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一盤棋,南疆是棋眼。
黨中央歷來對南疆工作高度重視,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國家層面進行頂層設計,采取特殊措施支持南疆。新疆自治區黨委、政府聚焦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總目標,把脫貧攻堅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和第一民生工程謀劃推進,全區上下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扶貧開發戰略思想,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脫貧攻堅決策部署,全面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各項舉措,扶貧開發工作取得顯著成效和重要進展,貧困程度明顯緩解,貧困群眾的錢包漸漸鼓起來。
瞄準主戰場 新思路促脫貧
南疆四地州是全國確定的14個特困片區之一,也是新疆脫貧攻堅的主戰場。據統計,目前,南疆四地州集中了26個貧困縣、2605個貧困村、218.67萬貧困人口,分別占全疆的74%、86%和84%。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提出了“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新要求。新疆自治區第九次黨代會提出,要堅持扶貧惠民,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落實“六個精準”“五個一批”,確保到2020年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南疆四地州區域性整體脫貧。
扶貧是一道方程式,同一個地區不同家庭、同樣的投入和方法,取得的產出不盡相同。如何破解這道方程式?如何讓“精準扶貧”中的“靶向療法”更加奏效?
除大力實施《南疆四地州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十三五”實施規劃》外,新疆自治區黨委又在深入調研、深思熟慮之下,制定出自治區脫貧攻堅“十大專項行動”實施方案、“五大抓手”工作方案,自治區貧困退出實施辦法、地州市黨委和政府扶貧開發工作績效考核辦法等一系列方案、辦法,并反復征求意見,修改完善。推廣實施“先富幫后富、北疆幫南疆、兵團幫地方”的扶貧新路徑。
圍繞“七到村、七到戶、七到人”的精準扶貧新政策,各對口扶貧單位、行業、部門、團體展開了細之又細的建檔立卡工作。
頂層設計的創新折射出新疆自治區黨委、政府對扶貧開發工作實踐的探索:“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實施精準扶貧,因鄉因族制宜、因村施策、因戶施法、扶到點上、扶到根上。
各地、各部門紛紛出新策、出新招,實施定位精準、一戶一策的扶貧方略。廣大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夢想被喚醒,社會各單位、各部門、各方面、各階層扶貧幫助的激情和熱情被再次點燃,貧困地區處處噴涌著扶真貧、真扶貧的熱潮。
2016年3月,新疆工商聯、扶貧辦組織開展了“千企幫千村”行動。在“十三五”期間,將動員和組織1000家左右民營企業和商會參與到精準脫貧攻堅戰中,積極主動配合各級黨委政府完成1000個左右貧困村的脫貧任務。
2016年新疆將專項扶貧資金的85%以上用于南疆四地州,投入南疆片區財政專項扶貧資金65.29億元。通過精準扶貧,現在,南疆四地州貧困家庭幾乎家家都有“小菜園”“小果園”“小養殖園”,人人都有一門拿得出手的手藝。
今年4月,于田縣庫爾班特色小鎮特色產業街開建。于田縣居民阿巴斯·如則從中看到了新機遇。“等特色產業街建成,我想開個拌面館,增加收入。”阿巴斯說。
庫爾班特色小鎮特色產業街是新疆發展商會“千企幫千村”精準扶貧的內容之一,主要從餐飲業、地毯刺繡業、特色林果業、現代畜牧業、旅游業等五大產業進行精準扶貧。
