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舟共濟揚帆起,乘風破浪萬里航。在舉世矚目的脫貧攻堅浪潮中,東西部扶貧協作是最具中國特色的那朵浪花。因為牽了手,便有了跨越千里的真心奉獻,規模之大讓人驚嘆;因為結了對,便有了上下聯動的傾力協作,內容之廣讓人贊嘆;因為連了心,便有了共奔小康的生動發展,成果之著讓人振奮。
打造東西協作的“樣板”
2016年7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寧夏銀川主持召開東西部扶貧協作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成為我國扶貧開發史上的重要里程碑。2017年7月20日,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東西部扶貧協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座談會在銀川召開。閩寧協作,成為與會代表討論的熱點。實施這一舉措,已是第21個年頭。
上世紀90年代,福建與寧夏兩省區的發展差距,正是當時我國區域發展不平衡、東西部發展差距進一步拉大的真實寫照。彼時的寧夏,戈壁荒灘無人氣,西海固更有“苦瘠甲天下”之稱,尚有4.4萬多祖祖輩輩生活在貧困山區的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到500元。1996年11月,寧夏、福建首次對口扶貧協作聯席會議在福州市召開,閩寧兩省區正式“結親”,建立對口扶貧協作關系。怎么讓塞上的花兒盛開?怎么讓牽手的“親人”笑顏綻放?
1997年,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福建對口幫扶寧夏領導小組組長的習近平到寧夏調研,提議在300多公里外的永寧縣建立生態移民點。從那時起,在這片土地上,從無到有,一個現代化的生態移民示范鎮——閩寧鎮逐步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之中,并以驚人的速度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
閩寧人是共同的見證者。一年一度的對口扶貧協作聯席會議風雨無阻,一批又一批援寧干部執著不悔,數以萬計的閩商扎根在寧……不僅有政府間的對口幫扶,包括各類社會團體、民間組織、愛心人士在內的社會各界多形式、寬領域的廣泛參與,為東西扶貧協作的深入推進創造了有利條件。
走進閩寧鎮,巨型展板上采茶姑娘們笑臉洋溢的宣傳畫格外吸引人。福建遍地是茶園,這里可是寧夏,難道閩商把茶園移到了這里?這個猜測得到了原隆村村支書王升的肯定,“扶貧離不開產業。東西扶貧協作以來,扶貧干部的思路日趨多元化,企業參與的做法日趨立體化。”
為了提高當地群眾的造血能力,福建還向寧夏連續派遣支教老師和各類技術人員,促進了貧困地區教育事業的發展。同時,以就業技能培訓作為切入點,幫助貧困群眾提高綜合素質,為激發貧困人口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奠定了基礎。
“閩寧協作20余年,將‘輸血式扶貧變為‘造血式扶貧,激勵和鞭策貧困群眾發展產業,激發出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這是閩寧模式的根本要求。”寧夏自治區扶貧辦負責人介紹。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產業合作、勞務協作、人才支援、資金支持都要瞄準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脫貧精準發力。20余年來,閩寧雙方深化協作,堅持把扶貧開發作為重心,把產業扶貧作為關鍵。在閩寧協作的帶動下,寧夏貧困人口從2011年的101.5萬減少到2016年的41.8萬,樹立了東西扶貧協作的典范。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再次來到閩寧鎮考察,為閩寧協作模式的進一步發展指引了方向——2017年上半年,閩寧兩省區集中達成經貿合作項目32個,計劃投資139.7億元,兩省區醫療、教育、旅游等10個方面的合作協議也已經起草完畢,在操作層面上,閩寧協作細化到了村與村的對接;而寧夏將在今年建立100個閩寧協作示范村。
從最早的地方經驗推廣,到作為一項決策向全國部署,“閩寧協作”用實際行動證明了東西部扶貧協作的生命力和創造力,講述著最生動的“中國故事”。
立足經濟市場化
從1996年開始,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部署,上海對口幫扶云南。20余年來,上海累計投入援助資金38.1億元,實施各類幫扶項目近8000項;先后派出1300多名教師赴滇支教,幫助當地培訓教師10萬多人次;上海28家三級甲等醫院與云南28家州市、縣級醫院開展共建,幫助建設重點學科,培養醫療骨干,改善軟硬件設施,同時援建一批標準化衛生院(室),推動縣鄉村三級醫療體系建設。
政府的推動作用為這項工作的開展提供了組織保障,營造了良好環境。扶貧效果好不好,還要市場說了算。只有推動企業“走出去”,走市場化、開發式的協作路子,按照“優勢互補、互惠互利、長期合作、共同發展”的原則,正確把握支援、合作與發展的關系,才能讓東西扶貧協作可持續化。
東西扶貧協作也由剛起步時東部單向幫扶西部,拓展為在對口幫扶框架下東西部雙向互動、共同發展、實現共贏。立足各自實際情況,協作雙方因地制宜、因人施策,努力探索先富幫后富、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的新途徑、新方式。在東西部扶貧協作20余年的實踐中,這樣激動人心的案例不勝枚舉。
作為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貴州省普安縣有著豐富的草山資源、得天獨厚的氣候優勢和便利的區位優勢。而今,普安的資源優勢順利轉化為經濟優勢,長毛兔產業成為普安縣乃至黔西南州一張亮麗的名片。這便是來自對口幫扶地區——浙江省寧波市鎮海區的高效農業項目。
2007年以來,長毛兔產業脫貧致富效果明顯,“一只兔,油鹽醋;十只兔,新衣褲;百只兔,娶媳婦;千只兔,進城住”。到2018年,普安縣將發展長毛兔養殖戶3600戶,其中60%為精準脫貧戶,預計將有2160戶、近1萬貧困人口在養殖中直接受益。而鎮海區則充分發揮市場優勢和技術優勢,有效解決了供應難題。
目前,東部有267個發達縣(市、區)與西部678個貧困縣中的434個結成對子。實現了對30個民族自治州結對幫扶全覆蓋,加強了云南、四川、甘肅、青海等重點貧困市州的幫扶力量,調整了遼寧、上海、天津的幫扶任務,落實了京津冀協同發展中“扶持貧困地區發展”的任務。
山東連續6年組織省領導任團長的代表團赴重慶參加“渝洽會”,海爾集團、魯能集團等一大批大型企業在重慶落戶;北京組織旅游集團與內蒙古自治區赤峰、烏蘭察布合作,開通“克什克騰旗”號草原專列;2016年以來,廣東已選派93名掛職干部進駐當地扶貧一線,投入超過15億元資金用于易地搬遷、產業扶貧等,數千名貧困學生進入廣東到技校學習,數萬名貧困家庭勞動力到廣東工廠就業;西部偏遠的山區里,走進了“上海醫生”“北京老師”,迎來了“浙江老板”“江蘇工程師”……
20余年的發展,東西部扶貧協作已形成多層次、寬領域、全方位的格局,涵蓋產業扶貧、易地搬遷、勞務、醫療和旅游等多種形式,涌現出一批批如“閩寧模式”“滬滇模式”“浙川模式”“甬黔模式”“兩廣模式”等成功范例,展現出卓越的“中國智慧”。
20余年的實踐證明,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是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協同發展、共同發展的大戰略,是加強區域合作、優化產業布局、拓展對內對外開放新空間的大布局,是實現先富幫后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目標的大舉措。東西部攜手,必將攻克扶貧最后堡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