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爭鳴
太和縣是安徽省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2014年共評定錄入貧困村77個,貧困戶63290戶、148800人。2016年出列貧困村37個,脫貧12399戶、26830人。
太和縣在脫貧幫扶中發現,因病致貧、因病返貧是農村貧困人口一次致貧或二次致貧的關鍵因素。太和縣委、縣政府以此為突破口,通過“三加三減”法,大力提升城鄉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和農村貧困人口醫療保障水平,健康扶貧成果逐步顯現。2016年底,太和縣因病致貧、因病返貧人口下降到34981人,比年初下降27%。
加法,讓黨和政府惠民政策落到實處
做好財政投入上的加法。太和縣2015年下半年貧困人口“回頭看”統計數據顯示,全縣貧困戶46313戶,其中因病致貧、因病返貧24004戶,占51.8%;貧困人口95560人,因病致貧、因病返貧47942人,占50.2%,均超過全國44.1%的平均值。
太和縣委、縣政府面對艱巨任務,迎難而上,以創建“全國健康扶貧示范縣”為抓手,兜底健康扶貧工程所需資金,缺口部分由縣財政彌補。2016年縣財政兌現健康扶貧資金5138.9萬元,另撥付健康扶貧醫療救治專項經費3000萬元,占全縣脫貧攻堅十大工程總資金3.63億元的22.4%。據測算,2017年縣財政健康扶貧資金支出將突破1.1億元。
“生命和政績相比,生命更寶貴。再窮也要保健康要讓全縣貧困群眾切切實實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太和縣委書記楊波算了一筆賬,僅兜底健康扶貧工程所需資金的缺口部分一項將增加支出3000萬元。
做好創新舉措上的加法。在落實好安徽省貧困人口“兩免兩降四提高一兜底一補充”等醫療保障政策的同時,太和縣在全省第一個提出并實施了健康扶貧“3993”工程。
“3993”工程,即對全縣貧困人口中300名大病患者開展集中救治。對全縣貧困人口中新增的9889名慢性病患者開展集中簽約服務。確保縣域內病人就診率穩定在90%以上。對省市內住院治療的貧困人口,通過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和兜底保障等綜合補償后,再由縣專項資金補貼,保證貧困人口合規費用個人自付不超過3000元。
做好優質服務上的加法。太和縣分管衛計工作的副縣長海治國表示,“過去是貧困戶找醫生看病,對一些因家庭困難不愿意到醫院看病或行動不便無法到醫院就醫的貧困戶,脫貧幫扶上存在盲區和滯后性。現在開展精準識別,為貧困人口每人建立1份電子健康檔案、1張健康卡,保證了每一位貧困人員都能及時得到診治。”
開展家庭醫生“1+1+1”有償簽約服務,縣財政為9.56萬貧困人口代繳每人100元簽約服務費956萬元。即每個貧困戶與1名縣級醫院醫生、1名鄉鎮衛生院醫生、1名鄉村醫生共同簽訂服務協議。簽約醫生定期上門,為貧困戶提供基本公共衛生、健康管理、基本醫療、康復等服務,貧困人口中行動不便的老年人、殘疾人等也可以通過與簽約醫生預約看病,節省時間。今年1—4月份,累計服務貧困患者57.7萬人次。
太和縣墳臺鎮在健康扶貧方面實行“一村一隊”工作法。全鎮17個村,衛生院抽調38人組建17個精準健康扶貧工作團隊,每個團隊由衛生院經驗豐富、業務嫻熟的臨床醫師、村醫、基本公共人員共同組成,由執業醫師以上職稱的臨床醫生擔任團隊長。對全鎮3229戶、5960名需要健康扶貧的人群,逐戶走訪問診,強化健康核實和動態管理。
減法,讓貧困群眾得到更多實惠
做好困難群眾看病費用的減法。自2017年起,太和縣財政為95560名貧困群眾全額代繳其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醫保個人繳費部分,累計代繳1433.4萬元。
