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玉桂
日前,朋友所在的植保(中國)協會作為主辦方之一,與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山東省植物保護總站在山東沂水縣聯合舉辦了“2017年科學安全使用農藥培訓活動”,并邀請筆者參加。《農產品市場周刊》一直把農產品質量安全作為重點關注內容,了解一點科學安全用藥的知識,既有必要,也有好處,何樂而不往呢。
培訓會上,培訓師與臺下的農技人員互動頻頻,內容淺顯卻令人印象深刻。培訓的內容更多在關注施藥人的健康,而非筆者預想的農產品的質量安全。
《論語·鄉黨》里記載,“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孔子貴人而賤畜,作為佳話流傳至今,體現的是仁者愛人,以人為本。關注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是對消費者健康的尊重和關愛,本質上也是以人為本的體現,但在這一過程中,社會輿論往往容易把生產者與消費者簡單對立起來,似乎忘了,以人為本,也應尊重和關愛生產者的健康。
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大家都關心,可又有多少人想過,在打藥過程中,缺乏專業知識的農民也在深受其害。就拿最簡單的防護手段——手套來說,據培訓師巴斯夫公司亞太區產品安全經理Bruce Milligan的調查,中國相當多的農民打藥時不帶手套,有25%左右的農民戴著棉質而不是耐化學腐蝕的手套,而棉質手套不僅起不到防護的功能,還會吸收更多農藥。
這不由讓筆者想起自己12年前做的一個小調查。家鄉地處偏僻山區,鄉親們平時在羨慕城里風光之余,卻也總是附帶著揶揄幾句城里的肉菜無味,比不上自家產的香甜。可筆者的調查卻發現,村里幾乎家家戶戶都用著國家當時已經禁止使用的劇毒農藥甲胺磷,打藥也無章法可言,見蟲就用。可見,農產品質量的不安全,除了一些生產者、經營者利令智昏之外,還有相當比例是無知之惡造成的。
正是如此,筆者以為,做農業也要以人為本。一要愛人,既要關愛消費者,也要關愛生產者;二是要提高人的專業素養,讓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
我們見過不少政府部門、農業企業家,但凡宣傳農產品,總是不免要大談特談當地的山清水秀,接著便自然而然強調起產品的綠色健康,直接在兩者之間劃上了等號。殊不知,專業知識、專業人才的缺乏,即便是青山綠水,也未必就能產出綠色農產品。
青山不老,綠水長流。如果品牌的內涵純粹是天賜之物,為何要遲遲到了今天,才有所謂品牌時代的到來呢。恐怕,生產和管理的專業性,也是農產品品牌的應有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