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潔
一個人如果是亦舒的粉絲,那她恐怕很難再看得進瓊瑤,因為她們本質上就是兩套價值觀。

愛情是寫作中永遠不會過時的主題,對于正值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來說,純粹的言情小說幾乎是每個人的枕邊必備。這類小說鮮少艱深晦澀的詞語,充滿了風花雪月、才子佳人、虐心絕戀、宮斗權謀,一切現實里無法上演的腦洞,作者在書里帶著讀者通通滿足一遍,每個人,都能在言情小說的分類里,找到屬于自己的那一杯羹。
而要說起言情小說的發展史,就不得不溯源到我們的老祖宗那里去了。在古代,言情小說統稱為才子佳人小說,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具體的環境描寫來反映愛情的心理、狀態、事物等社會生活,比如至今仍然膾炙人口的《鶯鶯傳》《李娃傳》《霍小玉傳》;而到了民國時期,上海的文人們產生了一種新的流派“鴛鴦蝴蝶派”,像張恨水的《啼笑因緣》、徐枕亞的《玉梨魂》,都是當時一時之間洛陽紙貴的暢銷讀物,這一文化流派直到1949年才開始慢慢消失,而它也被看作是言情小說從古代到現代的一個過渡。
改革開放以后,言情小說又重新回到大陸讀者的視線,其中,港臺言情小說迅速占領市場并受到了當時大陸讀者的喜愛,如果說當時的男生人手一本金庸武俠的話,那么女生手里,拿的就一定是瓊瑤言情了,瓊瑤式的狗血愛情和亦舒生性恬淡的大女子,都是當時對女生影響頗多的文學作品。2005年以后,隨著國內晉江文學城和紅袖添香等網站的崛起,大陸的言情小說逐漸取代了盛極一時的港臺言情,有數字統計,晉江文學城中出版的言情小說,一度占到了整個青春言情出版市場份額的80%。真是代代都有自己的言情“教母”。
言情小說,雖然在很多人眼里難登大雅之堂,但文字間傳遞的價值觀和理念,卻能夠實實在在地影響到它的讀者群。在今年年初發布的《首份姓名大數據報告》里,2016男寶寶女寶寶的熱名榜前三分別為:浩然、子軒、皓軒;梓萱、梓涵、詩涵,網友的第一反應就是:“感覺像一部霸道總裁的言情小說。”看瓊瑤小說長大的女孩子,初為人母,取名自然也受到了小說潛移默化的影響。

瓊瑤的“愛情至上”
和亦舒的“姿態好看”
“山無棱、天地合、乃敢與君絕。”
“等了一輩子,恨了一輩子,想了一輩子,怨了一輩子, 但仍然感謝上蒼,讓她有這個可等可恨可想可怨的人。”
這是大家都耳熟能詳的瓊瑤劇經典臺詞,在很長一段時間里,瓊瑤兩個字,就是言情小說的代名詞。
80年代初,大陸的花城出版社取得了出版《瓊瑤全集》的獨家授權,據媒體報道,這套瓊瑤全集至少售出了10多萬套,要知道當時我國的版權保護做得并不好,盜版書十分猖獗,而把這些數字加起來,瓊瑤的所有作品印量可以達到800萬本,配合瓊瑤作品的影視化,在海峽兩岸都培養了一大批瓊瑤劇的忠實粉絲。
不過,伴隨著瓊瑤作品的普及,人們對瓊瑤書中的價值觀批判也從未停止,甚至將她的小說稱之為“瓊瑤公害”。著名作家中杰英就嚴厲地批判道:“瓊瑤的小說是一種廉價的童話,對于少男少女具有誘惑力,讓孩子們去白日做夢,閉上眼睛好像什么都實現了。住在擁擠的房子內夢想著一天有什么大款身份的白馬王子來娶自己,和殘酷的現實相距甚遠。”王安憶也曾這樣評價:在瓊瑤的作品中,人物不必為衣食所憂,一心一意地糾葛于情感之中。
