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書記,歸奶村村子大、任務重,你一個女同志不容易,我們向組織部申請把你調到其他村去?”貴州省黔東南州從江縣停洞鎮黨委領導多次考慮王健的實際情況,勸她調村,都被她婉言謝絕:“此鄉是故鄉,群眾是家人,家人沒有脫貧,我放不下心。”
2015年7月,黔東南州供銷社科長王健到從江縣停洞鎮歸奶村任第一書記。駐村近兩年時間,她早已把這里當作自己的家鄉,把群眾當成了家人,用心做好每一件事情,用行動闡釋著共產黨員的信念,在歸奶苗寨詮釋了一個駐村第一書記應有的情懷。
解決民生“小問題”,
做好“愛民大文章”
歸奶村距停洞鎮鎮政府8公里,由大寨、新寨、新村、巖寨四個自然寨組成,有11個村民小組計673戶、2815人,是停洞鎮第一大村。
村民的房屋大多都是依山而建,傍山而居,經常有泥石流、山體滑坡等自然災害,資源缺乏、基礎設施薄弱、交通不便、文化教育落后是該村的基本實情,全村僅有1300多畝可耕地,人多地少、且田地不僅邊遠,還都在山旮旯里,惡劣的地理環境成為當地經濟發展的一大障礙。
在深入各自然寨了解村情民情時,王健得知村里消防水池只有4口,并且有的已漏水。安全責任重于泰山,為了確保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王健把此事匯報給幫扶單位州供銷社并得到6萬元幫扶資金,解決了該村消防池建設和維修費用。
在一次走訪中王健得知,去新村委會途中有一段190米的硬化路,這條路不僅是村里60多戶人家的必經之路,還是小孩上學的必經之路。附近有1個牛塘,每當逢年過節時村民們都有在牛塘舉行斗牛活動的習俗,由于坡度陡峭、路面很滑,經常發生有人滾下坡的情形,甚至還發生過死人的慘劇。村民們在此路段建設防護欄的愿望十分迫切。經預算大約需要5萬多元資金,經與村干們商議,王健又主動挑起尋求這5萬元資金的重任,現在仍在籌集中。
2016年2月,雨水不斷,多雨造成進村公路許多地段塌方,泥石流把進村道路掩埋,村民出行十分困難。經與施工方協商,需要3000元的道路清理資金,可村委會無資金,王健主動攬起這項任務,征得本單位領導同意,把單位支持的3000元錢交給村干部,道路得以疏通。
召開村“兩委”會議時,村委班子提出想在進村路口修建一個休閑場所,不僅方便召開群眾大會,也能成為群眾休閑納涼、娛樂的場所。王健立即回到幫扶單位州供銷社尋求幫助,并得到6萬元的資金支持,滿足了村“兩委”人員和群眾的心愿。
到村里兩年了,村里的每家每戶、村里的每條小路都留有王健的足跡。她是帶著實現群眾脫貧致富的使命來的。“只要村民想做的事,我一定會盡心盡力去做好,把群眾每件小事當大事辦,改變村里的面貌,摘掉貧困的帽子,讓村子與全國全省同步奔小康。”
情系弱勢群體,濃濃關愛暖人心
在村里,王健經常到五保戶、留守兒童、空巢老人家中坐坐,噓寒問暖,了解他們的生活情況。她把掌握的情況報告給了幫扶單位并得到支持,自己也經常為他們購置一些生活物資。在她的日記本里密密麻麻記錄著走訪弱勢群體時的心情:
“2016年春節前夕,我在看望五保戶韋老拉時,發現家中被子單薄,大米也快沒了,在向村支書王金明了解到村里還有部分貧困戶缺少被子和糧食,而2000元就能解決問題時,我拿出2000元錢讓支書到鎮上購買了被子和糧食,不能讓老人們凍著、餓著。”
“看到他們,我情不自禁流下了眼淚,感覺自己的力量太薄弱了,只能解燃眉之急,而沒有從根本上去改變他們的生活窘狀。真心希望社會多給予這些弱勢群體一些關愛。”
困難學生和留守兒童,也是王健關注的重要對象。針對歸奶村教育落后現狀,她經常組織村支兩委人員商討對策,精準謀劃、精準施策、精準發力,著力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她和村“兩委”人員一起抓保學控輟工作,確保小學初中入學率達到100%,并召開群眾大會進行宣傳,引導家長重視孩子的教育問題,營造讀完初中讀高中、讀完高中讀大學的學習氛圍,讓教育扶貧成為歸奶村一項重要的脫貧途徑。
一次,在歸奶小學與學生們交流時,王健得知學校體育設施很少,滿足不了學生需要。在直屬企業――州新農城鄉消費合作社的幫助下,她于2016年“六一”兒童節為歸奶小學購置了體育器材。在2015年秋季開學之初,當得知個別學生因沒錢而想輟學時,王健籌集到3000元資金,及時送到這些學生手中,使這些貧困生得以繼續上學。
抓住產業發展“牛鼻子”,
為群眾打開脫貧致富大門
產業發展是解決貧困戶生存和發展的有效途徑,是貧困戶脫貧致富的基礎。在王健的引導下,歸奶村成立了種植朝天椒、養殖牛和羊的專業合作社共計5個,有社員90戶,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20戶。
這些專業合作社的成立無不傾注了王健的心血和汗水。特別是從江縣永益小香椒種植專業合作社。該合作社剛成立時,無技術、無資金,眼看種植季節已到,可辣椒苗和化肥還沒著落,社員們一籌莫展,有些社員想就此散伙。此時,王健從州供銷社帶來了5萬元的幫扶資金,解決社員的棘手問題,穩住了社員們的心。她還表示:州供銷社會在技術、銷售等方面繼續扶持。這下,社員們可以無負擔、無顧慮、無風險放心種植了,保障了村民收入穩定。
在網絡迅猛發展的今天,歸奶村沒有一家電商。在王健的協調下,州供銷社出資2萬元,把歸奶村李遠龍家的門店進行了重新裝修,并為他家購置了電腦、復印機、打印機、貨架等物品,歸奶村第一家電商誕生了。除賣貨物外,村民可把自己地里生產的農產品通過網上出售,群眾的增收渠道拓寬了。該電商點還可以替村民們在網上購買自己想要的東西,與自來水、電信等公司合作代收費用等,為村民帶來了便捷的生活方式。
“有這樣的引路人,專業合作社一定會做強、做大,貧困戶脫貧也指日可待。”村支書韋忠軍信心滿滿地說。
(作者單位:貴州省黔東南州供銷社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