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海輝
“做有良心、有社會責任感的陽光企業”“希望社會因我們的存在而變得更美好。”這是碧桂園集團公司自成立以來一貫堅持的核心理念。多年來,碧桂園始終秉承責任擔當,在謀求自身發展壯大的同時,也積極踐行社會承諾,不斷探索創新企業扶貧模式。在積極響應國家東西部扶貧協作號召、助力廣西脫貧攻堅上,更是聚焦“準”和“實”,打造了企業扶貧的廣西樣板。
選“準”產業 鋪就“綠色”致富路
翟小查是廣西田陽縣坡洪鎮央律村的貧困戶,過去靠在家種植玉米為生。而如今,在央律村,曾經不少和翟小查生活一樣的貧困戶,通過碧桂園苗木產業精準扶貧項目直接受益,每年種植苗木便能輕輕松松收入過3萬元。
近期,筆者走進廣西田陽縣央律村苗木產業示范基地,一窺碧桂園的扶貧模式。一進村子,近300畝的苗木場便呈現在眼前。被山嶺環繞著的苗木場里,桂花、紅繼木、金邊連翹等十多種苗木,郁郁蔥蔥,長勢喜人。灌木苗木的另一邊,是由恒茂公司統一經營管理的示范基地,六七十個村民正頂著烈日,在技術員韋師傅的指導下忙碌著栽種地被植物毛杜鵑。汗水從他們的臉頰淌下,但從那臉上洋溢的笑容里,流露出他們對未來生活的無限憧憬:碧桂園為央律村選準了產業,也是為他們鋪就了一條“綠色”致富路。
“以紅繼木為例,該品種苗木一畝地大概可以種植700-800棵,3到5個月就能達到出售標準,農戶們每畝凈利潤可以達到1.5萬元,情況好的話,純利潤可以達到3萬元。”碧桂園扶貧干部毛雁給筆者算了一筆經濟賬。采訪中,一位正在干活的盧姓村民還告訴筆者,夫妻二人忙完自家的苗圃,還有空到公司打零工,一天就有200多元的收入,手頭有閑錢了,日子也比過去好多了。
廣西壯族自治區是廣東省對口幫扶省。經廣東省扶貧辦協調,2016年3月,碧桂園集團率先肩負起兩廣協作企業扶貧重任。走進廣西最為偏遠貧困的田陽縣,碧桂園的扶貧干部認識到,精準扶貧要因地制宜,產業優先。經過前期的走訪調研,他們發現,田陽橋馬片區光熱充足,水利設施也完善,很適合發展苗木產業,而在苗木產業扶貧方面,碧桂園擁有較為豐富的經驗,且碧桂園當地的項目對苗木需求量比較大。借鑒廣東清遠樹山村的成功經驗,碧桂園決定繼續發揮行業優勢,將“綠色產業扶貧”模式引入田陽縣央律村,打造苗木產業精準扶貧示范基地。
對這個預期5年總投資5000萬元的重大項目,碧桂園集團社會責任部的同志不敢懈怠,整個項目從醞釀謀劃到具體運作,都傾注了他們大量的心血。該項目以橋馬片區央律村為地域核心,引導、扶持片區的建檔立卡貧困戶,采取“市場主導、建檔立卡戶參與、企業幫扶、政府支持”的運作方式,通過“企業+合作社+建檔立卡戶”的模式,拓寬建檔立卡貧困戶增收渠道。基于這樣的構想,他們在央律村集約300畝耕地種植苗木,其中合作社直接經營30畝苗圃示范基地,動員央律村20戶有勞動能力的建檔立卡貧困戶直接參與苗木種植,每戶2畝,共40畝,其余230畝由橋馬片區組織19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委托恒茂公司統一經營管理。為村民墊本錢、免利息、擔風險,一定程度上激發了貧困戶種植積極性,到目前為止,300畝的苗木種植已全部完成。
碧桂園集團社會責任部副總監、國強基金會秘書長劉剛告訴筆者,隨著苗木產業精準扶貧項目逐步成熟,苗木的種植也將發展到整個橋馬片區家家戶戶的庭前院后,苗木的銷售也不再依靠碧桂園集團,而是沿著市場化的道路,將打造成以央律村為中心、整個橋馬片區為種植基地的大型苗木花卉基地。最終,扶貧項目將轉變為經濟產業,在田陽縣種植萬畝苗木,實現年產值過億元,成為碧桂園集團廣西區域綠化用苗首選供應基地。同時,還進軍區外市場,發展為自治區規模最大的苗木花卉種植及采購基地。
