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盡舜 孫劍磊 聶曉
平度市是山東省面積最大的縣級市,總面積3176平方公里,人口138.7萬,轄12個鎮、5個街道、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1791個村莊。受歷史、區位等多種因素影響,平度市貧困人口較多,經濟基礎、人均財力等仍比較薄弱。2014年建檔立卡貧困戶8926戶、23838人,脫貧任務占青島市的60%。
平度市在2016年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脫貧、21個貧弱村莊順利摘帽基礎上,大膽創新、深化措施,探索出貧困戶幸福提升工程、“農創體”項目建設工程、美麗鄉村融合工程等脫貧攻堅“可持續模式”,走出一條彰顯特色、可持續提升致富的扶貧之路。
致富動力可持續:戶脫貧“個性定制”
在平度市省定貧困村白沙河街道東李戈莊村,貧困戶王春麗正在草莓大棚里忙活著,以前她是貧困戶,如今兩個草莓大棚讓她華麗變身。
今年48歲的王春麗,丈夫10年前因病去世后,兒子就讀于萊州職高。2016年初政府把她列為精準扶貧對象。平度市扶貧辦幫她找到種草莓大棚的脫貧路子,并邀請專家服務隊來“田間學校”免費授課和培訓。王春麗用扶貧資金搭起草莓大棚,一年就獲利12萬元。
村支部書記劉進福說,村里有草莓種植基礎,特色產業扶貧路子是貼合實際的,如今村里8戶貧困戶靠種植草莓不僅順利脫貧,收入更翻了好幾番。
王春梅的草莓 “致富棚”是貧困群眾產業扶持受益的一個縮影。“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授魚再多,也只能解決一時的困難,無法拔窮根,平度市依靠強有力的、可持續的產業帶動,依托18種國家地理標志產品,探索因地制宜的產業扶貧模式,對接市場潮流,推進現代產業化進程,全市扶持特色種、養產業發展的占57.6%,為3443戶貧困戶審核撥付產業扶持資金1721.5萬元。
“咱在家門口就能上班,計件工資,而且不耽誤地里的農活,每月能掙3000多塊錢。”在白沙河街道任家河岔村的恒新基電子有限公司平度分廠加工車間里,劉美芳正忙著組裝包裝一根根電線器件。年近五旬的她獨自撫養兩個正在上學的孩子,除種地外無其他經濟來源導致貧困。經研究,村委班子決定用村委大院50多間閑置房屋引進的“扶貧工廠”,幫劉美芳有了這份持續性收入。“‘扶貧工廠給經濟薄弱村帶來每年2.6萬元租賃費收入,還解決了200多村民的就業問題,工人的吃飯開銷也增加了村里貧困戶的蔬菜、饅頭加工等收入。”村支部書記任德武介紹。
為使劉美芳這樣的貧困戶足不出村實現就業增收,平度市將草制工藝品、假眼睫毛等勞動密集型產業部分工序轉移到村,各鎮、村利用閑置土地、房屋或村級活動場所建立“扶貧基地”“扶貧車間”和“扶貧驛站”260余個,在村辦合作社、種苗公司及各項公共建設工程中優先為年齡偏大、文化程度低的貧困群眾安排保潔清理、治安巡邏、護林防火、道路養護等公益崗位,讓貧困戶看得到收入、摸得到脫貧 “大門”。
“通過技術培訓,促進貧困人口向二三產業轉移,對貧困人口脫貧發揮了重要作用。堅持 “轉、扶、保、救”四措并舉推進轉移就業,加快貧困群眾奔小康的步伐。全市共扶持539戶、1552人實現就業。”市政協副主席、市扶貧辦主任唐云莉說。
“精準”二字意義重大,平度市針對貧困戶缺技術、缺水、因病、因殘等11種不同致貧原因,采取產業扶持、轉移就業、低保兜底、愛心企業認領等不同舉措,多渠道增加收入。同時針對大部分因病致貧的現狀,為所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實施精準扶貧商業醫療保險,減少貧困群眾的剛性支出,為貧困群眾實施收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醫療普惠、幸福安居,“量體裁衣”、“一戶多策”、 個性定制“脫貧菜單”一步步提升貧困群眾的資金收入。
脫貧機制可持續:
扶貧“農創體”建設工程
2016-2018年,山東省定貧困村每村每年40萬元、三年120萬元,青島市定經濟薄弱村每村每年30萬元、三年90萬元,一次性撥付到位。面對貧困戶思想保守、眼界狹窄、信息閉塞,干事創業的辦法不多的實際,貧困(經濟薄弱)村扶貧項目單一、集體經濟薄弱、思路不清等問題,如何幫助貧困群眾和貧弱村將扶貧資金有效規范使用,發揮最大效益?項目整合建設給出這樣的“答案”。
