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春英
王魯彥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社會鄉土小說的代表作家之一,這一小說流派以魯迅的《故鄉》為濫觴,以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啟蒙思想為武器,對于家鄉的閉塞落后與民眾的愚昧冷漠進行批判。王魯彥因為反映寧波鎮海鄉下獨特的風土人情、思想觀念而成就突出,成為繼魯迅之后的中堅作家。《黃金》是他的代表作,小說通過如史伯伯一家因為年前沒有收到兒子寄來的匯款,而遭到鄉鄰的猜疑、侮辱和欺凌,在求告無門、兒子寄錢又渺渺無期的狀況下,老夫妻倆只能寄希望于夢境的悲劇性命運,凸顯出當地民眾勢利自私的本性和“一個鄉村的原始式的冷酷” 。由于作者成功塑造了如史伯伯這個鄉村小資產階級形象,茅盾曾十分贊賞:“王魯彥小說里最可愛的人物,在我看來,是一些鄉村的小資產階級,例如《黃金》里的主人公,和《許是不至于罷》里的王阿虞財主。”
·壹·
王魯彥的故鄉鎮海鄉下,處于寧波市轄所在地。寧波地處浙東沿海,面海傍江的天然地理優勢,使其從唐朝開始就成為一個商品集散中心,南來北往的船只在這里卸貨裝貨,帶動了這里的商貿、交通、餐飲、旅館、錢莊、搬運等行業。在商品往來的過程中,人們越來越認識到金錢的重要性。鴉片戰爭失敗之后,中國與英國簽訂的《南京條約》,使寧波成為五口通商的口岸之一,西方資本主義經濟更早進入到該地區。加上歷史上三次人口南遷,尤其是“靖康之難”,導致的北方人口大量涌入江南,寧波地區出現人多地少的現象,為了生存,當地人紛紛出外經商,明清兩代全國各地形成“無寧不市”的現象。所以,經商成為該地民眾的謀生手段,當地的小男孩長到十五六歲就要出外學生意,如史伯伯就是屬于少小離家,在外學生意,學成之后在外經商的一類人。近兩年隨著兒子長大成人,自己年事已高,就把店里的生意交給兒子伊明去經營,沒想到兒子年輕、經驗不足,經營沒有像父親細心老到,收入自然不如父親,眼看著到了年底,家里等著他寄錢還債,他卻無錢寄來,使得如史伯伯和伯母受盡折磨和欺凌。
王魯彥是受魯迅的影響和翻譯世界語而走上文學創作道路的,他從被翻譯的愛羅先珂、顯克微支等作家作品中接受了人道主義思想以及心理描寫等創作技巧,《黃金》中如史伯伯這個父親形象之所以塑造得如此成功,與作者逐層深入地刻畫如史伯伯在遭受凌辱時的心理變化有很大關系。下面具體分析這個過程。
·貳·
當如史伯伯從小店拿著兒子寫來的不能寄錢來的信時,他低著頭一聲不響地走著,他內心“很憂郁,他一回到家里便倒在藤椅上,躺了許久,隨后便在房子里踱來踱去,苦惱地默想著”。如史伯伯之所以憂郁,一方面是因為他們家里的錢快要用完了,更主要的是對兒子經商能力的擔憂,他開始后悔不應該“把這些重擔完全交給了伊明,把自己的職務辭去”。“現在不到二年便難以維持,便要搖動,便要撐持不來原先的門面了……”如果自己尚年輕倒也罷了,大不了自己再度出山,但自己已經老到“算賬常常算錯,走路又踉踉蹌蹌”的地步。除了憂郁、嘆氣,“悲哀侵占了他的心”。人生最悲哀的莫過于心有余而力不足,不但如此,為了減輕妻子的心理負擔,他還得在妻子面前強裝笑容。但一想起兒子的信,如史伯伯的笑容就被憂郁所替代了。