降低醫保補償門檻。貧困人口縣域內普通門診不設補償起付線;取消住院預付金,在鄉鎮衛生院、縣級醫院、市級醫院、省級醫院住院治療的,補償起付線分別降至100元、300元、500元、1000元。強化大病保險保障。貧困人口大病保險起付線,由1-2萬元降至0.5萬元,分段補償比例由50%-80%提高至60%-90%。
太和縣洪山鎮村民張某某患有尿毒癥,每周到縣人民醫院做3次透析,一年各種花費10多萬元,兩個未成年女兒均為啞巴。“要不是國家的政策好,我實在看不起這個病。”她感激懇地說,“縣領導、鎮村干部、幫扶干部經常到家里問寒問暖,還送錢、送吃的,我們感激不盡。”
據統計,2016年太和縣最高住院報銷費用的王某某,因急性腦出血入住太和縣中醫院,住院總費用17.95萬元,出院時個人僅支付醫藥費用3000元。
做好困難群眾外出就醫的減法。太和縣依托在全國縣級率先成功創建“三級甲等中醫醫院”的太和縣中醫院和全省首家通過“三級乙等綜合醫院”評審的太和縣人民醫院,大力實施“名醫、名科、名院”戰略,內強技能,外樹形象,不斷滿足貧困群眾看病就醫的需求。為推動上述兩個醫院做大做強,太和縣又投入22億元,啟動了占地300畝的縣人民醫院遷址建設工程和占地300畝的縣中醫院河西新區建設項目。
鼓勵縣級醫院與全國、全省知名醫院組建“醫聯體”。太和縣人民醫院與安徽省腫瘤醫院、太和縣中醫院與蚌埠醫學院一附院、太和縣第五醫院與北京軍醫總醫院分別建立了醫聯體,通過上級醫院向太和縣派駐專家團隊、遠程會診、信息共享等優質醫療資源下沉,使太和縣貧困群眾足不出縣就可以享受到省城甚至更高級別的醫療服務,有效減少貧困群眾外出醫療次數和生活支出。
太和縣城關鎮貧困群眾64歲的張培三,于2013年檢查出患有肝癌,由于老伴早逝、膝下無子女,每次只能由親戚陪著到安徽省腫瘤醫院排隊找專家看病,21天一個化療療程,一個來回至少要4—5天時間,人疲憊不堪,他甚至想放棄治療。2015年起,安徽省腫瘤醫院與太和縣人民醫院建立了合作關系。定期向太和縣人民醫院派駐腫瘤專家為貧困患者看病。張培三被納入特殊群體資料庫,只要安徽省腫瘤醫院的專家到太和縣出診,縣人民醫院就會主動打電話通知他。遇到病情變化,兩地醫院就通過網絡視頻及時進行遠程會診,他再也不用長途跋涉到200多公里外的安徽省腫瘤醫院看病了。定期到太和縣為貧困群眾義診看病的還有原北京人民大學心臟中心主任胡大一教授、北京東直門醫院心內科專家王顯教授、北京軍區總醫院心外科專家姚建民教授,等等。
通過5年的努力,太和縣外出就醫的貧困患者比例,從最高峰的23.7%下降到目前的4.8%,與天長市在全省率先實現了省政府確立的“縣域內住院就診率達90%”的目標。
做好困難群眾報銷精力的減法。在全省率先建立了縣域內先診療后付費結算模式。貧困患者在太和縣4家公立醫院、10家民營醫院、32個鄉鎮衛生院、294個村衛生室等聯網定點醫療機構發生的合規醫藥費用,出院時,通過綜合醫保“一站式”結算信息系統,太和縣貧困群眾不再像以前那樣,報銷時先向縣新農合中心提供費用發票、費用清單、病歷復印件、存款折復印件、身份證復印件、戶口本復印件等,只需在“一站式”結算窗口出示自己的身份證就可以了。報銷時間從以前的一天甚至一個月,壓縮到目前的只需一次、10分鐘以內,大大節省了貧困戶患者的報銷精力。
太和縣中醫院“一站式”結算窗口張主任說,“過去報銷是普通鐵路,現在報銷是高速鐵路,更加方便快捷了。”現在太和縣人民醫院的“一站式”結算窗口門可羅雀,偶爾有困難群眾來到窗口結算醫療費用,很快就離開了。與年前的結算窗口相比,排隊長龍不見了,插隊爭吵不見了,對結算人員的埋怨不見了。困難群眾切身感受到了黨和政府扶貧政策、惠民政策所帶來的便利和好處,對國家的贊譽之詞更發自肺腑了。
在脫貧攻堅這個主戰場上,太和縣428個醫療衛生機構、7631名衛生技術人員,通過自己的努力和汗水,緊緊攜手全縣貧困群眾,共同托起健康“生命線”,堅定邁向健康生活的美好明天。
(作者系安徽省阜陽市太和縣委辦公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