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是“十三五”時期的重大戰略任務。和田地區引導新疆發展商會和大型企業參與投資,推動金融扶貧與產業扶貧緊密銜接,通過特色小鎮建設帶動區域性脫貧,探索現代產業精準扶貧新模式成效初顯。
喀什市立足喀什經濟開發區,實施就業脫貧和旅游扶貧工程,引導貧困戶進園進城;和田地區利用扶貧資金發展地毯、刺繡、艾德萊斯等手工業;阿克蘇地區采取“以富帶窮、合作經營”模式,突出科學謀劃,精準部署脫貧減貧目標任務。
……
自治區扶貧辦黨組書記、主任馬成介紹,新疆在實施精準扶貧上下真功、深功、硬功,將精準扶貧要求貫穿脫貧攻堅全過程,2013年至2016年,全疆35個貧困縣累計減貧138.55萬人,南疆四地州累計減貧136.88萬人。
拓寬致富路 新產業促脫貧
“要堅持優勢優先、發展特色產業,把有特色、有優勢、容易干、能干成的產業先干起來,引進一些中央和援疆省市的大企業大集團引領帶動提升產業水平,通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培育形成新產業。”新疆自治區黨委對拓寬貧困群眾致富路提出如上要求。
去年,和田縣布扎克鄉庫木巴格村村民艾則孜·阿塔吾拉,在當地政府的引導下在自家庭院種植洋蔥,目前,僅洋蔥一項每年就能增收1萬元,這讓他增加了脫貧致富的信心。現在,南疆四地州很多農民充分利用自家庭院,種蔬菜、果樹,養鴿子、羊,通過發展庭院經濟甩掉了貧困的“帽子”。
巴楚縣瓊庫爾恰克鄉巴格托格拉克村村民熱合曼·尤力瓦斯在自家庭院種植的無花果,第二年就掛果了,熱合曼·尤力瓦斯憑此一項,當年收入近3000元。除了無花果,無花果苗也能賺錢,2016年春天,他靠銷售無花果苗又賺了2000多元。
“我還要繼續擴大無花果種植規模,利用塑料盆、水桶種植,地里也要種上,創造更多收益。”熱合曼說。
岳普湖縣阿其克鄉吾斯塘博依村村民阿不都克里木·肉孜是2016年脫貧戶之一,現在已經成為村里的“脫貧標桿”,這讓他無比自豪。
阿不都克里木家里有5口人,種植了8畝地。2016年以前,家里每年毛收入只有1萬元,住的是土坯房子,加上兩個孩子上學,生活非常拮據。為幫助阿不都克里木脫貧,2016年當地政府和駐村工作隊鼓勵他發展庭院經濟,并幫助他建起了蔬菜大棚,如今,大棚里的蔬菜、葡萄長勢旺盛。
“這些菜是工作隊教我種的,以前,每月去市場買菜要花七八十元,現在我們把買菜的錢省下來了,吃不完的菜還可以拿去賣。現在我家收入翻了將近一番,生活越來越好了,我也要幫助其他村民去增收。”阿不都克里木說。
現在,與阿不都克里木一樣實現脫貧致富的人越來越多。
48歲的如仙古麗·吐孫是巴楚縣色力布亞鎮庫勒貝希社區居民,今年年初,如仙古麗來到家門口的衛星工廠——巴楚縣藝美服裝有限公司干起了裁縫。有了穩定收入,現在如仙古麗脫貧的信心越來越足了。
6月28日,葉城縣21歲的哈力旦·阿布力米提和妻子一起乘專列到達烏魯木齊。他是喀什、和田地區轉移紡織服裝企業就業崗位的2000名城鄉富余勞動力的一員,他們將前往巴州、東疆、北疆就業。
近年來,新疆積極鼓勵和支持像哈力旦·阿布力米提這樣有能力脫貧的貧困戶依靠就業實現脫貧。針對南疆四地州勞動力轉移就業難題,編制《喀什、和田地區城鄉富余勞動力有組織轉移就業三年規劃(2017-2019年)》,通過北疆、東疆33個經濟相對發達縣市聯合用力,計劃三年內解決喀什、和田地區10萬人轉移就業問題。
如今,新疆貧困百姓致富路越走越寬,脫貧步伐越走越快,增收效果越來越明顯。截至2016年年底,南疆四地州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7868元,較2012年增加3066元,年均增長13.1%。
打造產業鏈 新渠道促脫貧