沒錯,瓊瑤的小說里,女主角們都是柔弱而美麗的,她們不論出身如何,心地一定十分善良,單純可愛,讓男生我見猶憐,而在瓊瑤女郎的心里,愛情永遠是大過天的。愛情至上,可以說是瓊瑤小說的終極理念了,主人公甚至可以因此不顧親情、友情。一位言情小說的資深讀者回憶起自己的“言情歲月”時,表示小時候看瓊瑤的小說,也往往被主人公哀怨纏綿的感情糾葛所吸引,被“生也相從,死也相從”的誓言所震撼,為小說里的人物哭過笑過,甚至默默地告訴自己,以后也要找一個有情人,不問是劫是緣。不過,隨著歲月的增長,再當她回過頭來看瓊瑤,卻發現,原來瓊瑤故事里的愛情,只是披著美好外衣的瑪麗蘇童話——她后來再看瓊瑤的經典作品《一簾幽夢》,里面有一幕是費云帆對綠萍說“綠萍,你只不過是沒了一條腿,可紫菱卻失去了愛情啊!”失去愛情比失去雙腿還令人難過嗎?這讓她覺得主人公簡直自私得可笑。
有人從瓊瑤式的“真愛至上”觀點中抽身而出,也有人仍然信奉瓊瑤式的愛戀法則,君不見,于正靠著抄襲瓊瑤的套路,都混到了現在的地位。不過說到底,瓊瑤的小說還是喚醒了那個年代里女人對自我的認知。
如果一個女人成長的標志就是不再喜歡瓊瑤,那成熟的標志會是喜歡亦舒嗎?

和瓊瑤女郎戀愛大過天不同,亦舒女郎們永遠是清醒、自愛的,愛情對于她們,有最好,沒有也罷,因為“渣男太多,所以女人要寧缺毋濫”,正可謂“如果沒有很多很多的愛,那有很多很多的錢也是好的,如果兩件都沒有,有健康也是好的”。
亦舒女郎往往也是姿色美麗、懂得生活的俏麗佳人,而她的戀愛對象大抵也是英俊、紳士、博學,家境極好或者極有能力的男士,雖然寫的是愛情故事,但男人卻不占多大篇幅,她傳達和珍視的,往往是女性之間的友情。亦舒給人的感覺是悲觀的驕傲的,也是孤獨的,因為再完美的愛情也沒有“做人最要緊姿態好看”來得重要。而看上去再般配的兩人,也不會一帆風順,因為“這世上任何一對神仙眷屬,恐怕雙方都要犧牲自我,付出無限忍耐,靠后天努力而來”。
如果一個人是亦舒的粉絲,那她恐怕很難再看得進瓊瑤,因為她們本質上就是兩套價值觀。瓊瑤的女性自我是離不開男人的,但亦舒的女性自我恰巧在于離開男人。就如近段時間熱播的《我的前半生》,在亦舒的原著里,子君在被涓生拋棄后,徹底意識到獨立的重要,因為“最佳的報復不是仇恨,而是打心底發出的冷淡,干嘛花力氣去恨一個不相干的人”。最終,她自食其力,逐漸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也教會讀者“一個人的歸宿就是健康與才干,他終究可以信賴的,不過是他自己,能夠為他揚眉吐氣的也是他自己”。
一位資深的亦舒書迷這樣評價亦舒:她的小說,不能粗糙地歸置為言情一欄,她寫職場,傳授的都是在社會立足做人的規則;她寫情愛,關注的全是女性自身建設。亦舒也高產,林夕說:讀張愛玲和亦舒,性價比最高,一翻一字金句。她會告訴你“黑與白之間尚有十幾層深淺不同的灰色,人的性格有很多面”。她的名言“失去的東西,其實從來未曾真正地屬于你,也不必惋惜”至今仍被津津樂道,她還點醒大家“人們日常所犯最大的錯誤,是對陌生人太客氣,而對親密的人太苛刻,把這個壞習慣改過來,天下太平”。
