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瀅
[摘 要] 伴隨改革開放的深入,我國國力得以增強,各項經濟指標持續攀升。在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發展和實踐進程中,大量的新理念、新成果及新思想不斷涌現。傳統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理論已落后于時代的發展,因此,必須要對其進行創新,從而適應時代并得到發展。
[關鍵詞]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創新;發展
[中圖分類號] F0-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8129(2017)04-0028-03
本文通過對習近平總書記新經濟思想內涵的深刻理解,以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為指導,提出我國經濟發展的新理論,指明新經濟發展和實踐方向,有力推動了當代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在我國的有序發展。
一、“新常態”創新思路
自21世紀后,我國開始進入中等收入時期,其中的首個十年期為下中等收入階段,是經濟高速增長期。隨后的十年期為上中等收入階段,雖然有金融危機等因素的影響,但新的發展特點與趨勢卻與以往相比有較大差異。當前及今后較長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就是認識、適應、引領新常態。這正與政治經濟學辯證法的“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相契合。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12月14日至16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指出不能僅僅把經濟新常態當成是簡單的重復,數量上的增減,當作一種形而上學的發展理論。如果仍然保持傳統粗放型發展模式,不愿意面對新問題、新情況和新變化,還像以往那樣上項目、鋪攤子,跟不上形勢的新發展,那么就算在短時期內將速度提高,也無法長期保持。我國逐步形成了年度經濟社會發展目標體系,諸如城鎮新增就業人數及登記失業率,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等。年度經濟社會發展目標體系既是互相促進,也是互相協調的體系,該體系與我國五年規劃核心目標相一致,因此成為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風向標。
二、基本經濟制度創新思想
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其體制基礎主要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隨著我國幾十年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如今已形成獨具特色的社會主義混合所有制經濟,主要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其他不同所有制的經濟成分共同存在的形式存在,公有制與非公有制經濟相互合作和競爭。兩者形成和諧有序的發展態勢,形成既統一又有差別的發展格局。國有企業,作為公有制的經濟載體,在整體上,已密切融合了市場經濟,并顯著提升了運行效率和質量,不過,存在的問題與矛盾也非常突出。針對國有企業的發展方向,爭議自始至終一直都存在,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再次提出要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切實有效地發揮出國有企業的主導性,顯著增強國有經濟的影響力,并且進一步明確要向著混合制所有制經濟方向發展。縱觀改革開放近40年的經驗及成果,不難發現與“一條腿走路”的發展方式相比,采用“兩條腿走路”的發展方式將會更加平穩,效率更高、更加長遠。通過“兩條腿走路”,既可以將國有企業做得更大更強,也能夠使公有制經濟得到大力發展,還可以為非公有制經濟提供有力的支持,把民營企業做得更細更精,促進兩種類型的企業共同成長。這種發展模式與傳統計劃經濟體制的“一條腿”有所不同,也與發達國家自由市場經濟中私有經濟的“一條腿”存在根本區別。
三、“共同富裕”——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創新思想
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共同富裕的目的,這是習近平總書記經濟創新思想的核心內容,也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創新思想的集中體現。共同富裕的經濟創新思想,尤其突出了小康社會在全面建成過程中,補短板的重要作用。即在“四化同步”中,將農業現代化的短板盡力補上,通過信息化和工業化,實現促農和補農的目標,使農業更加強大,在城鄉一體化建設中,盡力將農村社會發展的短板補上,積極推動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促進農村公共服務設施的建設發展,使農村生活及生產條件得到明顯改善,使農村管理水平得以提升,科學合理的進行鄉村規劃,采取綜合措施,切實治理農村綜合環境,把農村環境改造成一個美麗的環境;要積極補上農民收入增長的短板,要努力實現城鄉居民人均收入超出2010年一番的目標,盡最大努力提升農民人均收入增長速度,與城鎮居民收入與經濟增長速度相比較而言,要始終保持更高的增長態勢,切實提升社會整體保障水平,提升農村的醫療水平,使農民的利益得到有效的保障;要加速新型城鎮化建設進程,將龐大的農民工身份轉換短板補上,要對各地區的人口管理創新機制積極鼓勵,加快戶籍改革的步伐,使城鎮常住人口全面覆蓋各項保障和服務,如推動社會保障,促進城鎮基礎性公共服務等等,讓農民工真正在城鎮落上戶口。補短板的重點還要針對農村人口中最貧困的農民,針對一些特殊地區,如少數民族區域,革命老區等,要進行精準扶貧,扶貧要有針對性,要針對具體貧困狀況,采取對應扶貧措施。使經濟最弱勢的群眾也能夠享受到小康生活,通過小康社會的全面創建,使民生得到明顯改善,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
四、“五大發展理念”——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創新思想
“五大發展理念”是我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創新思想,從國家角度實現對人民的人力資本投資,其實質是將人民的“總能力集”進一步擴大,從而實現全民及全社會的進步和發展。進而實現微觀與宏觀規劃的完整統一,實現國家發展規劃與人民發展愿望的完整統一。集中體現了整體發展的著力點、方向及思路。 我國的改革開放與發展實踐,是全世界規模最大的,在此過程中形成的“五大發展”理念是對我國五年規劃創新及精髓的總結。“五大發展”理念將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視為創新,積極倡導創新與發展,該理念將增長質量放在比經濟體量更高的位置上,完全超越了傳統“三駕馬車”經濟增長動力理論;“五大發展”理念積極引領綠色發展,促進整體經濟社會實現綠色革命,這個發展觀也與傳統可持續發展理念完全不同;該理念還積極倡導開放式的發展,要創建一個新型的大國外交時代,達到共贏的目的,這也擺脫了傳統我國和世界互動角色的定位理念;“五大發展”理念希望實現協調和共享發展,這個理念也完全脫離了傳統包容性增長理念。該理念是創新型發展理念,是由我國原創的發展理念,在我國五年發展規劃設計中,是一項極其重大的突破,“五大發展”理念使科學發展觀得到極大豐富,指出完成小康社會創建的基本渠道,深入具體的體現出科學發展的內涵。實踐證明該理論更有可操作性、針對性和指導性。
四、結束語
習近平總書記經濟新思想是當代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的重大創新,既來源于我國發展的實踐,又引導著我國經濟發展實踐,伴隨經濟新思路的深入貫徹,使我國發展進程中的問題得以解決,也為二十一世紀以來,全世界范圍內國家發展途徑提供了必要的參考和借鑒,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對整個世界產生極其深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1]胡鞍鋼,楊竺松.習近平經濟思想當代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的重大創新[J].人民論壇.2016,(01).
[2]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學習出版社,2014.
[責任編輯:譚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