幾天之后,如史伯伯被邀去參加裕生木行老板兒子結婚的酒宴時,本來備受尊重的他,卻被晚輩們嘲諷、戲弄和侮辱,他們抨擊他的衣服太舊、暗諷他的兒子不夠孝順,品生還把本來屬于如史伯伯的上座搶走。面對鄉鄰們的這些行徑,如史伯伯非常苦惱,也非常生氣,最后十分憤怒,酒席沒有吃完就退場了,回到家里,對如史伯母說:“品生這東西!我有一天總得報復他!”從苦惱、生氣、憤怒到萌生恨意,其心理變化層次十分明顯,可以想見如史伯伯受侮辱之深和心理煎熬之烈。
這些外在的侮辱固然可惱,但兒子遲遲不見寄錢來,家里的余錢所剩不多才是令如史伯伯內心更為煎熬的事情。陳四橋村雖然有很多有錢人,但不會主動幫他們,反而進一步地欺負他們。這不,女兒在學校被勢利的老師欺負了,明明女兒的作文寫得很好,卻說她是抄的,辯解幾句就被打手底心和辱罵。聽了女兒的哭訴之后,如史伯伯氣得發呆、氣得拍桌子罵娘,夫妻倆心里被壓了一塊沉重的石頭。
但厄運遠沒有離開他們,因為在陳四橋村“一個中等人家,如果給了他們(村民)一點點,只要一點點窮的預兆,那么什么人都要欺負你了,比對于討飯的,對于狗,還利害!……”接下來發生的幾件事情,讓如史伯伯的心理受到的折磨更加嚴酷。他們家名叫來法的狗去屠坊拾骨頭和肉屑吃,被屠夫阿灰攔腰砍了一刀,連腸子都露出來了,第二天就死了,如史伯伯傷心透頂,原因還是因為他們家變窮了。此時,如史伯伯的內心已經十分脆弱,一聽到這個“窮”字,他的臉色就漸漸變得清白、心臟發出十分猛烈的撞擊聲。這一年,如史伯伯家輪到做祭祖的羹飯,他拿出僅有的十幾元錢中的極大部分,買了祭祖的食品,還用更貴的米魚代替當時市場缺貨的支魚,請來親族吃飯,結果被代表大房的阿黑、二房的阿安惡意挑剔。如史伯伯再次被氣呆了。正當如史伯伯手頭的錢只剩二元八角,催債的人越逼越緊時,強討飯阿水也來剮蹭了,吵吵著不要白米一定要現洋,言語中夾槍帶棒、侮辱加威脅,如史伯伯給了他8角大洋還不滿意。這一次如史伯伯被羞辱得老淚縱橫。夫妻倆除了流淚跪在灶神前面祈求神靈的保護之外,已經走投無路了。最后,當家里僅剩8角洋錢,幾個上門收債的人明確地說,如果再不還錢,就要上門坐等。還債的當天晚上,小偷把他們家4個箱子里的東西偷得精光,真可謂是屋漏偏逢連夜雨。而且,他們還不能聲張此事,不然有更不好的名聲要加到他們頭上,人家會說這是他們為了賴錢而想出來的計策。這一次如史伯伯真的扛不住了,他昏死了過去。就這樣,一個豁達善良、愛子如己的父親,一步一步被逼上了死亡的絕境。
雖然小說的結尾,如史伯伯做了一個夢,夢見阿黑拿來一個很大的信封,在信中,兒子說他升了官發了財,先匯上兩千大洋,年后當親自押解三十萬元黃金來家。族鄰都來恭賀,阿黑、阿灰、阿水等曾經欺負過他們的人都跪在門前請罪,但這是作者出于同情心,是為了讓如史伯伯一家的結局不至于太凄慘而故意設置的一個結尾而已。作者曾說:“我冷酷地使小說中的主人公如史伯伯的壓迫一天嚴厲一天,而結果卻給了他一個圓滿的夢。這雖然多半是技術方面的原因,但一方面也可以看出我對他熱烈的同情。雖然我寫這夢的另一原因是想說明這圓滿的結果只有在夢中才能實現。”
作者把如史伯伯受到鄉鄰欺負時的心理:從憂郁、難過、非常苦惱、非常生氣、憤怒、顫抖,到流淚、痛哭,直至昏厥,一層一層細膩深入地描寫出來,揭示了一個溫柔敦厚、樂觀開朗的老人,被勢利冷漠的鄉民折磨得生病、幾近死亡的全部過程。作者站在現代文化新的制高點上,揭露了當地人“你有錢了,他們都來了,對神似的恭敬你;你窮了,他們轉過背去,冷笑你,誹謗你,盡力地欺負你,沒有一點人心”的性格。其實何止是陳四橋人,在當時的社會,別的地方何嘗不是如此呢?所以,如史伯伯的遭遇也是當時廣大處于社會中下層民眾普遍的遭遇,因此這個父親形象具有典型性和普遍的社會意義。
