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美芳 史 琳
?
認知護理干預在冠心病合并高血壓患者中的應用
徐美芳 史 琳
目的:探討認知護理干預在冠心病合并高血壓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擇2015年7~12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合并高血壓患者45例作為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干預;選擇2016年1~6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合并高血壓患者45例作為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取認知護理干預。隨訪3個月,比較兩組患者疾病認知水平、遵醫行為及血壓控制水平。結果:觀察組患者疾病認知水平各項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情緒穩定、合理飲食、適度運動、按時服藥、定期復查等方面遵醫行為優于對照組(P<0.05);血壓水平低于對照組(P<0.01)。結論:認知護理干預可有效提高冠心病合并高血壓患者疾病認知水平,進一步改善遵醫行為,從而更好地控制高血壓,改善預后。
認知護理干預;冠心病合并高血壓;疾病認知水平;遵醫行為;血壓
冠心病、高血壓均為臨床常見疾病,高血壓為冠心病的高危因素,既可誘發冠心病的發生,又能加快冠心病的進展,當冠心病患者合并高血壓時,發生猝死或急性心肌梗死等心臟意外事件的概率增加[1],嚴重影響患者預后。有效控制高血壓能較好地預防冠心病的發生及進展,但多數患者對疾病認知水平低,遵醫行為差,導致血壓控制不佳。本研究對45例冠心病合并高血壓患者實施常規護理聯合認知護理干預,旨在探討認知護理干預在冠心病合并高血壓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5年7~12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合并高血壓患者45例作為對照組,選擇2016年1~6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合并高血壓患者45例作為觀察組。納入標準:(1)年齡50~75歲。(2)病程≥3年。(3)神志清楚,具有正常溝通交流能力。排除標準:(1)伴有精神障礙,缺乏獨立認知能力,不能正常溝通者。(2)合并惡性腫瘤者。(3)合并重癥心肝腎疾病者。(4)不愿意參加本研究者。對照組中男25例,女20例;年齡52~75歲,平均(65.52±8.35)歲;病程3~16年,平均(9.38±4.56)年;接受教育年限2~15年,平均(9.26±3.22)年。觀察組中男26例,女19例;年齡53~75歲,平均(66.27±7.86)歲;病程2~15年,平均(9.07±4.78)年;接受教育年限3~16年,平均(9.53±3.46)年。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及接受教育年限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患者接受常規護理,內容包括入院宣教、健康教育、心理護理、用藥指導、飲食干預、運動指導及出院指導等,包括給患者及家屬講解高血壓、冠心病的基本常識(病因、癥狀、血壓正常值等),指導患者低鹽低脂飲食,戒煙、戒酒,嚴格遵醫囑服用降壓、調脂及擴張血管藥物,囑患者不能隨便停藥及更改藥物種類及劑量,可設置鬧鈴提醒服藥,指導患者在醫師指導下進行適度運動,定期測量血壓,指導患者保持情緒穩定,定期來院復診等。
1.2.2 觀察組 患者在常規護理基礎上,聯合認知護理干預。由接受過專門培訓并具有較高認知護理干預能力的資深護理人員組成認知護理干預小組。具體干預方法如下:(1)評估患者認知情況。由認知護理干預小組成員與患者進行溝通交流,引導患者運用常規健康教育后所獲得的知識,自行描述對冠心病合并高血壓疾病的認識,如疾病的病因是什么,什么情況下可以運動、運動對病情有什么好處,什么樣的飲食才合理并說明原因,血壓驟升時能不能自己增加降壓藥的劑量,是不是血壓降得越快越低就越好等。準確記錄患者關于疾病常識的認知情況。(2)糾正患者錯誤或不良認知。針對患者的認知情況采取不同干預措施,對認知正確的患者予以鼓勵,對患者錯誤或不良認知從根本上予以糾正,如:對擔心運動會加重心臟負擔的患者,告知患者適度的運動可有利于血管壁的新陳代謝,提高血管彈性,起到逐漸降壓的作用[2];對追求血壓越低越好的患者,讓其明白血壓并非越低好處就越大,長期處于高血壓狀態下的機體冠狀動脈處于高灌注狀態,若血壓驟降或下降幅度太大,反而使冠狀動脈灌注壓突然下降,導致心肌缺血而誘發心血管事件的發生[3]。通過提問、反饋甚至辯論等方式,加深患者印象,讓患者從根本上懂得飲食、心理、運動、藥物等遵醫行為的重要性。(3)重復強化認知干預。與患者接觸過程中,可再次請有錯誤認知的患者復述其對正確知識的認識情況,若其錯誤認知已糾正,則對其進行肯定和鼓勵,并邀請其向病友分享其正確的認識,以強化、鞏固認知和記憶。若其錯誤認知仍然不能糾正,可再次對患者進行錯誤及不良認知的糾正,直至其徹底改正不良認知。(4)延續認知護理干預。患者出院后,對具有網絡上網能力的患者可通過微信群每周與患者進行溝通,對不具備上網能力的患者則每2周電話隨訪1次,了解其遵醫行為,對遵醫行為好的患者予以鼓勵,對遵醫行為差的患者了解其思想動態,重復給予強化指導,再次灌輸正確認知理念,促使患者主動去改變不良行為。兩組患者均隨訪3個月。
1.3 觀察指標
1.3.1 疾病認知水平 干預前及隨訪3個月后,由專業護士指導兩組患者填寫我院自行設計的“冠心病、高血壓患者疾病相關知識調查問卷”,內容包括病因、癥狀、防治知識、用藥注意事項以及并發癥預防5項內容,每項內容各有5個條目,每項內容滿分100分,分數越高,說明疾病認知水平越好。
1.3.2 遵醫行為 隨訪3個月后,由專業護士指導兩組患者填寫我院自行設計的“冠心病、高血壓患者遵醫行為調查問卷”,內容包括情緒穩定、合理飲食、適度運動、按時服藥、定期復查5項內容,5項內容能夠完全做到或基本做到視為遵醫行為優良。
1.3.3 血壓控制水平 隨訪3個月后,監測兩組患者血壓水平(1 mmHg=0.133 kPa),并進行比較。

