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波
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區共有貧困人口85256人,屬秦巴山區集中連片扶貧縣(區)之一。現實是面對著山區、老區、貧困區“三區疊加”,突出問題是集中貧困、全域貧困、深度貧困互為交織,最大的難題是資金總量小、投入缺口大、市場化程度低。
如何運用好各類資金幫助深度貧困地區的群眾脫貧致富,事關打贏脫貧攻堅戰大局。為此,巴州區委區政府以全國全省農村改革試驗區為切入,把聚合各類資金脫貧攻堅作為“壓艙石”,破解了“一般的經濟增長無法有效帶動深度貧困地區發展”的魔咒。到2016年底,全區共減貧43879人,貧困發生率下降9個百分點。
優化資金配置是關鍵
扶貧成本高、扶貧資源配置效率低、扶貧實際需求與投入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是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脫貧攻堅面臨的一個主要難題,這一問題在深度貧困片區的巴州區該更加凸顯。
整合資金、優化配置就成為解決問題的關鍵。為提高財政支農資金使用的規模化和精準度,巴州區出臺了《巴中市巴州區統籌整合使用財政涉農資金實施細則》等文件,建立健全財政預算編制、項目投向、資金使用配套機制,采取開設專賬專戶、規范使用程序、嚴格審查監督等有效辦法,對上級下達和本級安排的基礎設施、產業發展、公共服務等40項涉農資金進行全面整合。區財政在保障職工工資、基本運轉和民生后,每年將不低于50%的當年新增財力納入整合范圍,專項用于扶貧開發。
“多個渠道進、一個龍頭出”的投入新方式,充溢了資金“池子”,實現了“拼盤式”捆綁向“集成式”投入的轉變。“一個口子管流程”“一把尺子管監督”“一張板子管問責”的管理新模式,確保了整合資金放得下、接得住、用得好,有效破解了脫貧攻堅投入難題。
為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充分釋放金融機構信貸增長空間,放大金融支農惠農效應,巴州區與農商銀行、農業銀行、郵儲銀行等金融機構合作,投入1.35億元設立信貸支持農業產業發展基金、扶貧小額信貸險基金、貧困戶住房建設分險基金、農業擔保基金、農村土地流轉經營權轉讓基金“五大基金”,按照決策、管理、運營“三分離”原則,確定專業機構市場化運作、專業化管理,引導金融資本支持農業產業和農村實體發展。制定《巴中市巴州區信貸支持農業產業化發展實施辦法》等制度,明確基金使用范圍、使用方式、監管機制、風險防控等內容,采取貼息、擔保、風險分擔等方式,按照基金總額的5~10倍放大貸款,解決金融助農增收的問題。有效落實農村產權評估和登記辦法,無縫銜接產權交易服務體系,推動各類農村產權在當地能流轉、在市場能交易、在銀行能抵押。
同時,為有效防止社會融資市場混亂、過度經營等問題,先后出臺投融資體制改革實施意見,鼓勵民間資本通過特許經營、合資合作、資產收購、參與改制等方式,參與投資、建設和運營農村基礎設施等公益性事業項目。采取購買服務、以獎代補、財政貼息等辦法,引導和鼓勵民間投資有序進入農業經營服務體系。切實落實財政、金融、稅收、技術、土地等方面的支持政策,引導支持本地在外企業家、務工人員回鄉創業,鼓勵高校畢業生、科技人員、復轉軍人等自主創業。依托農民專業合作社或聯合社,舉辦農民資金互助社,滿足農村資金多樣化需求。
由于財政投入形成的經營性農業資產權屬不清、經營不善、監管不力的現實,巴州區積極探索將財政資金投入形成的農業資產移交項目所在地,股權量化后與資產使用主體股份合作,促進財政資金長期發揮效益。
股權量化上,科學確認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身份,探索設置10%貧困戶優先股、70%成員基本股、20%集體權益股,實現貧困戶二次分紅。貧困戶脫貧后,“優先股”納入村集體經濟組織再量化。
管理經營上,將財政投入形成的產業園區、高標準農田、水利設施及配套設施等產業類資產,廠房、倉庫、閑置住房等固定資產,委托給農村集體經濟合作社管理,并通過公開招標、打捆租賃、入股聯營等方式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合作經營,確保集體資產保值增值。
利益融合上,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全程監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履約踐諾,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按股分紅,“三方受益”的良性互動機制,拓寬了貧困戶增收渠道、破解了集體“空殼村”問題。2016年,全區探索建立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村集體股份經濟聯合社、村集體資產管理公司7個,價值3500萬元的農業資產完成移交并股權量化到人、頒證到戶,村集體經濟組織培育招引各類市場主體近300家,378個村集體解決了“無錢辦事”的難題,201個村集體經濟實現年收入2萬元以上,所有貧困戶多獲得近20%的收入。
創新扶貧機制,精準扶貧到點
自2013年底中央提出精準扶貧這一新的扶貧開發戰略后,之前的扶貧體制和機制必須做出改革和創新。同樣,面對“深度貧困”這一壁壘,也必須做出新的機制、體制創新。在這一過程中,巴州區牢牢把握了以下四點:
加快脫貧攻堅,必須體現“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巴州區通過統籌整合財政涉農資金、建立健全配套機制、落實監督管理等辦法,縮短了涉農資金撥付周期,提高了資金使用效率,解決了涉農資金投入零、散、小等問題。“化零錢為整錢”、變“分散式”投入為“集成式”整合的做法,既體現了統籌整合財政涉農資金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越性,有效推動貧困地區連片扶貧開發。
加快脫貧攻堅,必須樹立“市場推動添活力”的思維。抓好精準扶貧脫貧,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更加重要。如何運用有限的政府性資金撬動無限的市場化投入,是脫貧攻堅必須解決的問題。巴州區牢固樹立市場化思維,以政策激勵農業產業和農村產權抵押融資,改革傳統支持方式,重點推進補助變基金、補助改貼息分險“五補五改”,引導金融資本撬動,促動了新產業新業態的培育壯大,找到了產業扶貧、持續增收的有效辦法。
加快脫貧攻堅,必須強化“政社合作共參與”的水平。社會資本作為脫貧攻堅的重要力量和有益補充,潛力巨大。巴州區研究制定扶持政策,探索采取參股、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等多種模式,支持社會資金更多投向農村實體經濟和基礎設施薄弱領域,既滿足了農村多樣化融資需求,又給社會資本下鄉提供了肥沃土壤,不斷推動形成社會資本積極參與扶貧開發的有利局面。
加快脫貧攻堅,必須挖掘“盤活資源強后勁”的價值。財政投入形成的經營性農業資產,極具挖掘價值。巴州區積極推行集體資產股份制改造,積極探索將財政資金投入形成的農業資產移交項目地,并股權量化到戶,與資產使用主體開展股份合作,讓村集體及內部成員長期分享資產收益。“資產變股權、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的做法,不僅讓財政資金長期發揮增收效應,而且破解了集體經濟“空殼”問題,走出了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的關鍵一步。
(作者系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區區委副書記、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