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正民
“共享”這一概念確實在重塑著國人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
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日前發布的《2016年度中國共享經濟發展報告》顯示,2016年中國共享經濟市場規模達39450億元,增長率為76.4%。國家信息中心分享經濟研究中心預測,未來幾年,中國共享經濟將保持年均40%左右的速度增長,到2020年交易規模將占GDP比重10%以上。
但問題是,“共享+”真是一把開遍所有大門的萬能鑰匙?
時下井噴的共享產品,被網友戲謔為“為了融資,拼得腦洞已經開出天際”,隨手可以舉出的“槽點”有:共享充電寶——“我連充電寶都忘帶了,還會記得帶數據線嗎”;共享籃球——“我想不到任何理由不買個籃球,而要每天花5塊錢去租”;共享服裝——“萬一不干凈甚至帶有傳染病菌呢?”
一種需要引起創業者、資本方和政府重視的現象是,共享經濟在某種程度上有成為建立在偽需求之上、實為偽共享的“人造經濟”的趨勢,這會造成資源的嚴重擁堵和浪費。
所謂共享經濟,原本指的是在所有權不變的前提下,對使用權進行臨時性轉移,提高資源利用率,同時使供需雙方從中受益。存不存在真需求,是真正意義上的共享經濟最根本的出發點。
盡管ofo、摩拜等共享單車企業正在“瘋狂融資、造車、投放、再融資、再造車、再投放”這個自有自行車分時租賃的重資產競爭模式上越走越遠,但一輛ofo僅在校園內一天就能被最多使用28次,進入城市不到半年能發展到600萬輛,單這一點就足以說明在解決“最后一公里”的問題上,單車共享還是存在真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