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湖北省易地搬遷工作電視電話會議宣布:在全省2016年度有易地搬遷工作任務的52個縣市區考核中,蘄春縣以總分104分的優異成績雄居全省第一名。
成績來之不易,過程曲折艱辛。2016年,在遭受歷史罕見的洪澇災害面前,蘄春縣委、縣政府奮力推進易地搬遷工作,在全縣啟動建設56個集中安置點,共安置易地搬遷對象1691戶3405人,超額完成2016年度省下達的任務。
決策,誓言首戰必勝
易地扶貧搬遷,重在解決一方水土不能養富一方人。因其標準高、政策性強,扶貧產業配套難,讓不少地方頭疼犯難,因而在扶貧攻堅“五個一批”中難度最大。
“我們蘄春多山區、庫區、湖區,易地扶貧搬遷任務尤為艱巨。”通過對蘄春縣情的深入分析,在縣委常委會上,縣委書記趙少蓮擲地有聲:“越是難度大,我們越要迎難而上。我們務必把易地搬遷扶貧當作決戰扶貧攻堅的首仗來打,務求首戰必勝!”他強調,“打贏易地搬遷這場硬仗,是縣委、縣政府對全縣人民的莊嚴承諾!”
首戰必勝,軍令如山。2016年春節后上班的第一天,蘄春縣委、縣政府召開全縣三級干部動員大會,吹響新年決戰扶貧攻堅、打贏易地搬遷首仗的戰斗號召。緊接著,成立了易地搬遷工作指揮部。縣政府與全縣15個鄉鎮辦和相關單位責任人簽訂責任書。
軍令既出,全縣行動。該縣縣直各部門、全縣15個鄉鎮與全縣579個村黨支部書記、300余支駐村工作隊和190名駐村第一書記,分別簽訂扶貧攻堅和易地搬遷扶貧責任狀,全縣共簽精準扶貧和易地搬遷工作責任狀1100份。
宣傳氛圍濃,決戰士氣高。在全縣15個鄉鎮辦和579個村部宣傳欄中,各級將精準扶貧、易地搬遷的目標和責任狀上墻公布。“精準扶貧,不落一人”“易地搬遷,首戰必勝”等宣傳標語遍及全縣鄉村,村村智能廣播連續滾動播報各級動員大會講話和各級軍令狀,極大地鼓舞了全縣干部群眾的激情和斗志。
真情,化解道道難題
萬事開頭難,該縣首先遇到的問題是許多群眾不愿搬。易地搬遷情況復雜,搬遷后人均居住面積僅25平方米,是否搬得出穩得住能脫貧?群眾疑慮較多。
執行力檢驗戰斗力,通過多次進村調研,入戶調查,縣長詹才紅在會上語重心長地說:“同志們,易地搬遷挖窮根,是一件利民的大好事,但我們一定耐心細致地做好群眾工作,讓群眾理解這件好事,接受和主動參與這件好事。”他要求,“各級干部要走遍千家萬戶,踏遍千山萬水,說盡千言萬語,歷盡千辛萬苦,把好事做到群眾的心坎上。”
縣里引領示范,各級競進作為。青石鎮花橋村76歲的梅書松與13歲的孫子相依為命,擔心搬遷后生活無著落不愿搬。青石鎮黨委書記王國喜帶鎮村干部多次上門做工作,給他講集中安置點交通便利方便生產、生活和兒孫上學,并帶他到安置點參觀,老人的心結終于解開,欣然接受搬遷,他說:“我不為自己著想,也要為孫子將來著想,讓孫兒有一個好的學習和成長的環境。”
2016年,該縣先后召開群眾代表大會2200多次,入戶宣傳20萬人次,幫搬遷戶算“政策賬”“經濟賬”“健康賬”“兒女賬”,終于打開了廣大貧困戶的疑慮心結。
一波才平一波又起。不愿搬的問題解決了,上報易地搬遷的卻陡然多起來,致使新問題又出現了。蘄州鎮金雞村上報初選的易地搬遷對象有19戶。“哪來那么多”,村民議論紛紛。經審核,最終確定只有1戶符合搬遷條件,經村民代表舉手表決和公示后,村民再無爭議。
