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漩
【內容摘要】讀圖的能力是指對一些圖片及影像進行觀看,通過自己的理解來感知的能力。這種能力不是僅僅涉及到藝術的范圍,而且已經成為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基本素養。在高中教學階段教師通過美術欣賞教學來發展學生的這一能力,引導學生鑒賞優秀美術作品,學會鑒別賞析的方法,進而提高他們的鑒賞能力建立審美觀。本文系統的闡述了“讀圖能力”的內涵和高中美術鑒賞教學的關系,并且提出了幾點培養策略。
【關鍵詞】讀圖能力 高中 美術鑒賞
我們生活在信息爆炸的時代,隨著多媒體的發展,大多數的知識和信息的接收都來源于圖像,視覺素養已經成為大眾的基本素養。然而過多的視覺信息出現的時候,在另一方面來說對學生的發展是有害的,因為有很多視覺傳達的信息是不正確不健康的,怎樣引導學生接受正面的信息,正確的解讀視覺信息,因此我們更應該注重學生的讀圖的能力培養。在這一點上美術教育是不容忽視的力量。教師可以在美術鑒賞教學中培養孩子正確的價值觀念、科學地觀察,理解各個作品當中作者需要表達的意思和觀點,甚至能從美術史和社會文化的高層面去識讀作品,讓孩子獲得敏銳正確的讀圖能力。課堂上的鑒賞作品都是一些經過時代考驗的經典作品,學生通過解析提取相關信息,可以無形中讓學生懂得分析評述,建立自己的審美情趣和審美態度。高中美術鑒賞教學在學生“讀圖能力”的養成中具備重要作用。
一、解析“讀圖能力”的內涵
讀圖是一個從圖中搜集、處理、分析信息的過程,涉及多方面的教育,在高中美術的環節,“讀圖能力”的培養除了讓學生對事物的美丑進行判別,也可以通過讀圖來獲取信息形成理解。隨著信息時代的發展,以及社會日益快節奏的生活形態,“讀圖能力”教育除了一般的解讀圖像,更要重視對圖像信息的文化審美與理解,追求養成一種具有民族文化自覺、個人情感參與和審美價值判斷的圖像信息的接受、理解和使用的能力。讀圖能力教育是美術教育中的視覺文化審美教育,是審美教育重要的一環。
另外,讀圖的便利很容易讓我們新的一代失去細細品味的耐心和再創造的過程,在讀圖時代我們在利用圖像的便利的同時注意去其弊端,最后使得圖文并茂、相得益彰。
二、高中美術鑒賞教學為“讀圖能力”的養成提供舞臺
開展美術鑒賞教學,并不是單純的讓學生認識美術作品和美術的作者,該教學的開展主要是讓學生用審美的眼光去審視歷史、還有作品處所的文化背景,以及作者所處的環境及地位,進而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要想達到這樣的目標,需要從以下幾點出發。
1.通過鑒賞經典作品,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
進入高中的學生,此時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正在形成中,還沒有完全固定,所以在整個形成的過程中,特別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高中美術鑒賞的作品都是專家進行挑選的,具有代表性的經典作品,通過對這些優秀的作品的學習,能夠提高學生的審美價值觀和對外界出現的圖像好壞的判斷力。
2.體驗文化內涵,養成審美品味
高中生對未來和自身的價值擁有很強的幻想,并且想要去追尋,因此經常會語出驚人,表現出超乎年齡的情感。通過美術鑒賞課提高他們的識圖能力,讓學生經由對作品的品讀,養成其審美情趣和一些方面的認知能力,豐富其內心世界,使得他們能夠理性和感性相結合,更好地認知。
3.通過鑒賞過程,學會鑒賞方法
讀圖能力的提高不僅僅需要對圖像的感知,還要重視對圖像的解讀能力。通過對作品的解析了解該作品的文化背景,透過作品的形象來了解認識時代和生活背景,掌握其鑒賞的方法,提高實際審美能力。
4.通過實踐活動,學會用圖像表達
只是一味地講解鑒賞知識是不可以的,還需要把這些老師所教授的方法運用到實際作品之中,這樣才能得到進步,使鑒賞能力得到提高,讓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學會用圖像表達自己的情感的思想。透過美術鑒賞和美術作畫及其他和圖像有關聯的活動,讓學生更好地表達。
三、高中美術鑒賞課與學生“讀圖能力”培養策略分析
1.注重高中生的心理特點
