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太倉市沙溪第一中學 龔利強
認識點、線、面在函數解題中的關聯
——以“反比例函數圖象與性質(面積專題)”一課為例
江蘇省太倉市沙溪第一中學 龔利強
點、線、面是幾何學里的概念,是平面空間的基本元素。在函數當中的運用,更是充分地體現出了點、線、面三者之間的關聯作用及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本文以八年級“反比例函數圖象與性質(面積專題)復習課”的課堂教學過程為例,體現點、線、面幾何元素在反比例函數中數與形的結合。
師:同學們知道幾何中平面空間的基本元素有哪些嗎?
學生總結:(1)幾何中的基本元素是:點、線、面;(2)學習立體幾何的時候知道點動成線,線動成面,面動成體。
師:同學們總結得很到位,我們學習反比例函數,它的圖象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是什么?怎么理解反比例函數圖象的形成?
學生總結:反比例函數的圖象叫雙曲線,可以將滿足反比例函數表達式的數對(x,y)看作平面直角坐標系中的點,由無數個滿足函數表達式的數對形成的點,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就形成了兩條分布在不同象限里的曲線,我們稱其圖象為雙曲線。
師:總結得很好,了解反比例函數圖象的成因,便于我們對反比例函數的認識從數式深入到圖形分析的平臺上。下面我們先一起看題目。

過雙曲線上任意一點作x軸、y軸的垂線,所得到的矩形的面積為常數|k|。這是系數k的幾何意義,明確了k的幾何意義,會給解題帶來許多方便。(請學生思考圖二中直角三角形的面積和系數k的關系)
師生總結歸納出k的幾何意義。推導幾何意義的原理由點坐標表示線段,再由線段表示出面積,充分體現了數與形的結合。反比例函數是歷年中考數學中的一個重要考點章節,且多以大題的形式出現,常常結合三角形、四邊形等相關知識綜合考查,所以應該引起廣大師生的重視。反比例函數中k的幾何意義也是其中一塊很重要的知識,常在中考選擇題、計算大題中進行考查,這類考題大多考點簡單但方法靈活,目的在于考查學生的數學圖形思維。掌握反比例函數中k的幾何意義這一知識要點,靈活利用這一知識點解決數學問題,并熟悉與反比例函數中k的幾何意義的常見考查方式和解題思路。
題目分析:初中數學教學的過程中常會遇到有關求平面圖形面積的問題,對不規則的幾何圖形,常會用割、補、拼、湊使它變成可以計算出面積的規則圖形,在一些證明題中,我們也常會通過“割”、“補”來尋求解題思路,“割”、“補”法是幾何中的重要思想方法,在面積和體積的教學中都有著廣泛的應用。

補全圖案方法:經過添加輔助線把原圖形變為規則圖形,使問題變得易解。此題利用直線與雙曲線的兩個交點A、B補全成規則圖案:直角三角形,進而利用面積和差求出△AOB的面積。
圖形分割方法:將不規則圖形利用坐標軸分割成幾個規則圖形再求面積。
在數學解題中靈活運用“割”、“補”方法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將有助于對學生進行數學化歸思想的滲透。
如下圖,分割成△AOC和△BOC,分別以OC作底邊,過A作過AE⊥x軸,過B作BF⊥x軸,則△AOC和△BOC的面積之和即為所要求的面積。


利用坐標軸分割三角形,這里可以得出一個分割三角形的基本圖形求面積的方法:

點評:求解函數圖象與圖形面積相關問題要由點坐標表示線段,由線段表示面積,突出點、線、面在圖形問題中的關聯。

此題是動點問題,可以借助幾何畫板直觀地來判斷,點P在第一象限曲線上移動時,△PCD的面積是否存在最大值和最小值。通過點P的移動,讓學生頭腦中形成動圖的空間想象思維。
觀察點P的橫坐標由小變大,△PCD的底邊CD不變,高PH是由大變小,再由小變大,過程中存在P點的一個位置距離CD最近,此時△PCD存在面積的最小值。而P點在整個移動過程中,△PCD的面積沒有最大值。
動點P的坐標決定了△PCD面積的最小值。求△PCD面積的最小值的方法如下:

面:表示面積的關系式為:

函數的面積問題歸根結底是由點到線,由線及面,體現數學知識的聯系性,學習就要將知識融會貫通、靈活運用。注重知識的遷移,利用數形結合引導學生逐步深入思考,充分培養了學生的數學抽象、邏輯推理、數學建模、運算能力、直觀想象和數據分析的數學核心素養。進入初中后,學生的思維將從形象思維逐步過渡到以經驗型為主的抽象思維,進而發展到以理論型為主的抽象思維。在這個過程中,函數內容是發展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