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當驢友們圍著周長360公里的青海湖騎行時,當他們帶著高級戶外裝備向著年保玉則雪峰沖刺時,當他們驚異于三江源保護區的清水出芙蓉時,或許,他們并不知道不遠處的藏族同胞,可能還存在著人畜吃水困難、出行難、住房難、上學難等諸多他們難以想象的困難。美麗與貧困交織,這就是大美青海在發展中面臨的特殊難題。
2016年8月22日—24日,習近平總書記走進青海,留下了“四個扎扎實實”要求,特別強調要下大力氣保護好高原綠色生態屏障。近一年來,青海是如何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指示的?2017年7月3日—5日,本刊記者走進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的同德縣與貴南縣,親身感受到了曾經的“全省最窮縣”同德縣率先摘帽的巨變,也聆聽到了正在脫貧路上、計劃2018年摘帽的貴南縣奮進的足音。
同德縣篇——
鞏固提升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位于青海省東南腹地的同德縣,不僅有個動聽易記的名字,更有著超常規的干勁。2016年底,這個曾經的深度貧困縣在各方幫扶和自力更生下,率先脫貧摘帽。
這是艱難的大跨越。
2012年以前,同德縣有2.3萬人、44.3萬頭(只)牲畜飲水困難,一半牧戶看不到衛星電視,4630戶不通電,無房戶1227戶,無畜戶2901戶,貧困發生率高達75%。基礎設施滯后,資源十分匱乏,嚴重制約著同德縣的全面小康進程。
同德縣的特殊貧困狀況,引起了青海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在專題調研及多次征求州、縣、鄉、村干部和群眾意見的基礎上,省委、省政府于2012年11月1日正式啟動了《同德縣特殊類型三年扶貧攻堅規劃》,決定通過三年時間,總投資40.6億元,實施基礎設施、產業發展、民生改善、公共服務、能力建設、生態保護六大項目,集中力量解決同德特殊類型貧困問題,使3.69萬貧困農牧民擺脫貧困。
回頭看去,扶貧攻堅這三年,全縣生產總值年均遞增12%,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年均遞增13%;群眾住房難、吃水難、行路難、上學難、就醫難等“十難”問題得到徹底解決,4.9萬人從中受益;全縣73個行政村擁有產業和集體經濟,開創出青海省特殊類型地區扶貧攻堅的“同德模式”。
產業園提升了牛羊肉加工檔次
坐落著14家企業的同德縣省級扶貧開發產業園,是該縣在脫貧攻堅中的一大創新。產業園毗鄰縣城,總投資1.69億元,主要建設有藏服加工、木雕工藝加工、藏文化影視拍攝制作、哈達加工、銅藝加工、有機畜產品冷鏈基地、天然礦泉水生產、粉條和粉絲加工、青稞加工等14家生產基地,這些企業均為環保型企業,有433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在園區就業。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醉美草原、有機牛羊是高原青海的特色,為把同德縣高原有機牛羊肉打造成中高端產品,帶動更多貧困戶脫貧致富,總投資5996萬元的日雪肉食品加工有機畜產品冷鏈基地落戶產業園,現有的46名生產一線工人中,全部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預計年底可錄用到80人,其工資為2600—3500元/月,即使是5月-8月的非生產期,仍可領到月工資1200元。
“我們的生產工序有牛羊肉分割、封膜和冷藏,這些都是力氣活,貧困戶一般都比較能吃苦,珍惜工作,加之企業的扶貧責任,所以我們公司生產一線的工人全部是貧困人口。”公司負責人如是說。據了解在向貧困戶收購牛羊時,該公司的收購價每斤高于市場價0.5元,并主動與科研院所合作,承擔起對貧困戶開展養殖技能培訓的任務。
唐古鎮加拉村40歲的藏族建檔立卡貧困戶南太加,經過日雪公司60天的培訓后,于2016年10月成為一名剔骨工,每月能領到2800元工資。“我不認識漢字,只會簡單的藏文,沒想到現在竟然能掙到這么多錢。” 南太加高興地說。