這個階段的學生,已經具備比較成熟的邏輯思維能力,他們已經有一定的推理能力了。也有一定的人生閱歷,當他們看到一個美術作品的時候,很容易通過自己已經有的認知來解析這個作品,結合自己的想象力來進行賞析。但是也容易主觀武斷,不能客觀的對待自己的未知領域。因此,美術欣賞課堂中,老師應該注意在尊重學生的看法的同時,積極引導他們認識、接受新的觀點,同時開拓眼界、挖掘深度。注重學生對基本方法的一些運用,透過選取經典作品來引導學生賞析、判別,讓他們養成良好的習慣。
2.引導學生學會“觀看”
學生對作品進行賞析的時候,難免加入自我的認知,并且這部分的認知占很大比重。因此,教師在具體的教學過程當中,應該對學生加以引導,突破自我,學會用發展的眼光看待作品。《蒙娜麗莎》是大家都比較熟悉的美術作品,同學們在學習這部作品之前對它就已經有了一定的認知:她長得很漂亮;笑容很美很迷人。這些都是人們對于這部作品的淺顯的固有的認識。現在有很多人不會去通過“觀看”來認識這個作品,而是聽口口相傳的方式了解它。教師在教學的時候應該在方式方法上進行有力的引導,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來分析作品。來進行學習觀看。首先這樣就提高了學生的創造力,增長了與此相關的不同領域的知識。在“觀看”的時候,要用于表達自己的觀點,并闡述觀點的依據,實現自主學習。如從《蒙娜麗莎》里看到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特點,或看到達芬奇在西方繪畫技法上的突破(解剖、明暗交界線),甚至從畫面的背景了解西方風景的源頭。
3.引導學生學會“理解”
情感是藝術作品的要素之一,好的美術作品往往含有普遍性的情感。使觀者在欣賞時產生共鳴,對一個圖像的理解,如果只是針對于表面,那么賞析的結果必然是膚淺的,不能夠表達作者思想的。另一個是作品的象征性,藝術作品的形象往往不是表面所看到的那樣,它具有某種象征意義。在引導學生讀圖的過程中也要注意這兩點,才能更好的發掘作品的意義和深度。
首先,教師應該把學生帶入到美術作品的情景中去,了解畫家生處的年代和他的內心,幻想自己就生活在作品所描繪的情景中,讓學生能夠身臨其境。很多的優秀畫家都把自己在生活當中的所經歷的的人和事,通過美術作品表達出來。所以在進行美術鑒賞的時候,讓學生把這些作品放到這些情境之中來賞析,發揮同學們的想象力結合已有的知識體系,理解作品和作者,表現與被表現之間的關系。其次,讓學生讀出作品的內在含義,這才是教學的重點。最后,增強學生自我判斷的自信心。審美能力主要和個人的生活閱歷、知識的深淺等等相關聯。每個人對于同樣一個作品有不同的看法,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觀點,讓學生積極參與,大家可以共同分析同學們提出來的觀點,并且加以判斷,無論觀點是否合理,都應該被鼓勵,這樣才能保持參與的積極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適當地提醒暗示,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解析作品,但是不能把教師自己的理解強加給學生,那么他們就是有不同的觀點也不敢表達出來了。教師應該發揮學生主體的作用,讓學生能夠充分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增強自信。比如欣賞倫勃朗晚年所畫的自畫像的時候,老師在學生仔細觀看作品欣賞相關影像之后可以借助提問讓學生理解思考,比較倫勃朗年輕時候和年老時候的自畫像,有什么區別?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區別?
綜上所述,對于高中生的心理特點教師有一定的掌握,方可正確的引導學生“觀看”及“理解”,從而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針對“讀圖能力”的培養和高中美術鑒賞教學之間存在必然的關系,二者是相輔相成的。高中美術鑒賞教學給“讀圖能力”的培養提供了平臺,“讀圖能力”的提高也使得高中美術鑒賞教學水平得到發展,有利于學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曾澤軍. 新媒體發展對美術教育趨于完善的影響[J]. 湖北科技學院學報,2015(08).
[2] 耿婷婷. 普通高中美術鑒賞課教學創新模式研究[D]. 山東師范大學,2013.
(作者單位:浙江省玉環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