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勇
7月17日,廣州市政府發布《廣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廣州市加快發展住房租賃市場工作方案的通知》。根據通知要求,廣州將加快構建租購并舉的住房體系,推行“租購同權”。廣州新政引起了廣泛關注,然而大家普遍沒有注意到“租購同權”的試點城市不僅這一個,還包括深圳、南京、杭州、廈門、武漢、成都、沈陽、合肥、鄭州、佛山、肇慶等城市。這說明,“租購同權”并非孤立的地方性新規,有可能會引起房地產結構性改變的政策方向。
在廣州發布上述“工作方案”前,住建部等9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在人口凈流入的大中城市加快發展住房租賃市場的通知》,要求在人口凈流入的大中城市,加快發展住房租賃市場。
上海、深圳等一線城市也已先后出臺加快租賃住房發展的政策。《上海住房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出,“十三五”時期,上海預計新增供應租賃住房70萬套。7月上旬,深圳也提出,引導和規范房地產企業開展長租公寓經營。
7月25日,上海首批“只租不售”的地塊以7.24億元和4.24億元落槌,成交樓面單價均未超過6000元/平方米,這個價格遠低于商品房的樓面單價。
相關研究報告顯示,2020年、2025年,中國房產租賃市場租金規模將分別達到1.6萬億元和2.9萬億元,2030年預計超過4萬億元。
這是一個基本可以確立的億萬元級的高增長市場。租賃權益的增加將成為催化劑,刺激這一市場的進一步發展。
作為投資者直接參與租賃市場的可能性較小,但通過投資有租賃市場資產的上市公司,也是一種參與方式。目前中國長租公寓品牌超500家,除專業運營機構外,房地產企業正成為另一支市場力量,萬科、遠洋、龍湖、金地、碧桂園等房企都在這一市場布局。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市場是物業管理市場。租賃房屋的物業管理難度和專業度要高于普通住宅公寓,隨著租賃市場的壯大,物業管理的缺口會逐步顯現,這一市場的高增長也是可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