·叁·
如果說王魯彥在小說《黃金》中塑造這位受盡侮辱的父親形象是為了追隨魯迅的文化批判精神,用啟蒙思想去開啟廣大愚弱的民眾,批判鄉民冷漠勢利的心理,那么在散文中所描寫的父親,卻是為了抒發對父親的熱愛與尊敬。
王魯彥在《旅人的心》《父親》《父親的玳瑁》《開門炮》《夏天的蛙》等5篇散文中,或全篇或部分地描寫了不同年齡階段父親的音容笑貌、行為舉止、對家人的愛、強烈的責任感、外出經商的艱難;以及作者自己對于父親的依戀和愧疚之情。“父親,世上唯一愛我的父親!他不怕苦,不怕病,從我出世起,一直撫養著我。他的整個生命,他的一分一秒的努力,全是為的我這個兒子。他的呼吸,他的眼光,他的思念,沒有一刻不集中我身上。” “我的父親曾經為我苦了一生,把我養大,送我進學校,為我造了屋子,買了幾畝田地。六十歲那一年,還到漢口做生意。”“后來屋子燒掉了,他還想做生意,把屋子重造起來。” 這些發自肺腑的真情文字,展示了父親對于兒子的關愛和兒子對于父親的尊敬與感激之情。
其中《旅人的心》和《父親的玳瑁》寫得最為感人。
《旅人的心》描寫外出經商父親的性情為人、對家人的關愛以及對我的影響。王魯彥的父親性情寬厚、樂觀開朗,為人忠實坦白,做事腳踏實地,處世謹慎小心。他常常在吃飯喝酒的時候,把自己的親身經歷或見聞講給魯彥聽。他學過拳術,從不依仗拳術欺負別人。他業余還研究醫學,為需要的人家做好事。他每年回家的時候都會帶來 “肥皂、蠟燭、洋火、布匹、花生、豆油、粉干……”日常生活用品。父親也很愛作者,在作者很小的時候就買一些很貴的鷹牌奶粉給他吃,還專門給他買帽子、衣料、玩具、紙筆、書籍……并經常寄小說給讀小學的作者看,使他度過了愉快的童年。王魯彥也特別愛戴和尊重父親,只要父親一回家,平日調皮搗蛋、喜歡與姊姊吵架的他,就會變得很乖,不再大聲喊叫、跑跳,做事積極主動,也懂得禮讓了。父親為人處世的方式和誠實內斂的性格對王魯彥影響很大。
《父親的玳瑁》敘寫了父親與一只名叫玳瑁的貓之間一段不尋常的友誼。由于文章寫得感人,以至于有學者如此評價:“王魯彥以詩一般的抒情筆調來描寫日常生活和身邊瑣事,表現骨肉之情,親子之愛,真切自然,委婉動人。” 玳瑁是父親老年寂寞生活的調劑品,他們之間配合默契、相依為命。父親吃飯了,玳瑁就坐到父親的腿上;父親飯后去準備貓食了,玳瑁就溜到門外去等候;父親要出門了,玳瑁就站在父親的腳邊送別;父親回家了,玳瑁又去門外迎接;父親因為我們的到來換了睡覺的地方,玳瑁千方百計找到父親,并睡在他腳后跟的被子上。父親病重及死后,玳瑁因傷心再也不進父親的房間。對于父親與玳瑁的這份深厚友誼,作者感嘆道:“對于寂寞地度著殘年的老人,玳瑁所給與的是兒子和孫子的安慰,我覺得。”
王魯彥在小說《黃金》中塑造了一位受盡侮辱和白眼的父親,在散文中描寫了為了兒子的成長與事業而吃苦耐勞的慈父,對于小說中的父親如史伯伯作者抱著深厚的人道主義同情,對于現實生活中自己的父親滿懷真摯的愛戴。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父親含辛茹苦哺育長大的,父愛如山,讓我們也在生活中好好地孝敬父親吧!
(作者系寧波大學人文與傳媒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