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劍鋒+鄧嵩
石城是江西母親河千里贛江的源頭,全縣活力木蓄積量達531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76.1%,林業資源極其豐富。同時,石城又是羅霄山脈集中連片特困縣、全省集中考核的25個貧困縣之一。如何把“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讓林業資源產生最大效益,促進群眾增收致富,一直是石城縣探索的課題。近年來,石城縣經過科學實踐,找到了一條“ 以低質低效林改造為抓手,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助力脫貧攻堅”的新路子。
一、優勢轉化的困境
石城是典型的山區小縣,素有“八山半水一分田”之稱,全縣山林面積184.2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77.6%。正所謂“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石城縣委、縣政府鼓勵群眾在保護生態環境基礎上,科學合理的開發森林資源。因此,通過種植油茶、臍橙以及商品林,養殖山地雞、蜜蜂成為山區群眾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由于人為和自然等因素的影響,2012年全縣依然存在低質低效林面達32.3余萬畝,占林業資源的16.4%,其中低產油茶2.2萬畝,低產喬木30.1萬畝。大面積低質低效林的存在,是導致石城陷入林業資源優勢無法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一些群眾端著“綠水青山”的金碗,但依然生活在國家貧困線以下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點林成金”的密碼
石城縣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視察贛州時關于低質低效林改造重要指示精神,將低質低效林改造作為優化生態環境、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生態工程和促進農民增收、繁榮農村經濟的民生工程抓緊抓實。
(一)堅持規劃先行。低質低效林改造工作開展以來,全縣先后組織了3次專題調研和2次專題討論會,廣泛征求各方意見。在摸清“家底”的基礎上,出臺了《石城縣人民政府關于推進低質低效林改造提升森林資源質量工作實施意見(2016—2020)》及其《工作計劃》,細化工作任務,逐項明確了牽頭單位和責任單位,實行部門協調聯動。《方案》和《計劃》的出臺,為推進低質低效林改造保障了有據可依,確保了有序、高效推進。
(二)完善保障機制。成立石城縣低質低效林改造工作領導小組,負責總體協調調度。科學統籌整合中央、省、市相關補助資金,支持低質低效林改造;縣財政大力支持,每年安排1000萬元用于低質低效林改造及50萬元工作經費用于作業設計、檢查驗收。加強技術培訓,組織專業技術人員深入生產一線進行指導服務,提高實際操作能力。
(三)落實主體責任。明確了公益林、天然林的改造由各鄉鎮人民政府負責實施,落實經營主體,確保后續管護到位。組織縣、鄉、村三級簽訂責任狀,層層壓實了工作責任。建立工作調度和通報制度,領導小組對10個鄉鎮的低質低效林改造實行掛點督導,定期和不定期開展督查,并將主要做法和經驗以及存在問題等情況通報全縣。從2016年起,把低質低效林改造工作納入各鄉鎮現代農業攻堅戰和科學發展年度考評的重要內容,強化檢查考核,確保目標任務完成。
(四)抓實示范引領。堅持領導帶頭、示范引領,以點帶面、相互促進,打造了一批示范基地。全縣共有市、縣、鄉級低質低效林改造示范基地17個,示范基地總面積5282畝,其中更新改造1543畝,補植改造3739畝。截止2017年4月,3個市級示范點,2個補植改造點已完成栽植1058畝,1個更新改造點、面積670畝已全面完成栽植;3個縣級示范點,總面積1101畝已全面完成栽植;11個鄉級示范點全部已完成栽植。
(五)推進林業改革。以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為抓手,搭建三大林業服務平臺,促進集約化經營林地。搭建林業產權交易平臺,規范林業產權交易秩序,引導群眾依法、合理、自愿流轉林地承包經營權2000 余畝,完成低質低效林產權交易2000 余畝。搭建林業投融資平臺,2016年為林農辦結林權抵押登記1269.2畝,其中低質低效林達450畝,涉及權林抵押貸款余額達300萬元,利用“惠農信貸通”為低質低效林林農辦結貸款5筆85萬元。搭建森林保險服務平臺,鼓勵動員低質低效林大戶對商品林進行投保,切實減輕林農風險。
(六)創新經營模式。實行“政府+企業+貧困戶”大力推廣“國有林場+農戶(貧困戶)”“企業或大戶承包經營”“招標營建”等經營新模式,實現適當連片、適度規模、集約經營,積極培育新型林業經營主體,放活林地經營權,建立健全新型林業經營體系,鼓勵農民興辦林業專業合作社、家庭林場、股份合作林場等新型林業經營主體參與到低質低效林改造工作。目前,全縣共有6家林業合作社和8家企業投入到低質低效林改造工作。
三、“金山銀山”的碩果
經過幾年努力,全縣累計投入1350萬元資金,完成低質低效林改造5.9萬余畝,帶動林農增收700余萬元,過去的“綠水青山”已結出了“金山銀山”的碩果。
(一)加快了脫貧攻堅的步伐。改造工作開展以來,堅持對建檔立卡貧困戶的低質低效林優先予以改造,并根據市場需求,引導貧困戶種植楓香、木荷、無患子、濕地松、杉木、油茶等經濟效益較好,前景較廣的樹種,增加貧困戶經營性收入;通過鼓勵參與低質低效林改造的企業吸納貧困戶就業,做好貧困戶低質低效林改造流轉工作,增加貧困戶工資性收入和土地租賃收入。截止2016年底,涉及貧困戶的低質低效林改造達2萬余畝,幫助378名貧困戶就業,1084名貧困人口脫貧。
(二)推動了旅游強縣的提檔。近年來,石城縣正舉全縣之力打造旅游強縣,把低質低效林改造工作作為旅游強縣特色景區打造的重要抓手,與旅游開發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同步發展。將鐵路、高速公路、國省干道1公里范圍可視山以及旅游景區的低質低效林作為改造重點,按照多補闊葉樹、多栽彩葉樹、多造景觀林、建設通道生態風景林的要求進行改造。2012年以來,在通天寨國家4A級風景區、龍崗旺龍湖鄉村旅游景區、珠坑鄉麒麟山現代農業觀光園等地,補種闊葉樹、栽彩葉樹、景觀林達到8000多畝,為全域旅游增添無限風光。
(三)促進了現代農業的發展。堅持改造與現代農業攻堅戰相結合,通過“政府+公司+農戶”等模式鼓勵新型林業經營主體參與到低質低效林改造工作,在保證森林生態效益前提下,全方位、多層次開發利用森林資源,讓企業在參與改造工作中不斷做大做強。截止2016年底,全縣已有3家企業注冊了商標品牌,2家企業被江西省列為油茶定點育苗基地。
(四)提升了生態文明的水平。實施低質低效林改造以來,森林覆蓋率提升了2.1個百分點,負氧離子含量達每立方厘米10萬個單位,中心城區空氣質量常年保持在Ⅱ級以上,境內每年為贛江注入優質水超過1000萬立方。石城獲評“全省森林資源保護激勵縣”“全省造林綠化工程建設先進縣”,列為全國中小城市生態環境保護建設實驗區、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江西省生態文明先行示范縣,獲批“贛江源國家濕地公園試點縣”,累計6個鄉鎮、6個村分獲省級生態鄉鎮、生態村稱號,2014年以來連續四年榮登“中國深呼吸小城100佳”。
[作者簡介]
潘劍鋒、鄧嵩,中共石城縣委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