以全民健康促進全面小康
有效解決因病致貧、返貧問題,是同德縣鞏固提升期的重要工作。在同德縣的采訪中,記者巧遇縣衛生和計劃生育局正組織工作隊,以村為單位,對34000名16至65歲之間的人口進行乙肝、結核病等傳染病的普查。普查費用為540萬元,計劃歷時45天。“這項工作深受廣大藏族同胞歡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我縣這次開展的普查工作,采集到的都是實打實的數字,這將為全縣健康檔案的建立提供基礎,同時,對檢查中已經發現的比例較高的疾病,我們將研究出統一方案。”局長列日多杰介紹。
據了解,同德縣72個行政村已擁有村醫114名,貧困戶患常見的25種慢性病之一,年可門診報銷2000元。生病住院報銷比例最高為90%。隨著醫療觀念的進步,現在,90%的藏族婦女分娩時選擇到縣城醫院。
在同德采訪期間,記者還了解到,為加強對因病返貧人口的救助力度,同德縣成立了“黨政軍企”返貧救助基金會,由黨委、政府主導,融合軍隊、企業及社會各界力量,原始啟動基金額為120萬元。因病返貧,即將在這個平均海拔3660米的縣域成為歷史。
脫貧攻堅幾年來,同德縣實現了六個“全省第一”: 在全省牧區中第一個全面解決人畜安全飲水和農林灌溉用水問題;第一個實現縣、鄉、村三級路網和生產生活用電全覆蓋;第一個實現公共醫療衛生、教育文化基礎建設、村綜合辦公服務中心、廣播電視和網絡寬帶全覆蓋;第一個牧民全部實現定居、全面解決危房戶和無房戶問題;第一個實現全縣行政村產業發展和村級集體經濟全覆蓋;第一個提前達到退出貧困縣的標準,全縣貧困發生率降至1.5%。
目前,同德縣正進一步完善貧困對象動態管理機制,在兜底保障全覆蓋、基礎建設補短板、培育產業強支撐、教育培訓拔窮根上下大力氣,將扶貧重點從注重解決貧困問題向鞏固脫貧成果、解決“邊緣戶”問題轉變。全面小康,正在這里變為生動的現實。
貴南縣篇——
綜合施策 擼起袖子加油干
同德縣先行一步,達到了退出標準,貴南縣則緊盯2018年摘帽脫貧這一目標,尚處艱難爬坡期。
貴南縣處于青海河湟地區與青南藏區咽喉要道,平均海拔3100米,素有“高原牧草之鄉”“藏繡之鄉”等多項美譽。但截止2016年底,貴南縣仍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8825人,占全縣人口總數的10.7%。
記者了解到,為確保順利完成2018年脫貧摘帽總體目標,貴南縣今年將投入3.95億元,全力夯實農牧區安全飲水、生產生活用電、鄉村道路通暢、通信網絡覆蓋四大脫貧攻堅基底工程。
基礎設施建設要趕上,人力資源素質更不能落后。扶貧先扶智,貴南縣的培訓工作可謂緊鑼密鼓。先是今年3月份,為讓第一書記和扶貧工作隊更好地服務藏民,縣里舉辦了為期26天的藏語口語培訓班。5月份,為使貧困對象掌握1門以上的就業創業技能,貴南縣統籌農牧、移民、三江源二期、婦聯、人社、教育、扶貧等7個部門326.8萬元培訓資金,實施了實用技術、勞務經紀人、創業就業、民族服飾加工、民族歌舞、建筑施工技能等19類農牧民實用技能精準扶貧培訓項目,涉及貧困對象4237人。6月中旬,全縣又召集30個貧困村及45個非貧困村的包村干部、第一書記等共270余人,舉辦脫貧攻堅相關文件政策解讀培訓班。
為了讓農牧民住上好房子,今年以來,貴南縣在前些年農牧民定居工程、危房改造、易地扶貧搬遷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大統籌力度,整合扶貧、住建、民政部門8669萬元項目資金,持續加大農牧安全住房建設。項目實施完成后,將有效解決1578戶(包括非貧困戶)群眾住房安全問題。
5369公司的現代化養殖
脫貧致富,產業是根本。近幾年,青海省積極探索財政扶貧資金與金融資金整合使用的新路子,以終年積雪、海拔5369米的年保玉則雪山的海拔為名,成立了青海5369生態牧業科技有限公司,專業從事高原特色資源開發、利用、研究,是青海省農牧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青海省科技型企業,先后獲得“中東國家第一品牌” “中華國禮生產基地”等榮譽稱號。