正是因為亦舒的這些金句處處看透世情,所以電視劇版的《我的前半生》才會在播出過半后遭到亦舒書迷的口誅筆伐,認為改編后的子君根本不像一個亦舒女郎,完全是瓊瑤式的瑪麗蘇,如果一個女人被別人撬了丈夫,反過來又撬了最好朋友的男友,生活中處處希望別人給她擦屁股撐腰卻能得到真愛的話,那恐怕一點也不亦舒了。
百花齊放的內地網文時代
港臺言情的巔峰時期過去之后,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和文化政策的放開,大陸自己的言情時代也來臨了。以晉江為例,1999年,福建晉江電信局的工作人員為了響應創建地方門戶網站的號召,開設了自己的文學BBS,分享一些言情小說、武俠小說、現代文學等作品。誰也沒有想到,這個BBS,后來會發展成全球最大的女性文學基地,受到各類讀者的喜愛。一位晉江的早期讀者告訴記者,在晉江沒有出現之前,“我們都是租了口袋書以后,在學校里互相傳閱來看的。”口袋書,即港臺的言情小說。后來,她發現晉江上的言情小說種類很多,而且可以免費閱讀,就開始在晉江上追文了。
2003年,是中國女性網絡文學發展史中極為重要的一年。這一年,晉江創立了姐妹網站晉江原創網,開始發布大量網友的原創言情小說,并把總部從東南小城搬到了北京。
到了2005年,一大批大陸的言情小說寫手開始火爆:金子的《夢回大清》是穿越劇的代表作,匪我思存的《裂錦》則是后媽式現代言情的經典之作,明曉溪的《會有天使替我愛你》是純愛向的早期作品,而顧漫的《何以笙簫默》更是當年多少讀者的心頭好。回過頭去看,這些言情作家的筆法和文筆或許不值一提,甚至還能看出對席絹、亦舒風格的模仿,但是在對女學生來說永遠供不應求的文荒時代,她們給讀者所創造的,是一種全新的愛情套路,既有別于亦舒的清冷,也不同于瓊瑤的黏膩,這些作品是貼合了大陸社會的實際發展產生的。
你很難像給港臺的言情作品定調子那樣,給大陸的言情作品定下一個主旋律。是的,它們都描述愛情,可是社會背景的不同,作者數量的急劇增多,價值觀也變得多樣化起來。在晉江原創網上,言情小說的分類多且細致,比如穿越、都市、重生、架空、仙俠、種田、女尊等大分類下,還會根據小說的特性具體細分。而讀者也可以在作者發布新的章節后在底下評論打分,甚至給劇情的下一步發展提出建議和要求,有的作者也會按照讀者的喜好來決定自己的故事走向。
隨著各大文學原創網站的出現,收費閱讀成為趨勢。寫作門檻的降低,寫作稿酬的保障,讓許多人嘗試成為網絡寫手。這其中當然有很嚴重的作品同質化的問題,同樣的橋段甚至會在不同的小說里挨個出現,霸道總裁與灰姑娘的故事簡直泛濫成災。
在晉江的輝煌時期,它出版的言情讀物在市場占有率上接近80%。言情小說也進入了一個供大于求的時代。正是因此,讀者的口味變得刁鉆起來,開始挑選文筆、劇情、節奏等等,作者之間的競爭更為激烈。而內地言情小說中,也出現了很多不輸于亦舒、瓊瑤的精品之作。但不再像港臺的言情作家那樣一家獨大,可稱得上是百花齊放了,夢幻的可以很炫,而現實的可以很粗礪。
隨著選擇的增多,讀者也會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閱讀對象,你很難界定是看書這件事影響了他,還是他本身的價值觀導致了他選擇這本書來看。不過有一件事倒是可以肯定,那就是喜歡看言情小說的女孩,不管現實中是否有她的Mr. Right存在,心里大概都給愛情留了一個位置。
這,也是言情小說經久不衰的原因吧!