做“實”技能培訓 共圓輕松就業夢
“我們培養出的月嫂,有的月收入可以達到一萬元,比一般的應屆大學畢業生的起薪還要高。” 在4月21日碧桂園集團參與“東西部扶貧協作——田陽縣技能扶貧”新聞發布會上,集團社會責任部總經理羅勁榮的話讓不少正在參加和準備參加技能培訓的貧困戶,對未來生活有了幾分期許。
“找月嫂,水頭好”,這是在珠三角地區很流行的一句話,水頭指的是廣東省清遠市佛岡縣的水頭鎮。4年來,月嫂給這個鎮帶來的收入超過了1億元,這背后,提供免費職業技能培訓的碧桂園集團,功不可沒。自2012年起,碧桂園在清遠水頭鎮開展職業學歷教育幫扶、職業技能培訓和農業實用技術培訓。至今已投入2500多萬元,共17000多人參加培訓。如今這一成功經驗被復制到了廣西田陽,不久的將來,“田陽育嬰師”“田陽護理員”……將成為田陽的一張張“新名片”。
田陽縣地處廣西西部,右江河谷中部,是鄧小平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創建的右江革命根據地之一,是著名的革命老區。由于歷史地理諸多因素制約,田陽縣南部山區農村勞動力文化程度普遍偏低或無技能,加上就業、創業信息不暢,導致長期以來貧困戶和貧困人口數量居高不下。為了幫助貧困戶就業,實現穩定脫貧,2017年3月,碧桂園集團精心打造的技能提升精準扶貧項目,在該縣坡洪鎮為試點正式啟動。
如何把技能培訓做得更“實”?碧桂園集團在綜合企業用工和人力資源市場需求的前提下,根據不同層次勞動力的實際狀況“送教下鄉”,把課堂搬到村民的家門口。按照“訂單模式”開展包括家政服務員、高級育嬰師(月嫂)、養老護理員、電工、辦公軟件等在內的多項課程,讓學員全程免費參與技能培訓并考取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掌握一技之長后,碧桂園將聯動當地政府及用人單位在田陽縣各個山區鄉鎮舉辦招聘活動,并對簽訂了就業協議的村民進行網絡動態管理及全程援助跟蹤服務,確保就業工作落到實處,讓參加培訓的村民能“學得到、出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掙得多”。
據了解,該項目總投入約2500萬元,按照每年培訓2個鄉鎮農村勞動力、5年培訓10個鄉鎮農村勞動力的步伐推進。在田陽縣橋馬片區先行試點,然后在全縣實施,力爭每年培訓并獲得相關職業資格證書1萬人次以上,每年實現農村勞動力新增專業就業5000人次以上,確保田陽縣有勞動能力、有外出務工需求、有強烈致富愿望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能參加培訓。截至5月底,已在坡洪鎮、五村鎮、縣城開展10期培訓班,共計1242人參加培訓,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476人,有103人已成功就業。
5月20日,田陽縣坡洪鎮政府大院內,擠滿了400多位前來應聘的貧困戶,由碧桂園集團組織的第一場精準扶貧專場招聘會在這里舉辦。對于現場填寫了求職申請表的210名貧困人口來說,生活即將為他們打開一扇新的大門。
(作者為《廣東扶貧》全媒體中心主編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