誰搬誰不搬,先要精準識別。“把知情權、評議權、監督權交給群眾,讓群眾幫助擠水分,往往事半功倍。”蘄州鎮黨委、政府以金雞村為突破口,經過大量的實踐,率先摸索出“戶申請、組評議、村公示、鎮審核、縣審定”五步精準識別法,并總結出精準識別“4個3”的具體工作要求:“三必到”即國家干部、村支部書記、駐村工作隊必須到戶調查;“三必見”即見房、見人、見地;“三必簽”即國家干部、村支部書記、駐村工作隊員必須在調查表上簽字;“三公開”即政策公開、評議公開、對象公開。這一經驗作法,迅速在全縣推廣。
通過精準識別,該縣易地搬遷貧困戶由初選的5428戶減少到4515戶。該縣對易地搬遷戶戶建檔案。翻閱檔案,易地搬遷戶家庭人數、健康狀況、家庭收入、搬遷前后房屋照片一應俱全,有圖有真相,一看全明白。
酣戰,追趕日月星辰
蘄春縣圍繞搬得出、穩得住、能脫貧目標,科學制訂了2016年實施計劃、安置點規劃和搬遷戶脫貧計劃。確定2016年全縣56個易地搬遷扶貧集中安置點全面開工建設。
掛圖作戰,月月督辦。縣委副書記陳風組織制訂了《蘄春縣易地搬遷工作方案》,制定了易地搬遷工作流程圖,嚴格實行“一個項目,一名縣級領導,一套工作班子,一個實施主體,一抓到底”的“五個一”工作機制。他不停頓地奔走全縣易地搬遷各集中安置點,掌握進度,解決難題,督察工作。
天有不測風云,去年6月19日以來,蘄春先后6次遭受大暴雨襲擊,造成大量農田被淹,房屋倒塌,道路毀損。這場天災,也影響到易地搬遷集中安置點的工程進度。
“倒房戶多了,搬遷戶增加了,工期卻縮短了。”張塝鎮是全縣重災區,該鎮黨委書記丁珍桃心急如焚,為了按時完成易地搬遷任務,讓易地搬遷戶趕在春節前搬進新居,他坐鎮施工工地、日夜督辦施工。針對施工民工擔心欠薪,丁書記迅速與施工單位負責人商定,采取工資日結算兌現的辦法,保證工地上足人員、上足勞力、上足機械,鉚足勁兒搶進度。
擼起袖子加油干,爭分奪秒趕工期。在劉河鎮黃坪村、分路村、橋上村、方鋪村等易地搬遷集中安置點建設工地上,機器轟鳴,人聲沸騰,鎮黨委書記丁納新奔波在各工地之間,不斷鼓勵大家加緊施工。2016年底,劉河鎮易地搬遷各集中安置點及廣場、幼兒園、超市、衛生室、便民服務中心等設施全部完工,易地搬遷戶遷入新居喜迎新年。
“安得廣夏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唐代詩人杜甫的夢想,如今在蘄春變成現實。2016年,該縣全面啟動56個易地搬遷集中安置點建設,共安置易地搬遷對象1691戶4305人,經省易地搬遷考核組驗收,房屋建筑和配套設施已全部完工并達到搬遷入住條件,超額完成了2016年度省下達的任務。
經驗,集成“一二三四”
蘄春領跑全省易地搬遷工作,先后受到了國家農發行、省扶貧攻堅指揮部、省扶貧辦、省易地搬遷辦公室等部門的高度重視,先后多次到蘄春考察調研。2016年5月9日,全省易地搬遷第一次現場會在蘄春召開,推廣蘄春的經驗作法。隨后,全省先后有宜昌夷陵、來風、興山、英山等30多個縣、市、區來蘄春考察學習,找答案,取真經。
2016年5月30日至6月1日,省委督查室、省政府政務督查室、省扶貧辦組成聯合督查調研組,對蘄春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推進情況進行了督查調研,下發了鄂辦通報〔2016〕第54期《關鍵是搬得出穩得住能脫貧——關于蘄春縣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的調研報告》,高度評價蘄春積極探索實踐易地扶貧搬遷的做法切合實際、富有成效。
從蘄春思維升華到蘄春作為,再集成“蘄春經驗”, 談及經驗“一二三四”,蘄春縣扶貧辦主任謝先春如數家珍。
