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壽峰
【內容摘要】互聯網的出現悄然改變著世界。自互聯網溶入教育之后,教師專業的發展發生了革命性變化。本文敘述了“互聯網+”對教師專業的意義,提出了互聯網必將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想法,最后著重分析了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具體辦法。
【關鍵詞】互聯網 教師專業 發展
一、“互聯網+”對教師專業長遠發展重要意義
“互聯網+”通俗的理解就是互聯網和其他行業的有機結合。但并不是簡單的組合在一起,而是以互聯網和現代先進的信息技術為平臺,使原有行業展現出全新的姿態。以下對互聯網融入教師專業后可能產生的深遠影響簡單說明:
首先是使教育行業向信息化時代轉變。傳統的教師專業一般應具有強大的知識量儲備,專業技術和認真的工作態度等素質,但是現代社會信息發展迅速。教師專業也該與時俱進,將信息化融入教育中。教育本就是走在科技前沿的,現代教育就應有信息化特點。
其次是使教師及時獲取更多更新的教育理念,促使其不再拘泥于課堂。在教學中,教師的素質至關重要。隨著互聯網的不斷發展和進步,教師可以在網絡中獲得更多的可利用資源,及時的與外界專家進行交流,共同創新使教材發揮最大的作用。同時授課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做出先進的課件,直觀、明了的將知識展現給學生。伴隨互聯網的發展,終身教育已經不再是夢想,教育的模式已經不再只是課堂上學習書本。
二、“互聯網+”對教育事業的發展起到促進作用
1.教師要有全新的教學理念
教育的意義并不是單純的教授知識文化,更是教會學生適應社會,實現自我的精神。在互聯網時代,對教師的教育理念提出了全新要求。目前教育的革命不是針對資源和技術,而是教師的教學觀念。行為是受觀念的支配,各大高校當前任務應該是重新確立教育觀。全面適應社會,適應全新技術。
人類之所以能夠進步是因為我們在主觀上想要更好的生活。互聯網的發展帶動了社會飛速的進步,教育行業作為知識的源頭更是首當其沖。在互聯網的帶動下,教師能夠主動的收集資料,了解最先進技術,不斷提升自身業務素質。現代教師能夠根據自己的需要,尋找能夠可利用的信息資源,從中選擇適合自己的部分加以利用,努力學習完善自己。
2.將信息化技術溶入專業,促進課堂角色轉變
教育事業是可持續發展產業,隨著外界條件變化而改變。自互聯網迅速發展以來,信息不斷更新,各行業不斷變化。如今的教育有了新的思想、理念和方法。互聯網面對的是所有人,知識不再是老師權威式授課,學生的知識層面發生著變化,對教師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師應該及時調整狀態,將信息溶于專業,不停更新知識體系。了解知識最新發展動態,讓自己處在科技前沿。
伴隨互聯網的發展,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越來越多,教師不應該還是一味傳統教學,更多的是引導學生理智運用互聯網學習,讓學生的學習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吸收。
三、在“互聯網+”時代如何提高教師專業的發展
1.建立互聯網討論平臺,共同分享、學習
網絡為教師之間的交流學習提供了更加方便的平臺,使時間和空間再也不是學習的問題。學術的交流不再依靠專家的演講或是集體會議,問題隨時可以被提出和解決。學習不是校園里的事情,只要喜歡學習,任何身份和地位都可以加入討論。教師可以借助網絡聊天工具,將自己的構想分享給他人,得到不斷的完善,同時借鑒他人報告經驗來拓寬自己的思路,不斷創新思維。
現在網絡上有很多的學習小組,例如沙龍,讀書角,討論等。這樣的地方適合人們不斷的學習,沒有年齡和身份的限制,充分滿足教師終生學習的要求。這樣的學習沒有時間和空間限制,可以和工作、生活并行,沒有沖突。更能夠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這樣的學習更大的提高了時間的利用率,又能減少學習帶來的經濟負擔,以更加輕松的方式面對學習。
2.為教師創建教學服務系統
信息時代的到來給教育事業帶來前所未有的沖擊,教師復雜的教學過程更加重了教學負擔。因此建立一個教學服務系統是非常必要的。有了網絡大數據的支持,完成信息的評價、分析和整合就會輕松很多。教育系統十分龐大且重要,教師需要更多的支持來完成教學任務。教育的改革不單改變老師自身,更是整個教育機構,將改革深入教師和學生中間去。利用先進技術為教學提供服務。服務系統的關鍵部分是信息化、智能化。將教師從繁瑣、復雜或重復的部分工作中解放出來,利用有限的時間去學習更多知識。更可以借助網絡,為教師和學生提供一個專業的,更適合發展的環境。
結束語
教師專業在互聯網的環境下不斷開拓進取。教師的教學變得更加平等、開放,這意味著老師與學生的距離不再遙遠,老師和學生可以在網絡資源中共同學習進步。教師想要獲得更多的尊重就要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體系,完善自我的職業修為。在實踐中求創新,在創新中求發展,勇于超越自我,最大限度的適應社會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胡樂樂. 論“互聯網+”給我國教育帶來的機遇與挑戰[J]. 現代教育技術,2015(12):26-32.
[2] 楊哲. 新建本科高校青年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發展現狀及對策探討[J]. 中國教育信息化,2015(14):61-64.
[3] 李珍、李世祥. 論“互聯網+教育”高校教師之變[J]. 科教文匯,2015(12):12-14.
(作者單位:江蘇省揚州市平山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