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大背景下,借助國家中小城市綜合改革試點的東風,山東省平度市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步伐,大力發展縣域經濟,為廣大農民創新創業營造良好創業環境,也讓更多農民加入到創新創業的行列中。極推進農民創新創業工作,推動農民創新創業載體(以下簡稱“農創體”)建設,是平度市國家中小城市綜合改革試點確定的重點特色改革事項之一。
平度市以扶貧“農創體”為載體,積極打造“農創平度”品牌,依托現有各類特色農產品集中區,形成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農民創業創新園區。通過農創幫貧困村、農創帶貧困戶等形式,幫助貧困(經濟薄弱)村發展設施農業、休閑農業、鄉村旅游、光伏發電等項目。
“慮于民也深,則謀其始也精。”脫貧減貧是一項系統工程,不僅需要發展可持續的脫貧產業,更需要可持續體制機制保證,否則脫貧減貧難以為繼。全市投資2.39億元實施扶貧開發項目189個,整合56個村財政扶持資金建設8個扶貧農創體,嚴格項目建設程序和質量,細化工程標準,明確工程流程,組建由18名專家組成的項目評審復驗委員會,對所有扶貧項目進行規劃論證、風險評估、全程把關,確保實施項目科學規范。
去年四月份,青島和冠葡萄專業合作社與石家莊、東埠、大羅家、東三甲4個經濟薄弱村簽訂結對共建合作協議,結對共建葡萄產業基地具體的收益方式為“負盈不負虧”,而且當年即收益:4個經濟薄弱村分別投入專項扶貧資金30萬元,購買處于盛果期、占地15畝的春暖式葡萄大棚15個,整體托管給和冠葡萄專業合作社經營,統一選種栽培、科學管理、對外銷售,每個村當年固定凈收益可達5萬元左右。
蓼蘭鎮楊家頂子村扶貧創業園將周邊12個村莊的50個貧困戶全部納入扶貧范圍,成為科技興農與農業扶貧的典范。按照“政府引導、資金統籌、合作社帶動、村戶參與”的運作方式有效帶動3個貧弱村摘帽和周邊50個貧困戶、138名貧困人口長期穩定脫貧。每年可實現利潤100萬元以上。
平度市圍繞大澤山葡萄、平度大花生、蟠桃大姜等18個地標農產品,促進農業向農村產業融合升級,增強農創基礎,共有崔家集蔬菜扶貧農創體、蓼蘭鎮楊家頂子扶貧創業園、澤山農創體、馬家溝芹菜農創體等8個扶貧農創體。當年帶動16個貧弱村莊摘帽,吸納400余名困難群眾入園從業脫貧,將農民創新創業建立在前景廣闊的優勢產業上,壯大60多家專業合作社,把2925名貧困群眾吸納到產業化脫貧鏈上,農民脫貧致富“小康夢”正在逐步實現。
融合提升可持續:
補齊貧困村基礎設施短板
針對多數貧弱村莊基礎薄弱、基礎設施建設欠賬較多的短板,平度市將貧弱村莊與美麗鄉村、特色村、旅游村建設深度融合,整合涉農資金,2017年將剩余188個貧弱村莊全部納入美麗鄉村建設范疇,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合力攻堅,將所有貧弱村莊脫貧摘帽建成環境美、產業美、精神美、生態美的美麗鄉村。
干凈、整潔、路暢、村綠。行走在云山鎮趙家莊村孝和街,“百事孝為先、諸事和為貴” “崇德尚文、孝美平度”等一行行醒目的標題映入眼簾。幢幢新房在干凈的瀝青路襯托下亮麗如畫。你很難相信,這里曾是村集體經濟無收入的省貧困村。
青島市質量技術監督局派駐云山鎮趙家莊村第一書記方海濤介紹:“孝和街是村里主干道。打造孝和街,扶貧先扶志,舉辦“好媳婦”“好婆婆”等評選活動,塑造健康文明,積極向上、和諧濃郁的文化氛圍,提高村民幸福感。”
如果以木桶理論來衡量民生幸福,木桶裝水量不是取決于木板平均值,而是最短的那塊木板。農民如果醫療、衛生、服務得不到滿足,幸福指數很難達標。在第一書記的積極協調下,趙家莊村加強道路基礎設施建設解決櫻桃、草莓等果品運輸及村民出行問題,多方籌措資金新添健身器材及33盞太陽能路燈,村級文化小廣場建設有模有樣。從此村里晚上再也不是漆黑一片,打籃球、打乒乓球、在健身器材區鍛煉,各得其樂,唱流行歌曲、做健身操,各展所長。
趙家莊村村支部書記陳云寶表示:“下一步將依托云山鎮打造省級鄉村旅游鎮的契機,發展建設櫻桃、草莓等現代農業精品采摘園,努力打造現代農業、休閑農業旅游村。”
除趙家莊村外,平度市的各個村莊也都立足特色打造示范區。古峴鎮二里村依托傳統古村落的修復改造,發展旅游業和特色美食;舊店鎮東石橋村以紅色文化為背景、打造綠色生態家園;舊店鎮九里夼村以青山綠水為基,發展鄉村休閑游。 上下同欲者勝,風雨同舟者興。脫貧攻堅的實質是發展問題,核心是富民強村,根本是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平度市上下同心、左右合力、多策并舉開辟扶貧新路,以可持續模式推動精準扶貧,相信貧困戶脫貧長效機制提升、貧弱村莊脫貧摘帽的康莊大道就在眼前。
(供稿單位:平度市扶貧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