2.1 隨訪結果 觀察組隨訪過程中因車禍死亡1例,中途拒絕隨訪2例,實際隨訪42例,對照組因急性心肌梗死死亡1例,拒絕填寫問卷4例,實際隨訪40例。
2.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各項疾病認知水平評分比較(表1)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各項疾病認知水平評分比較±s)
注:兩組患者干預前后各項疾病認知水平評分比較,組間、不同時間點、組間與不同時間點交互作用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兩組患者遵醫行為比較(表2)

表2 兩組患者遵醫行為比較 例(%)

2.4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血壓控制水平比較(表3)

表3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血壓控制水平比較±s)
注:兩組患者干預前后血壓控制水平比較,組間、不同時間點、組間與不同時間點交互作用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冠心病、高血壓發病率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不斷提高,二者并存可相互促進疾病的進展,為目前心腦血管疾病的主要死亡原因[4]。疾病預后和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識及遵醫行為有關,而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識及遵醫行為取決于其對疾病的認知水平。冠心病合并高血壓患者多為老年患者,文化程度低、不良生活習慣多,而且該群體醫療信息接觸渠道相對較窄,接受疾病知識健康教育機會少,此外,老年患者的生理特點也決定了其認知功能和記憶力減退,難以改變多年養成的不良生活習慣。因此,冠心病合并高血壓患者普遍存在疾病認知水平低、遵醫行為較差的現象,如長期高鹽飲食、自行停用降壓藥等,致使血壓控制效果差,易導致心腦血管不良事件的發生[5]。故對該群體患者采取行之有效的護理干預,提高其疾病認知水平及遵醫行為,對提高降壓效果、改善預后具有重要意義。
臨床工作中我們發現,對住院患者實施健康教育等常規護理措施,短時間內能夠提高患者的疾病認知水平,但由于常規護理的特點是護士主動講解而患者被動傾聽,很多患者并不能真正理解相關疾病知識的含義,特別是出院返家后,因失去了來自醫護人員的督導和提醒,疾病認知逐漸下降,遵醫行為則逐漸淡化,因此常規護理常達不到理想的護理效果。認知護理干預是通過評估和了解,發現患者對所患疾病及治療的錯誤或不良認知,并采取針對性干預措施,幫助患者重建正確認知的過程[6]。本研究對觀察組患者實施認知護理干預,首先通過引導患者描述對疾病的認知評估其認知水平,幫助患者分析致病因素,再針對認知情況進行針對性干預,糾正其錯誤認知及不良行為,再通過重復強化認知干預和延續護理認知干預,鞏固和加深了患者對相關疾病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提高了認知水平,增強了治療信心,促使患者主動改變不健康的生活習慣及不良行為[7],讓護士主導的護理干預變成患者自覺主動的行為,如注重合理飲食、適度運動、按時服藥等,從而提高治療效果,達到護理干預的最終目的。本研究結果可見,觀察組患者各項疾病認知水平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遵醫行為明顯優于對照組,血壓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提示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聯合認知護理干預,可明顯提高護理效果。
綜上所述,認知護理干預可有效提高冠心病合并高血壓患者疾病認知水平,進一步改善遵醫行為,從而更好地控制高血壓,對改善預后具有重要意義。
[1] 姚 震,馬瑞蓮.高血壓合并冠心病的治療策略[J].海南醫學,2011,22(3):8-13.
[2] 王秀平,趙 敏,趙淑梅.67例老年冠心病患者合并高血壓的護理干預效果觀察[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4,33(1):54-55.
[3] 楊 易.冠心病并發高血壓病患者的預后較差[J].心臟雜志,2015,27(4):456-458.
[4] 謝玉霞,武 剛.吲達帕胺聯合氨氯地平治療高血壓合并冠心病患者的療效觀察[J].重慶醫學,2013,42(6):640-641.
[5] 杜佳麗,劉梅林,田清平,等.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動態血壓變化與心率變異性的關系[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14,16(4):353-356.
[6] 吳際軍,張先庚,王紅艷,等.認知行為干預對老年高血壓患者負性情緒及服藥依從性的影響[J].實用醫學雜志,2016,32(19):3264-3267.
[7] 石建華.認知行為干預對冠心病患者焦慮和抑郁情緒的影響[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4,22(10):163-164.
(本文編輯 崔蘭英)
2017-04-11)
10.3969/j.issn.1672-9676.2017.14.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