科學規劃“一張圖”,讓貧困戶搬得出。“要建設先規劃,無規劃不建設”,蘄春縣委、縣政府聘請高校規劃團隊編制了《蘄春縣易地扶貧搬遷建設規劃》,“十三五”期間共建易地搬遷集中建設安置點120個,并分步實施,其中2016年建設53個,2017年建設45個、2018年建設22個。同時,宣傳工作做到位。針對貧困戶怕舉債、怕房子小、怕發展無門路、怕生老病死無人管,該縣開展培訓學政策、算賬增信心,通過算政策賬、經濟賬、健康賬、兒女賬,消除貧困戶思想疑慮,讓貧困戶搬得出。
實行安置“兩模式”,讓貧困戶“住得安”。一是因地制宜,集中安置。該縣采取依托中心村、小城鎮或工業園區、鄉村旅游區、建設移民新村、“五保”集中供養等方式進行集中安置,按照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標準、統一戶型、統一配套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方式建設。二是靈活應變,分散安置。采取梯度插花和投親靠友等方式,引導貧困戶到城鎮、中心村或交通便利的地方分散安置,安置的貧困戶同等享受集中安置的優惠政策。依托優惠政策和靈活方法,該縣獅子鎮孫垸村成功分散安置深山農戶34戶。
破解制約“三瓶頸”,拓寬增收“四渠道”。用地難找、資金難籌、產業難配套是制約易地搬遷脫貧的“三瓶頸”。該縣采取整治空心村、城鄉建設用地增減平衡、廢棄工礦地利用、低丘緩坡改造等方式破解用地難題。全縣先后共爭取易地安置建設土地500多畝。赤東鎮童畈村縣工作隊進村后,從外地請回4名經濟頭腦靈活的年輕人組成“村兩委”班子,僅一年時間,整村搬遷建起100余戶新農村集中安置點,騰地還田1173畝,發展梔子基地280畝,全村農民人平均年純收入凈增560多元。
針對資金難籌,蘄春采取企業贊助一點、部門幫扶一點、群眾自籌一點、政策扶持一點、社會投入一點、銀行貸款一點等方式破解資金難題,先后爭取招商局集團易地搬遷援建資金1300多萬元。按照“各出一盤菜、共辦一桌席”的方式,整合扶貧、交通、民政、住建、移民等十幾個縣直部門的項目資金8000多萬元,其中縣直部門扶持大屋新村資金達519萬元。成立了湖北蘄水春風投資有限公司,爭取易地扶貧搬遷農發行貸款8億元,縣財政安排易地搬遷專項資金4億元。
針對扶貧產業難配套,蘄春圍繞拓寬發展特色種養、實施“互聯網+脫貧”、增加農民就業機會、引導土地流轉“四個增收渠道”,因勢利民,因人施策,引導貧困戶脫貧。以“藥旅聯動”為基礎,該縣采取“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村集體+貧困戶”的方式,發展中藥材、油茶、水產等特色農業,帶動了全縣3500戶搬遷農戶增收致富。去年,青石大屋村依托李時珍醫藥集團,發展蘄艾訂單產業,搬遷農戶種艾實現戶平均增收3000元。該村還依托蘄春電子商務孵化園和阿里巴巴“菜鳥”物流,引導貧困戶創業。據統計,全縣有2000多戶搬遷貧困戶參與“互聯網+脫貧”工程,戶平均增收2000多元;通過創辦種、養、加經濟實體,全縣1300多戶4000名貧困人口成為脫貧致富的先行者;通過開展“百企幫百村”活動,在縣內企業安置3萬貧困人口就業;通過放大就業格局,安排全縣2.6萬貧困人口縣外打工,年創總收入超過10億元。全縣還流轉貧困戶土地4500多畝,林地5.8萬畝,實現戶平均增收1000多元。
(作者單位:湖北省蘄春縣委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