7月5日,記者來到了該公司位于貴南縣森多鎮的5369分公司。該公司今年流轉草場10萬畝、耕地1萬畝建成了可養殖3000頭牦牛、并能進行飼草種植、青儲飼料加工、牦牛養殖及屠宰加工的大型基地。由于流轉地絕大部分為森多鎮6個村的集體牧場,因此,這些村莊家家戶戶可獲得資產收益分紅。
放眼望去,四周是看不到邊的青青牧場。在青儲飼料加工車間里,記者看到今年28歲的才讓當周正在飼料加工車間,熟練地操作著飼料攪拌機。他加工出來的飼料,將作為精飼料,為有機化養殖的牦牛提供豐富營養。
才讓當周是森多鎮加尚村貧困戶,2016年10月,經培訓后在這里從事飼料加工,管吃住,目前月工資為2600元。他的妻子也在該廠工作,是廚師,每月2100元。兩個孩子分別為7歲、5歲,由家中尚健康的父母照料。夫妻倆每月4700元的收入,這樣的日子,是他從前想都不敢想的:“沒想到倆人都能找到工作,現在最大的愿望是多攢點錢,明年把房子收拾得更舒服。”
才讓當周告訴記者,他們村有4人在這家工廠工作,全部為貧困戶。
告別才讓當周,記者來到現代化的牦牛養殖車間。犄角彎彎、或黑或白的牦牛生活在有飲水槽、食料槽、裝有換氣通風設備的現代化養殖車間里。據了解,為提升肉品的新鮮度和檔次,這些牦牛經過2年的養殖期,會長途運輸至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在銷售地直接加工。
羊忠達杰的收入賬
在貴南縣森多鎮加當村,記者見到了皮膚黝黑、性格憨厚的藏族同胞羊忠達杰。羊忠達杰全家5口人,他、妻子、女兒,以及妻子的弟弟、妹妹。掰著指頭,對著紅色的扶貧手冊,羊忠達杰向記者一筆筆算開了變化賬:
2015年,他家享受游牧民定居政策,全家不花一分錢搬入了60平米的集中安置房,結束了祖祖輩輩逐水草而居、以帳篷為家的游牧生活,老人就醫、孩子上學都方便多了。
2016年,因5369扶貧產業園流轉了該村的集體公共草場,他和其他村民一樣,獲得了4076元項目分紅。此外,與他們一起生活的妻妹因二級殘疾,每年還可享受2400元的殘疾補助。
2017年,羊忠達杰還多了一個職務: 草原生態管護員,負責管護380畝草場,主要任務是防火、夏季草場的禁牧,每月工資收入1800元。
此外,依照青海省產業扶貧政策,羊忠達杰一家5口每人可享受6400元的牧區產業發展資金。羊忠達杰準備用這筆資金養10頭牦牛,牦牛養殖今年將是加當村的一項主產業,第一書記、村兩委、村民代表目前正在聯系羊種、防疫、貸款等工作,羊忠達杰已申請了2萬元的扶貧小額信貸,免利息,無擔保,能貸3年,目前已簽字。“現在的政策真是太好了,我希望把牛養起來,母牛生小牛,實現滾動發展。” 拿著自己的扶貧手冊,羊忠達杰興奮地說。
貧困村的熱鬧場景
紅旗招展,笑語喧嘩,牧民與干部們手握手、互問訊,7月5日上午的加當村委會別樣熱鬧,包村單位——州水利局及兩個下屬單位的30多名干部來村慰問,這已經是今年的第二次了,這樣的慰問活動一年至少開展4次。
這天上午,州水利局局長先是在這里為全體干部職工上了黨課,接下來是結對干部與牧民間的一對一交流,他們將力所能及地幫助結對戶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困難。駐村第一書記王生云介紹說,貧困戶可在這次慰問中收到數目不等的慰問金和食用油、面粉等慰問品,這都是干部職工自掏腰包。
王生云告訴記者,在各方支持下,加當村5.7公里的水泥硬化路建起來了,今明兩年自來水將對所有村民實現全覆蓋,剩余4戶危房戶將享受危房改造政策,住上60-80平米的新房,滅鼠、種草、防火、建設網圍欄等草原生態保護工作正在扎實進展中……記者了解到,州里還會對駐村幫扶工作進行考評,村委會的辦公桌上就放有考評文件。王生云一邊向記者介紹今年村里的規劃,一邊要回答前來開會的貧困戶們的問題,還要與單位的同事交流幫扶經驗,忙得團團轉。
走出村委會,記者看到設有盲道、留有綠化帶的鎮村之間的主路正在施工中。街面的商鋪前,身著藏袍的藏族同胞出出進進、各得其樂。在駛向縣城的路上,不斷有越野車、摩托車呼嘯而過,第二天,為期五天的貴南縣第二屆“民族團結杯”機車文化旅游節即將開幕,節慶活動將使貴南縣的旅游、土特產、藏族工藝品銷售更上層樓……
堅持生態保護與扶貧開發并重,高原青海,正為破解深度貧困難題交出令人耳目一新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