產業扶貧對促進貧困地區經濟發展和貧困群眾增收,促進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6月15日上午,墨玉縣薩依巴格鄉齊格勒克村村民吐爾遜托乎提·艾合買提家核桃園的門一打開,上千只尼雅黑雞就撲騰著翅膀從四面八方飛奔而來。吐爾遜托乎提說:“現在我養了5000只雞,出欄就有一萬五千元收入,上個月我還買了30多只羊和2頭奶牛,到年底,掙個五萬元沒問題!”原本是貧困戶的吐爾遜托乎提在駐村工作隊的幫助下,搞起了林下養殖,現在小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近年來,民豐縣引進黑雞孵化廠和黑雞深加工廠以及飼料專營店,在各鄉鎮成立黑雞養殖合作社,申請通過了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認證,讓黑雞有了“身份證”,現在,一個農民圍著一群黑雞轉,已成為民豐縣的一道風景。尼雅黑雞成了當地農民的“造血機”。
通過實施產業扶貧,變“輸血”為“造血”, 民豐縣還形成了紅棗、核桃、尼雅黑雞、和田羊四大特色農牧產品,安迪河甜瓜、昆侖雪菊、紅柳大蕓、蔬菜大棚等區域特色種植,使農民脫貧致富。
和田地毯有限責任公司的車間里,熱依古麗·吐爾遜正和工友們一起熟練地編織著地毯。3年前的她還是一名身無所長的普通農民,一家三口,一畝多地,年收入僅夠糊口。
2014年,熱依古麗·吐爾遜和姐姐古麗娜依·吐爾遜一起報名參加了和田地毯有限責任公司的免費地毯技能培訓后開始到公司上班。一年多的時間,她已經成為高級技工,每月3000多元的收入,令她非常高興。“現在我家里蓋了新房子,以后日子會越來越好的。”
像熱依古麗·吐爾遜一樣的員工,在和田地毯有限責任公司共有350多人,企業實行計件工資,大家月平均工資在2000元以上。
早在1995 年就榮獲中國農業博覽會“葡萄類國家金獎”的木納格葡萄,產自阿圖什市。
每到秋季,阿圖什市阿扎克鄉的果農西庫爾·提力瓦提就會和家人、鄉親們忙著采摘葡萄。
西庫爾·提力瓦提說:“俄羅斯人特別喜歡阿圖什的葡萄,去年,俄羅斯客商購買了40萬箱葡萄,今年一次訂了30萬箱,收入300萬元。”
去年阿圖什葡萄產量達到8.1萬噸,產值1.8億元。目前,克州木納格葡萄已發展到10萬畝,總產達到15萬噸。“木納格”不僅成為貧困人口增收的新品牌,而且成為貧困人口的新精神寄托。
今年“五一”小長假,許多阿圖什市民都前往距離市區不遠的阿湖鄉、阿扎克鄉游玩,在田園春色中,游人納涼垂釣,談天說地,好不愜意。
眼下,第三產業已成為新疆經濟強力增長點,守著金山銀山的新疆,“旅游+扶貧”的模式自然應運而生。
帕提古麗·艾買提是阿湖鄉一家農家樂的“老板”兼“大廚”。“以前我只是個家庭婦女,家里只有丈夫掙錢,生活比較困難。在政府的幫助下,今年年初,我開了這家農家樂,生意特別好,每月平均凈收入4000多元。自從當了老板,我感到我的人生充滿了希望,生活更有盼頭了。”帕提古麗·艾買提說。
今年,克州結合旅游優勢,出臺各項優惠政策,打造了一批星級農(牧)家樂,并鼓勵農牧民參與民族手工紀念品及特色食品的加工和銷售,開辟了當地農牧民增收致富的新渠道。
政策扶持將農牧民“扶上馬”,如何把他們送得“更遠”則在于規范行業的整體質量。
克州旅游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克州正全力做好星級農家樂復核工作,組織國家鄉村旅游扶貧工程觀測點信息員業務培訓工作,進一步規范克州旅游服務質量,并加快推進136個農家樂建設工作。
放眼全疆,旅游脫貧已是許多貧困地區攻堅克難的一大“利器”,各地政府從政策推動、產業扶持、人員培訓、行業規范等方面均下足了功夫。目前,新疆通過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帶動了10%以上貧困人口脫貧,旅游脫貧人數達到17.6萬人,全區農(牧)家樂近7000家,中國鄉村旅游致富帶頭人283人。
“十三五”期間,新疆還將支持建設一批旅游特色鎮(鄉)、村,培育旅游扶貧示范縣(區)20個,支持全區建檔立卡的600個適宜發展旅游的貧困村發展旅游業,鄉村旅游從業人數達到100萬人,帶動30萬貧困人口實現脫貧。
十八大以來,新疆貧困人口累計減少185萬人,35個貧困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8055元,貧困縣全部實現“兩基”教育目標,落實南疆地區15年免費教育,新疆正以“茍日新,日日新”的面貌吸引著世人的矚目。
(作者系新疆經濟報宏觀經濟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