘗試和科學實驗的基礎上,可以接納并廣泛使用。陳明偉先生主張只要能把一件骨木鑲嵌作品做到精致美觀,經久耐用,達到它應有的藝術價值和使用價值就是好的,就是可取的。在利用新材料方面,他一直也在嘗試和比較,例如:骨木鑲嵌在歷史上使用的膠黏劑是寧波本地產的黃魚膠,這種黃魚膠是使用東海產的黃魚,取它的魚皮熬制而成的,不但制作復雜、周期漫長、成本高昂,而且黏性不好,耐老化性能差,黏上的鑲件比較容易脫落。而現在使用的膠黏劑以環氧樹脂類、丙烯酸類(例如:101膠)的為主,使用方便而且堅固穩定,多年來,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但是,在實際創作時,是手工的就一定要堅持手工,并且要體現更高的手工技藝和藝術追求。現在已經有人電腦繪圖后直接使用機器切割骨片,更有甚者,使用樹脂類的材料代替骨片,這樣做出的成品就完全與我們所堅持傳承傳統工藝的初衷背道而馳,是極不可取的。
陳明偉先生強調追求更高的技藝是超越歷史的,要少一點匠氣,多承載一些創作者的思想。首先,搞藝術的人若不懂詩詞文學,不會書法繪畫,他搞出來的藝術品是藝術品嗎?不懂中國傳統文化,他的技法就一定會遇到瓶頸,一個人的品味品質、文學涵養直接決定了他的作品所能達到的高度。真正的大家不會糾結于一種具體的工藝之上,他一定是在書法、繪畫、詩詞文學、音樂等多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詣。而一個在許多方面都有所建樹的人,他來學習某種工藝技法一定會游刃有余,因為他具備了底蘊。作為后來人,在專注具體工藝技法的同時,可以更多地提高自身文化修養。為什么這么多工藝美術者到最后都成不了真正的大師,并不一定是沒有耐心,專注力不夠導致的半途而廢,而是他們的術外功夫不到位。現如今許多工藝美術人往往太關注技法本身的嫻熟,并僅以此為立身之本,卻發自內心地不重視或者完全拒絕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反之亦然,我們做非遺傳承,最后還是要拿作品說話,一味地夸夸其談,但做不出來得到大家認可的作品,那更是事與愿違。今后要做好傳承,必須利用好各種社會資源,同時又要分清藝術與產業的界限。陳明偉先生這些年陸續開發了100多種骨木鑲嵌產品,受到廣泛歡迎,國家也在努力振興中國傳統工藝,鼓勵優秀文化創意、文化產業的發展,相信非遺傳承會越做越好。
與此同時,我們從如今寧波公私收藏的骨木鑲嵌類文物來看,這種工藝形式在歷史上所達到高度是極高的,這些珍貴文物也是這一非遺形式發生、發展的最有力的證明。但目前,這些珍貴的骨木鑲嵌文物或多或少出現了各種殘損(圖4),究其原因,主要是保存環境的不適宜、保護措施的不到位、日常養護的不及時。作為文保工作者為使文物更長久地流傳下去,必須肩負起保護文物的責任與擔當。首先要為這些文物提供更為適宜的保存環境,存放骨木鑲嵌的庫房必須有較高且恒定的濕度和涼爽潔凈的空氣,要避免太陽直射,遠離空調出風口,相信只要做到這幾點,骨木鑲嵌類文物就會長期處于穩定狀態。而對已經出現問題的文物,要盡快采取措施。例如:因為長期日曬導致木質變色,尤其是作為鑲件的黃楊木,不應使用核桃油、橄欖油等油性的溶劑。雖然油性溶劑短期內會有較好的效果,但時間久了會吸附大量灰塵在器物表面,難以清除。應該視情況選用木器蠟或者文保專用的木材穩定劑進行保養,這種方法雖然見效比較緩慢,可能需要一兩年的時間,但卻不會帶來不可逆的副作用。又如:鑲件缺失部分需要進行補配的,則應該選擇與原材質相同的材料。其所處的開槽位置因為長期脹縮,會有不同程度的變形,在重新鑲嵌時需要先對槽口進行清洗整理,去除膠痕和污染物。又因為文物的特殊屬性,不可能在文物表面重新打磨、拋光、髹漆,因此對鑲件的處理要格外小心,尺寸要力求精準,膠合過程中盡可能不影響文物本體。

圖4 發生鑲件缺失與開裂的骨木鑲嵌文物
2008年6月,寧波骨木鑲嵌工藝順利被列入“第二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作為這種寶貴文化遺產的親歷者,榮幸之于,更希望日后能夠在保護、研究歷史文物的基礎上,對這種藝術形式在保護、傳承上也起到應有的建設性作用,使它能夠更好地服務于當代、傳承于后世!
[1]陳明偉,陳素君.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叢書:寧波骨木鑲嵌[M].杭州:浙江攝影出版社,2012:109-137.
[2]長北.寧波骨木鑲嵌髹飾工藝調查[J].創意與設計,2014(3):66-69
The Decline and Renascence of Inlaid Wood Carving
MA Tao
(Ningbo Museum, Ningbo Zhejing 315100, China)
Inlaid wood carving, an traditional craft, can trace its history back to Longshan culture in the late Neolithic Age. In June 2008, Ningbo inlaid wood carving has been listed into The 2ndBatch of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List, which has raised the public awareness. Based on introducing the development of inlaid wood carving, this paper mainly illustrates the craftsmanship of inlaid wood carving, and further proposes related protective recommendation.
nlaid wood carving; history development; crafts; conservationand restoration;inherit
J50-05
A
馬濤(1990-),男,博物館館員,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文物科技保護與傳統工藝的科學化發掘。
E- mail:t.ma@nbmuseum.cn.
浙江省文物保護科技項目 “骨木鑲嵌類文物的保護修復——以寧波傳統工藝的科學化研究為指導”(2017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