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慧
在ofo、摩拜等共享單車持續走紅,繼出現所謂共享充電寶、共享籃球項目之后,還有人把目光盯到了“澡堂子”身上。
一個在某縣城開澡堂的人想借鑒共享單車模式,做個融資項目,新設繳納押金的會員卡經營模式,非會員每次洗澡10元,繳納500元押金的會員則每次3元,這樣他通過押金沉淀的資金可以再開一家澡堂。
把“押金模式”引入很多不需要押金的消費服務領域,到底應該算創新還是涉嫌違法?
北京市交通委員會公布的信息顯示,自2016年8月以來,ofo、摩拜、小藍、酷騎、永安行、智享等企業先后投放車輛規模近70萬輛,注冊用戶近1100萬。這意味著一輛車對應的16個注冊用戶,即“車輛與用戶”比例關系為1:16。根據目前各類共享單車平臺的經營模式,交納押金是獲取用車資格的前置條件,而押金收取的標準為99元~299元不等。
這是一個全新的押金形態,打破了傳統“一個租賃物對應一份押金”的模式,形成了“一個人對應一份押金”的模式。據此測算,1100萬共享單車注冊用戶將意味著形成了10億至30億元量級規模的“押金資金池”。這使得單車具備了“金融杠桿”特征,押金模式已經發揮了募集或占有資金的作用。
而這也是很多消費服務領域的廠商,萌發共享充電寶、共享籃球或共享澡堂等念頭的關鍵所在。當押金歸集的規模達到一定量級,或者押金的收益遠高于經營的收益時,這些企業的重心就不會放在經營之上了,而是隨時可能跑路。這樣的風險,監管部門必須看到,消費者也必須自我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