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市鄖陽區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國家級貧困縣、限制開發功能區,貧困量大、面廣、程度深,至2015年底,全區仍有貧困人口48788戶160827人,屬全省同類縣市區之最。為發揮生態優勢、破解發展難題,將“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近年來,鄖陽區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強化環境保護,突出轉型升級,把發展綠色產業作為推動精準脫貧的重要引擎,以年度減貧4萬人為目標,扎實推進精準扶貧、綠色脫貧。
統籌統一謀劃,厚植綠色脫貧理念
理念是行動的先導。鄖陽區始終注重總結經驗、深入分析問題、梳理發展理念,以發展理念轉變引領發展方式轉變,以發展方式轉變推動發展質量和效益提升。
目標向綠。牢記“一江清水送京津”政治使命,深入貫徹落實“五大發展理念”“三維綱要”等重大方略,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綠色發展、精準脫貧”理念,確定了“打造漢江綠谷、建設‘五和鄖陽”的發展主題,以環鄖陽湖中心城區和漢江生態經濟帶、國省道沿線城鎮經濟帶為內容的“一區兩帶”開發的戰略抓手,建設美麗鄖陽、實力鄖陽、活力鄖陽、魅力鄖陽的奮斗目標,設立梅鋪、譚山“綠色發展·精準脫貧”和葉大、胡家營“三色工程·精準脫貧”先行試驗區,將綠色理念融入生態建設、環境保護、產業發展、項目布局、社會事業等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過程、各方面,堅定不移地追求綠色繁榮、實現綠色崛起、共享綠色福利、放大綠色紅利。
規劃引綠。在編制各類規劃時,堅持生態保護先行,突出綠色剛性約束。比如在編制“一江兩湖四區六鎮”城市戰略發展規劃時,用70%“綠”的概念構筑“百平方公里生態水域、百平方公里生態屏障、百平方公里城區面積”城市框架。在十堰生態濱江新區核心區規劃中,生態用地面積占一半以上,綠地率達31%。高標準編制了《漢江生態經濟帶建設總體規劃》《綠美鄖陽三年行動規劃》等。
機制護綠。成立由區長掛帥的環保委員會,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區人大、政協定期開展生態環境保護視察。出臺《鄖陽區環境保護“一票否決”制度實施辦法》,明確對各鄉鎮、區直相關部門、企事業單位和社會、村委會進行嚴格懲處的15條情形。建立以獎代補制度,每年拿出200萬元用于生態文明示范鎮村考核表彰并建立環境保護專項資金穩定增長機制,加大環保事業投入。
三產三化融合,創新綠色脫貧路徑
立足水源區、青龍山等名山名水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生態旅游、全域旅游,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以綠色產業助推綠色脫貧,著力打造十堰市區旅游主陣地、城郊旅游首選地、紅色生態旅游目的地。
推進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揮農村原生態、原產地、原種、原民俗等特色優勢,圍繞視覺、味覺、感覺和吃住行游購娛六要素,大力發展城郊休閑游憩、生態觀光、有機采摘、農耕體驗、苗木花卉、農家樂等鄉村游產業,舉辦櫻桃草莓節、菊花節、龍舟節等品牌節慶活動,推進農業農村與旅游休閑產業融合,打造了櫻桃溝、王家學、臥龍崗、胭脂谷等一批鄉村旅游扶貧示范點。
茶店鎮櫻桃溝村依托位于十堰和鄖陽郊區區位優勢,堅持“把農村建設得更像農村”的理念,按照“村委會+旅游公司+貧困戶”的模式,與北京綠十字公司合作,實施民居仿古改造、環境綜合整治、櫻桃小鎮建設,發展小水果基地1000畝、星級農家樂16家,年接待游客50萬余人次、農民年人均純收入9100元,一舉打造成鄂西圈“綠色幸福村”、全國生態文化村和全國最美村鎮,其青山綠水、留住鄉愁、特色發展“三位一體”的做法在全省推廣。
鮑峽鎮胭脂谷依托好山好水好生態,胭脂米、野生天麻等原種、原產、原生態品種,大力發展鄉村游、體驗游、探險游,引導貧困戶發展特色種植、農家樂等,年吸引十堰及周邊游客15萬人,帶動貧困人口年均增收3500元,搬遷安置貧困戶100多戶。原來“待在深山無人識”幾乎絕種的御田胭脂米,經過宣傳包裝,身價漲至300元一斤還供不應求。
實施經濟生態產業“三化”融合。堅持以市場化為導向,大力推進農業市場化、規模化、集約化經營,支持鄉鎮建一平方公里以上生態產業園、村流轉土地200畝以上、戶發展100頭(只)以上畜禽、人均1畝以上經濟林,每村引進一個市場主體、成立一個合作社、培育一批能人大戶,積極探索“公司+基地+貧困戶”“合作社+企業+貧困戶”等模式,建立利益聯結機制,讓貧困群眾依附在產業鏈上、生活在組織中,實現就地務工領薪金、土地流轉收租金、合作經營分股金、出售農特產品收現金,確保貧困戶持續穩定增收。
斥資20億元興建秦巴片區產業扶貧園,首期建設20萬平方米廠房,實施重資產招商,引進華林杭蕭、萬潤新能源、長江醫藥、華夏微電影等一大批優質項目,吸納貧困戶就業1000余人。
開展“百名干部助百企重組上市促百村脫貧”活動,通過重組盤活統香、赫斯等12家困難企業,支持華陽集團、佳恒公司等55家企業集體掛牌上市,“鄖陽區綠色發展助脫貧產業板塊”在武漢股權交易托管中心正式啟動,吸納帶動5000余貧困戶就業脫貧。安陽鎮青龍村引進十堰綠色漢江公司,投資12億元發展苗木花卉和觀光旅游產業,目前已流轉土地、山林近萬畝,成功舉辦兩屆規模達3000畝的花博會,觀光人數突破50萬人次,300余貧困戶通過流轉土地、就地打工、經營農家樂等渠道年人均增收2.2萬元,近100戶貧困戶住上新房。
(作者系中共湖北省十堰市鄖陽區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